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神医寻亲记 > 第 82 章

第 82 章(1/2)

目录

第 82 章

苏峤要回京城去, 刘大郎君自然也要跟着回去的。

来安泉县的这段时日,他不仅跟本县城售卖药材的农户混熟了,也打听过了城里头的几家药铺的进货渠道, 而后还跑了云山县以及附近几个小县城, 一边了解这些地方出产的药材,一边选了几中心水的药材买了下来,一边顺便跟他们说说安泉县来的京城小神医开医馆的事。

到底自己阿爷跟小叔坐堂验药的医馆, 东家还是那个蝉大夫,免费做宣传,义不容辞。

何况还已经借用了他们药馆里头的炮药房了。

所以刘大郎君跟着苏峤的车队一起回京的时候,也算得上是满载而归的。

而苏峤跟刘大郎君走后第三日,便是义诊第一天。

因为医馆用来看病的地儿不大, 考虑到接连三日不用柜台收银, 所以在原来掌柜收钱银的地儿重新布置了一下,变成了第四个看诊的地儿。

故而义诊开始时, 负责看病的大夫有四位:林幼蝉自己, 刘愈,刘无病以及高小大夫。

医馆里头的人已经跟高小大夫渐渐熟络起来, 林幼蝉从高大夫写给自己的引荐信里头,知道了高小大夫的身世。

高小大夫是高大夫的第二个闺女, 自小便对医术很有天分, 本来一度是想要跟随高大夫走从医这条路的, 为此还早早地就进了永春堂做了四五年的药童,又与高大夫做了四年助手, 甚至高大夫不在的时候, 还可以独立看病开方了。

高小大夫这个名儿,那时候都在永春堂的医者跟病患中传开了。

高大夫亦以为自己这个闺女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 却没曾想到,后来女儿与夫君相识相知,成亲后便素手作羹去了。

高大夫虽然惋惜,但也就随闺女去了。

却未曾想,高小大夫出嫁多年,始终不得孕,婆家因此渐渐颇有微词,直到四年前,夫君出事,高小大夫亦未有替夫家诞下一儿半女,作为新寡之妇,在婆家的地位跟见艰难,被处处刁难。

等高大夫听闻女儿困境后,待孝期一过,便出面跟夫家协商,才再一年前将闺女领回了家。

高小大夫于是重拾旧业,跟着父亲继续学医,前段时日听闻小竹来信说要在安泉县开医馆,最好是擅长妇科病的大夫,高大夫便斗胆引荐自己的女儿——高小大夫归家后便日日困在宅中,郁郁寡欢,还不如叫她趁此离开京城,换个环境,也能让女儿的一身医术派上用场。

等女儿见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亦不必日日郁卒了。

高小大夫听闻是到京城闻名的小神医的医馆里做大夫,精神才算振奋了一些,亦听从父亲所言,故此才来了安泉县。

在医馆坐堂了几日,高小大夫亦融入了医馆的从医日常,平时亦欣然愿意指教洪婆婆,教授她从父亲习来的医术,故而医馆中的众人对高小大夫亦印象良好。

今日的洪婆婆自然亦是有一席之地的,因为是专长给孕妇看治,所以在医馆后院的侧厢,拿了一间房来专门安置来看病的孕妇,届时这便是洪婆婆的专场了。

□□便用那两间看诊房,高小大夫用通道这边的看诊房,林幼蝉则使用药房这一边临时加的看诊处。

虽然有了一段时日的宣传,第一日的义诊,来的病人并不算多,而且过来排队的大多数是县城里的百姓。

直到第二日第三日,从城外过来看诊的病患才忽然多了起来,估计是不确定医馆是否当真会义诊,所以才会先观望一方,待见着千真万确,小神医医馆的大夫看病抓药不收钱银后,才回去报信。

到第四第五日,那病患忽然之间就多了,甚至在他们没有开馆的时候,医馆外头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病患一多,不免就有了纷争,幸好医馆就在县衙外头,寻常人等自然不敢惹是生非,徐知县也配合医馆这次的义诊活动,叫了衙差过来帮忙盯着,所以虽然有乱子,但不大,而且在官府协调下很快就解决了。

让林幼蝉感到欣慰的是,她们大力鼓催两文钱看诊费的计策后,来看病的妇人姑娘们多了不少,如今义诊,在排队的妇人姑娘们也多了许多。

虽然拘于空间问题,那排队的人只作两条队伍,任何一位病患轮到后,无论郎君汉子还是妇人姑娘们,都可以选择去任一看诊房看病,除了孕妇——高小大夫虽然擅长带下病,但对于孕期前后孕妇情况,特别是涉及临产这一方面,接触得少,轮经验丰富,还是得洪婆婆。

所以平时高小大夫才这般乐意与洪婆婆切磋,彼此交流医术。

所以这时候见着有快临产的孕妇,都叫莲丫头给带到后院洪婆婆的看诊房区。

当然,这个时候的郎君汉子,大多选择让□□看病,妇人姑娘们,也大多选择让高小大夫或林幼蝉看病。

只有一些不介意的病患,轮到了,见着哪位大夫空闲便去哪位大夫去,还有一些便是信不过女大夫的男病患或女病患,坚持要等到□□才看。

高大夫跟林幼蝉自然是随他们选择的。

不过等到后两日,眼见着病患多得一日看不过来,便容不得他们选择了,轮到谁是谁,加快速度,才在天黑之前,总算勉强将来看病的百姓都看完了。

这还是他们叫小竹跟莲丫头跟一些病患不急不重的病人说,明儿两日还能给他们看病,只收取看诊费用,郎君三文钱,娘子两文钱,抓药不用钱的情况下,才劝走他们的。

接连四日都不停地给病患们看诊,五位大夫都累了。

洪婆婆光是这几日,她就接待了不下百名孕妇,其中还有六名就在隔壁安置好的产房里诞下了孩儿,如今还有两名孕妇住着待产呢!

林幼蝉以为义诊结束后,次日来看病的百姓会减少的,没曾料,却依旧跟义诊那几日一般多,依旧排了两队长长的队伍。

不过在跟他们诊治之前,未免依旧看不完排队看病的百姓,所以林幼蝉叫小竹安排人手做了竹牌子,到下晌临结束之前,将牌子给余下没看到病的百姓,次日亦然。

这样又用多了一日,看完了持有牌子的病患,这一次的义诊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在义诊期间,安泉县的许多人,都在关注着小神医医馆。

不仅仅是县城里头的一些官绅大户,安泉县县衙的人,当然也包括江府里头闭门不出的江叔珩与江衡,还有从云山县来的一些百姓,甚至是云山县的县老爷,特意过来了一趟,与徐知县盯了一回。

等见着医馆里头忙忙碌碌,药童们进进出出,那些看了病拿到药包出来的百姓带着一脸释然地离开时,才拍了拍徐知县的肩头:“徐大人可真好啊,能被分到安泉县来。”

他可是见着果真有不少云山县的百姓也赶过来看病了。

这般一间为民着想的医馆,若是开在云山县就好了,就冲它看病便宜,还有女大夫这两项优点,怕就能吸引不少百姓到本县安居乐业。

这潜在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不仅如此……”徐知县看着轮到的每一个病患,都有药童登记姓名籍贯,眼睛发亮,想说什么,忍忍还是没说出来,但再与云山县的知县对视时,彼此都露出了个心领神会的眼神。

这时候的林幼蝉,是没有想到她开的这间医馆,日后会给阿爹的领地带来深远影响的。

直到来年开春后,剑南道惯常遭遇洪涝——剑南道地处南方,南方多雨,虽然官府亦修缮改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但依旧改变不了春日冻土冰融,雨水连日甚至连月降下后,水量急遽上升,而后造成洪水涝灾的恶果。

不少灾民失去了家园,成为流民,背井离乡,四散着寻找适宜的栖身之所。

安泉县城里头也遭受了一阵子的雨水侵袭,但幸而常年如此百姓们早有了应对之策,又有邵县丞提前提醒做了充分的准备泄洪排流,所以损伤虽有,但伤害不大。

反而是城外的不少村落,靠近河流溪涌边的,被淹没了不少,徐知县阻止官吏到各个遭受洪灾的村子救人救灾,亦忙得脚不落地。

作为封地的侯爷,江叔珩自然是不能束手旁观的,亦捐献了不少物资跟钱银,让县衙安排给受灾的两县百姓,援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至于林幼蝉,亦是没有料到从冬末到开春三个月以来,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雨水侵袭,雨量是充沛的,但却是简直过分充沛。

每日都得跑去椒园跟三七园里头看着,省得好不容易长起来的苗木被淹没。

椒园里移植的成树还好,经过了一个秋季跟冬季,已经在地底下扎稳了树根,那由苗木长成的椒树则还是小树,基本上每次遇上暴雨天气,那单薄的树干便在雨中飘摇,风大一些就会被刮走,所以她们不得不另外砍了一些竹竿,深深扎进泥土里,而后将小树捆绑上去,好让它们有点支柱依靠。

但后排那些催苗长成的更小的株植,就不行了,只能另外临时搭了个木棚将它们围了起来,盖上棚盖,每次下过雨后,或者趁雨势小时,便来挖沟通渠,天天手动排水。

至于三七园里头,因为长出来的苗子并不是如花椒那般高大的植株,也不高,生长期还在匍匐在地面的小苗,倒是不必怕被风吹雨打去,只是积水落到土壤里,填满沟壑后,一不及时疏通,就会灌满了整个园子,等疏通流动时,便会带走不少肥沃的土壤,露出底下纤细的苗根。

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三七苗苗,每次下雨就得及时去看着,省得园子里的土壤都顺着流水被带走了,在通渠疏通口做了细密只容流水经过的竹筛栅栏,允许水流出去,而后将泥土留下来,再派人在通渠里挖走雨水带走的泥土,而后填补回三七院子里去。

这个时候,林幼蝉就庆幸程四郎没有跟着她也做三七的营生,至少在雨季时候不用像她们这般折腾。

程家的红烟园里头的椒苗,全是用种子催苗种成的,在这般的环境下,程四郎干脆在里分区搭建了园子大小的棚盖,雨势大的时候掩盖好,雨势小的时候收起来。

当然,灌到园子里的雨水亦通过通渠的疏排出去。

如此反复,等雨季结束,雨水期渐渐过去,降雨量逐日减少,才算松了口气。

便是在这个时候,徐知县找上门来,希望小神医医馆再举行一次义诊。

“侯爷,蝉大夫,眼下有不少百姓在洪涝中泡坏了身子,还有许多灾民流离失所,安泉县的城外跟村落里都混入了不少流民,我希望蝉大夫能如去岁那般,在城外义诊,替这些流民跟百姓诊病五日。”

徐攸道,“我亦跟姚知县提过了,他亦会安排云山县的大夫在城外义诊,安抚流落到我们辖下之地的灾民。”

“这主意好,义诊可以帮到不少人的。阿爹,我觉得可以。”林幼蝉马上道。

自从去岁那一次义诊后,来小神医医馆看病的百姓就多起来了。

江叔珩瞥了徐攸一眼,徐攸赶紧将身子躬得更低一些,“我亦觉得徐大人这法子好,不过,我们安泉县,就只让小神医医馆的大夫去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