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陶氏益农(2/2)
把他分出来,也是为了拆分陶门在道场中的影响力。
老陶家对此心领神会,也没啥可说的,就出资把丰收农业长期亏损的种子部门收购了过来,又从临洮农学院招收了大量毕业生。
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试验田超万亩,员工超过2000人的大公司。
“组长,金玉331号种子的实验报告出来了,产量稳定,耐旱和耐寒性能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1%和13%。”
韩铁生拿着一个夹子,跑来向组长石大楠报喜,石大楠查看数据的时候,韩铁生偷偷瞄向女子的侧颜。
这年头出来工作的女性尚属少数,像石大楠这样的美女更是少之又少。她是那种冷白皮的回族美女,在种子公司属于厂花那一档,不知迷倒多少男人。
可惜这种大学毕业,家境优渥,长相又出众的女子眼光也高,今年已经22岁了,还没定下亲事,家长也只能干着急。
在种子公司,像石大楠这样的组长有几十个。
目前种子公司育种方式分为两大类:杂交和诱变。
杂交育种比较传统,诱变育种花样就太多了,实验员什么都敢尝试,酸碱盐,逮着什么加什么,反正不设限。
好在现在有很多新技术,比如营养钵,比如温室。
在玻璃温室里,一年四季可以进行实验。而营养钵,就是一种水杯大小,圆柱形的土壤模块,可以同时培育几百几千植株,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等方法,成批量进行种苗的培养。
在这个时代,这算是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效率是以往的农业生产自然选种没办法比较的。
其实玉米、红薯等美洲作物刚引种到塞国时,种植规模小,产量也很低。在甘肃一些较寒冷的地区,甚至根本种不活。
好在塞国一向是科学先行,很早就建立了农学院,科学系统地研究作物选育、营养需求等方面的技术,已经积累起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这类基础工作实在太重要了,从营养钵选育到小试,再到大田实验,每个周期动辄以年计,每个良种的背后,是数以十万计的原始实验数据的堆积。
而石大楠这组仅仅是负责玉米杂交实验,在陶氏益农公司还有土豆、红薯、大豆、胶菊、花生、小麦、水稻、葡萄、甜菜等二三十种作物的选种工作。
在良种和化肥的共同作用下,塞国在耕地面积近年几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量逐年都在增长。
仅以小麦为例,大明北方小麦亩产达到一石为丰收,而现在整个甘肃行省的小麦亩产量平均达到了1.5石以上,即180斤左右。
这个提升是相当了不起的,毕竟甘肃的土地贫瘠也是天下独一档的存在。
至于四川、安南和台湾这些产量区,新增产量主要取决于良种的推广幅度,化肥则反而很少能供应到这些地区。
像陶氏益农这样的研发型公司,在前期是承接了大量国家纵向研究课题的,与企业主导的横向课题相比,无疑是吃到了很多朝廷补贴。
农业研发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别的不说,光是2000人的科研团队,每年花掉的工钱就有几百万!
这个钱对于塞国来说不算啥,但对于一家私人投资的公司来说那可就吃不消了。
所以陶氏益农一直以来背负了大量农业银行的贷款,可是银行是需要资产作为抵押的。别看陶氏益农有上万亩的试验田,可那些地大多是租的,就算是企业自由,也值不了多少钱。
好在他家有大量育种方面的专利,总山为了扶持种子产业,特批了陶氏益农为第一家以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为抵押物贷款的公司。
由此可见,塞国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制度设计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