第 121 章(1/2)
第 121 章
“若是由我来说的的话, 我觉得,还是刘大夫你进太医署的好。”
林幼蝉听了刘大夫的为难之处,很干脆地替刘家做了决定。
“你觉得我进太医署好?”刘大夫奇怪。
他以为蝉太医小小年纪就这般了得, 应该会劝自己让更年轻的儿郎们进太医署才对的。怎么会提议让自己这个老家伙进太医署呢?
“进太医署的名额只有一个, 当然要物尽其用,将价值最大化,这说法, 你觉得对不对?”
刘大夫点头。
当然对。
他们刘家好不容易才有了能进官营医署的资格,这得来的一个名额,说不好听的,指不定刘家阖族前三百年后两百年,估计就只能有这么一个人能进了, 自然得好好珍惜。
“若是刘大哥或者是刘小二进太医署的话, 他们只能做生员,从头学起, 而我们现在知道, 刘大哥的优势在制药,不在看病, 进太医署或许就是做药典之类的医士,但太医署最引以为傲的官差, 却不在药师, 而是在太医。”
药师跟大夫是两个方向的医药行业, 在林幼蝉生活的那个世界,两者同等重要, 但在大盛朝却并非如此, 虽然药师发现的药材,熬制的药膏对于治病救人都很关键, 但百姓们大多数还是更重视大夫。
因为大夫才是替人看病诊治的那一位,至于药材药膏,便是研发出来了,也还需要大夫才能将他们开进药方里,引荐给病患,是以大夫才承载了更多的医药价值。
“所以百姓们信服的,是太医。刘大哥进太医署,就是最后学成了,做个药师药典,那名气定是不比当上太医要来得风光的。”更别说,刘大郎君本身就没有底气去跟太医署的生员竞争。
“刘小二既然没兴趣从医,而是要出仕,那就更不必勉强了。”
林幼蝉还想说下去的时候,刘大夫打断了她的话,“那,我们家苓娘呢?”
她一愣:“苓娘?”
“对,我家苓娘因为自小跟着咱们家的三个郎君,自小帮着晒制药材整理药膏,她对从医也很有兴趣,如今她大哥二哥都不愿意进太医署的话,你觉得,从小培养苓娘,能不能将她培养成一个太医呢?”
说实话,林幼蝉有点儿莫名的触动。
来大盛朝这么久,都已经见多了不将自家闺女当一回事的父亲,刘大夫能想着将苓娘送进太医署这话,就证明当初她找刘家合作做营生没选错。
“那你觉得,苓娘从医的天分,高么?”林幼蝉想了想,才问,又补充,“至少,跟八角比起来,医术如何?”
刘大夫重重的叹息一声,没说话。
林幼蝉就明白了。
也是,哪里会有随随便便就能有一个医术奇才这么简单的事。
“刘大夫你也别急,苓娘现在还小,叫她好好学,到太医署对外考核招收生员的时候,叫她去考不就得了?”林幼蝉安慰道,“就算现在看不出来,但若她当真学到本事了,还怕考不进去吗?”
“所以刘大夫你进太医署才是最好的。”
“一来,你进太医署就是太医,不用跟刘大哥或者是刘小二苓娘那般,还得做生员,从头学起,最后得经过考核才能竞争留京的资格。”林幼蝉解释,“所以但凡你进太医署,你们刘家不用像刘大哥他们那样还得等个几年,马上就出了一位太医了,这不是大好事么?”
对刘家来说,是马上出个太医好呢,还是得过几年才可能出个太医好呢?
当然是前者最好了。
对她小神医药铺也是好的,因为药铺的大小东家,都是太医的话,这小神医药铺的可信度可是能让天下百姓们大大提升。
“二来刘大夫你已经有足够的从医年限,是个经验老道的大夫,而且对药材认知也不差,不然济安堂当年也不会雇用你坐堂不是?所以你进太医署,就已经跟里头的其他太医一般资历,随时能给下帖子的官员们看病了。”
“那是,那是。”刘大夫点点头,还是有点犹豫,“就是,我是疡医……”
疡医为人所看不起,他怕自己进太医署,也一样会被人轻视,所以他才觉得让自家郎君去,不要像自己这般,再做这等艰难的疡医。
“嗐,就是因为刘大夫你是疡医,所以我觉得你进太医署,怕是更有机会施展医术。”
像杨大夫说的,疡医一是因为动刀动针,让病患畏惧,二是到动刀动针的大伤患,寻常人家看不起,是因为没有钱银购置动手术的器皿,以及需要花大价钱将养手术后的身子。
可太医要看的病人大多数是王侯权贵,还有就是官吏,真遇见什么疑难杂症要动刀子的,他们为了保命,怎么可能还会嫌弃能救命的太医是疡医呢?
林幼蝉这么一说,刘大夫一想,也对。
“而且刘大夫你做太医的话,一来嘛,跟我是同僚,那我日后要做什么手术,可以就叫上你一起了,二来嘛,你作为老父亲,先在太医署熟悉流程,给家里头的郎君开路,日后无论刘二是最后从医,还是苓娘要考太医署,你不是都能提前打点一二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