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2/2)
“禀侯爷,那百草堂跟仁和馆,还有城里头的其他大夫,我都找过了,他们亦愿意在城外义诊,而后,大小医馆联和,三四个大夫,五日内轮流义诊。”
“轮流好,这样我们也有充分的歇息日。”
已经有义诊经验的林幼蝉想起上一次开义诊时后来三日连轴转的辛苦,连连点头,已经在心里头琢磨得要小竹提前准备好牌子,省得届时有永远看不完的病人了。
当然,这般大规模的义诊,是县衙牵头的,那药棚跟药物自然要县衙负责的。
徐知县在走之前,又找江叔珩给县衙捐献一批药材跟银子,也替云山县的姚知县要了一份,离开江府后便又去找县城里头的豪绅大户捐献钱银物资去了。
林幼蝉与小竹带着刘愈大夫提前去安泉县南城门外头检查他们将来要义诊的医棚。
义诊的医棚拢共有六个,留给他们小神医医馆的有两个。
林幼蝉已经刘愈刘无病还有高小大夫商量好了,每日两个大夫过来出诊的话,她,高小大夫还有洪大夫定是要轮着来的,为的便是给过来义诊的妇人姑娘们行方便。
而后刘愈大夫跟刘无病父子俩也是轮流过来看诊,没轮上看诊的大夫则留在医馆里头随时候命。
另外届时因为药材是集中在一个地方,病患抓药是统一取的,所以他们也得派两个抓药的药童过来帮忙。
等见着分给他们医馆的药棚,看了看位置后,林幼蝉选定了靠侧边的一个医棚专门拿来给她们女大夫用,又叫现场搭建医棚的衙差多搭建了一张床,扣上四面的两个竹帘子,如此届时若是妇人要针灸或褪裳看伤的时候,更为方便。
等清理过医棚后,再回头看了看,林幼蝉又道:“还得添两个炉子吧?”
既然是流民,怕是没甚么地儿煎药的,所以一些方便现场煎好的可以马上替他们熬好,现场就能让他们服用,另外若是需要用热水的时候,也有地方现煮。
“那我们一会儿过来的时候,在运点炉子跟柴火过来好了!”
“那还得准备烧药罐子,木盆帕子,还有擡水的木桶。”
到底不在自家的医馆做的义诊,在自家医馆义诊那一次,都是现成的,要什么往后院跑就是了,如今在城外的地儿做义诊,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得自己现拿过来,麻烦多了。
百草堂跟仁和堂,以及其他县城里参加了义诊的大夫,也陆陆续续过来认领自家要用的医棚,也在清理医棚里的凳子桌案,查漏补缺。
不仅是他们,医棚的另一边,是县城里头的一些乡绅跟有钱大户垒灶建成的粥棚,更早之前,当安泉县外头出现流连的灾民时,在徐知县的劝说下,就派了家中的管事跟奴婢过来城外熬粥安抚流民。
作为两个县的封地的侯府,江家亦分别派了管事去云山县,以及就在安泉县城外,开了自家的粥棚。
眼下来安泉县的流民不多,所以正式供应粥水的粥棚也不多,除了两家架起大锅烧着粥的——其中就包括了侯府家的,其他三家的灶头是冷冰冰的,有锅,也没熬粥。
估计是看流民不多,有两家粥棚就可以满足来安泉县的流民了,所以干脆就不开了。
瞧见对面捧着缺口的碗喝着粥的流民,三三两两的,或蹲着或站着,衣裳褴褛,神情麻木,林幼蝉心里头颇不是滋味。
“这些流民,往后的日子得怎么过啊?”
眼下徐攸组织人手给他们看病,又鼓励城里大户给他们供应粥水,但始终是权宜之计,过了这阵子之后呢,这些流民又要怎么处置?
“我在医馆的时候,听县衙的官大哥说了,徐大人是有意留下这些流民。”小竹也看着那些流民道。
小神医医馆就在开在县衙附近,从开馆当初小竹就更那些衙差混了个脸熟,随着时常在医馆跑出跑进的,又是小神医身边的专属药童,小竹便认识了不少在县衙当差的小官小吏,消息都比寻常百姓知道得多。
“徐知县想收容这些流民吗?”林幼蝉与刘愈回头看着小竹。
小竹点点头。
“但是无限制收容他们进城也不行,一来不知根底,二来也怕洪涝过去后,这些流民身上带着病症坏了城里头的百姓日常,所以眼下都没敢让他们进城。”小竹道。
“不过听徐大人的意思,是先暂且让他们在城外呆着,等义诊过后,再考虑让他们登记入册,成为咱们安泉县的百姓。有一技之长的,像木匠工匠行商等,可以进城里头做活计,若是农户,便分配到城外的村子里头,给他们分给三五亩地,免税三年耕种。”
林幼蝉一听,与刘愈大夫彼此一觑,均明白了徐攸的意思。
难怪要在这个时候策动他们义诊啊,徐大人这架势,是想要增加安泉县的人户啊!
“云山县也这么干么?”
“是啊,便是徐大人跟姚大人听闻有不少遭洪涝的地方,许多流民北迁,于是才合计想出来的法子。”
安泉县跟云山县都是小县城,人户不丰,拢共加起来,登记在册才一千户,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两个县一起并给阿爹做了封地。
阿爹做这个侯爷领了这两处县城的封地后,期间人户是增加亦或是减少,收到的赋税是多还是少,那就得封地上县衙的统辖管理能力了。
又因为阿爹是千户侯,可以一定程度上干预政事,比如是否收容流民,亦或是增税减税,均能由他决定。
徐知县跟姚知县敢这么做,定是问过阿爹意思的,阿爹自然也是允了的。
在两个县被赏赐与阿爹后,这两个地儿增加的人户,带来的赋税,只要阿爹还在一日,或是说,只要阿爹没有夺爵,那便都是属于阿爹。
所以两个县城若是能靠施粥跟义诊留住流民,就意味着封地上的人户增加,带动衣食住行发展,届时安泉县跟云山县兴旺了,县衙官吏能分得的税银增加,那阿爹拿到手的税银也会同等比例增加。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想到可以好好给流民看病就有可能挽留住这些流民成为阿爹封地的百姓,同时就能让封地渐渐地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一多,小县城变成大县城,那阿爹的封地就能繁华起来。
距离义诊还是两日,但林幼蝉已经觉得自己干劲十足!
徐知县跟姚知县也干劲满满的,在确定要留住这些流民成为自己管辖县城里的百姓后,制定施粥跟义诊对策时,就叫了不少衙差还有百姓,混到流民中去宣传:
“你们知道前面就是安国侯的封地吗?”
“什么安国侯?”
“哎,反正就是安国侯的封地,听说那安泉县跟云山县,都在给咱们这些流民施粥,据说还能收容我们留下来做城里人。”
“老子本来就是城里人,稀罕!”
“就是,我本来也是城里人,现在不过是遭洪涝才背井离乡的。”
“那你们想去哪儿啊?”
“往北区,或者去京城,做京都百姓去。”
“京城哪里是那么好容易进去的,照我说,还不如去安国侯的封地呢!”
“去给安国侯当孙子有什么好的?”
“你不知道?那安国侯的封地,如今给咱们流民免费看病呐!”
“对对,听说要是想留下来的,还免费分田分地,免税三年呢!”
“真的?”
“是真的,安国侯对封地上的百姓可好了,你们知道小神医不?”
“小神医?”
“这我知道,我想起来了,安国侯是那个江大人对不对?”
“对对,我们江大人的闺女啊,就是小神医,她给京城里头的皇帝老子跟王侯都看过病,侯爷如今不是回封地替那侯府二爷守孝么,小神医也跟着回来了,所以在安泉县给开了间专门给百姓治病的医馆,咱们看病一次只要三文钱,要是你们媳妇闺女去看病,就更便宜了,只要两文钱。”
“不可能吧?”流民震惊。
“绝对可能,这义诊,到时候侯爷的闺女也会去给咱们看病呢,你们要不信,绕个路去一趟,一来可以去讨些免费的吃食,不用饿肚子,二来若是身子不舒服的,可以免费看个病,三来亲自去问问,在咱们侯爷的封地看病是不是这么便宜。”
不少流民终于心动了。
“那,去看看!”
“去看看,反正绕个弯,算是途中打个盹儿,要到时候不乐意,我们还可以继续上京城去的嘛!”
“走走走!”
安泉县跟云山县施粥义诊千方百计吸引流民,但还有大部分受灾难民,却越过了剑南道,继续往北而上。
甚至在京畿城外周遭的不少流民,也在纷纷流向京城。
这时,谁也没想到,当大部分流入京畿城里城外的灾民聚集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无形中改变了江叔珩与林幼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