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准备(2/2)
正挖着,察觉到有人过来了,回头一看陆长阳,他刚才还在一旁的树林边上砍树,怎么过来了?
赵意清手下没停,看着他返回去拿了把石锹又过来,才确定他确实是想来帮助自己。
她停了下来喘口气,手撑在立起来的把手上:“你怎么过来了呀?”
陆长阳上手开始挖土,动作有些笨拙,头也没擡地说:“我的活做完了,来帮你。”
赵意清连忙喊他:“哎哎哎,别挖那,从这开始挖,我要挖个规整的形状。”
在她的指点下陆长阳到了她划好的范围内,动作也逐渐娴熟起来。赵意清休息了一会也跑到了方形池子的另一端开始挖,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一心想着干活。
加入了一个人的力量就是不一样,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已经凹下去了半人深。听到喊大家去吃午饭,赵意清从还没完成的池子里出来,把石锹放在旁边就去吃午饭了。
实在太累了,她都顾不得嫌弃饭了,快速吃完。赵大伯问她:“清啊你挖坑做啥嘞。”
她放下碗答道:“我要弄个池子,泡竹子,做纸。”
赵大伯连饭都顾不上吃了,激动地问她:“造纸?仙器还教给你造纸了?”
赵意清不确定自己这次能不能造的出来,估计自己要实验很多次才可以,所以给了个模糊的答复。还疑惑着怎么这位大伯听到造纸比之前麦子发芽还激动。
“我家青树没读成书,就是因为咱家买不起纸,先生就不收这个学生。没想到来了这里却能用上纸了。”赵大伯叹息着,似乎满心惆怅,“有纸好啊,有纸好。就是现在咱这没人能教书了。要是咱家能有人当上官护着村里,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抛家弃业地离开村里。”
赵青树就是赵大伯的孙子,她的侄子。听大伯说话她忽然明白过来了,纸在现代那么常见,是现代工业化体系发达的结果,都忘了它在古代有多难得了。秦汉时期文字刻在竹简上,成本巨高,普通人家完全承担不起。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在之后的历史演变中纸逐渐成为了知识的载体,纸对普通人家来说价格依然不便宜,但是有的人家咬咬牙已经可以供得起了。
纸的传播压低了获得知识的成本,而自唐朝科举制流传下来后,知识在古代就等同于权利。
赵意清默然片刻,安慰赵大伯道:“大伯,现在咱们都在这了,没有官会来欺负咱们了。我……嗯仙人也教了我写字,等咱们日子稳定下来,我教大家一起学。”
赵大伯擦了擦湿润的眼角连声说好好好,又想起来了什么:“小清啊,这么大的事你咋不说呢,就你那小身板得干到啥时候啊,我让你冬哥去帮你。”
赵大伯有三个孩子,两女一二,赵冬就是他的二儿子,赵意清唯一的亲堂哥,她想想也是,自己前世习惯了做什么都是一个人,来到这里反而忘了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给全村人用,完全可以向大家求帮忙的。
自己做事有利于村里,村里人也很乐意帮她,这是有来有回的良好人际关系。实际上在村里,如果你老是一个人做事完全不喊别人帮忙反倒不太好,时间久了大家就会觉得你和他们生分故意疏远他们才不让他们帮忙。
赵意清爽快地答应了,还问了下大伯家谁有空,帮忙去烧一下砖和石灰。大堂姐家的女儿青禾去帮她烧石灰,二堂哥家的女儿青竹要去帮她烧青砖,三堂姐家的小女儿青苗从他们挖坑的地方捡回来粘土弄成形交给姐姐,三个小朋友现在变成了青苗的小助手,帮着找粘土拿粘土。俩大侄女都是十几岁的年龄了,看上去就都是沉稳利落的性子,最小的侄女做的又是个没有危险的活,赵意清也就不担心她们出事。
趁着休息时间教给她们怎么操作,其实也都很简单,侄女们完全做的得心应手。
短暂地休息了下,赵意清叫上堂哥,又问了下陆长阳有没有时间,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三个人干活的速度更是快,太阳往西偏移了一半的时候就干完了。
那边用来修池子的青砖和石灰也准备的差不多了。上午时候赵意清为了实验,一次性烧的青砖要少一些,侄女们烧青砖的数量就多了起来。
先用水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让水和石灰充分反应,水分被热量蒸发变成潮湿固体状,再继续加水,就变成了粘稠的膏状物。
挖的池子是个方方正正的形状,把青砖砌好做池壁,太阳都落下去就差不多完成了个大概了,让池子稍微阴干一下,熟石灰加水弄成的膏状物似乎干的很快,估计明天就干得差不多,再加水泡竹子。
吃过晚饭回到院子里,今天收集来的石头也很多,堆成了小山。赵意清闲来无事,坐在院子里把这些都烧成石灰,预备着明天使用。
躺在床上赵意清觉得全身无力,估计第二天浑身酸痛。她太过疲惫,迅速地陷入沉睡。
今天也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努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