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毕业后打工日记 > 第773章 七七三

第773章 七七三(1/2)

目录

从抚远出发,沿鹤大高速往南,车行过了同江、富锦,视野渐渐被大片的农田取代。一路上,黑土裸露在春日的阳光下,深得发亮。司机说:“这地一铲下去,全是油亮亮的黑土,能种啥都长。”

路上偶尔能看到几台大型拖拉机在作业,机声轰鸣,尘土翻腾。田埂上站着几个农民,手里拿着烟,看着地面整平,眼神里带着满足。

车到集贤县的时候,是中午。县城不大,街道笔直干净。公交车站旁立着一块蓝色的路牌,上面写着“集贤欢迎您”。县城的空气里有淡淡的土腥味和炊烟气。

我在县中心下车,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老式红砖楼。墙面有些斑驳,但被刷得整齐。楼下的商铺卖衣服、修电器、理发、配钥匙,几乎都是老字号。行人不多,骑电动车的多是上了年纪的男人,车后带着一袋袋化肥或种子。

在街角的小饭店里吃午饭。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姓赵,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她问我是不是外地人,我点头。她笑着说:“咱这儿没啥好吃的,就是家常菜实在。”

我点了一份锅包肉和酸菜粉。锅包肉金黄酥脆,酸甜里带着微微的蒜香。她放下盘子,说:“这菜是从哈尔滨传来的,但咱这边做得更接地气,糖少点,酸多点。”

吃饭间,外面传来拖拉机的声音。她抹了抹手,说:“又开春了,大家都忙。地一好,就没人闲着。”

饭后我沿着胜利路往南走。路边的梧桐树刚刚发芽,风吹得枝头微动。县城不大,一条主街贯穿南北。街边的招牌写着“农机修理”“粮食收购”“化肥经销部”。再往外走,就是大片的农田。

我在路边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大叔,他热情地停下来问我要去哪。我说想去乡里看看,他笑着说:“那你上来吧,我顺路。”

摩托车一路往东,路两旁的田地延伸到天边。泥土翻得平整,湿润的气息在风里散开。大叔姓王,是本地人,从小在这里长大。他说:“咱集贤的地可出名了,全是黑土。以前叫小兴安岭脚下的粮仓。”

他指着远处一片建筑:“那是双岔河镇,咱县里最早的粮库就在那。几十年前,粮车一趟趟地往外拉,一天能装上千吨。”

到了镇上,他带我去看那座老粮仓。粮仓建在铁路旁,墙是灰白的砖,屋顶有些塌陷。门口的铁轨早已锈迹斑斑,几株草从缝隙里钻出来。墙上还残留着“保粮为国”的红色标语。

王大叔叹口气,说:“那时候全靠人扛袋子装车,冬天手都冻裂。可粮仓一响,心里热乎。”

我问他现在还在干这行吗?他笑着摇头:“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我就种点地。机器干活快,我岁数也大了。”

走出粮仓,镇上的街道两边停着几辆农用车,车上堆满了玉米秸秆。几个孩子在车边追逐,笑声在空气里回荡。街口有个修车铺,几个年轻人正在焊铁,火花四溅。

我问他们今年的收成怎样,一个小伙子头也不抬地说:“去年玉米价一般,但比前年强。咱这靠天吃饭,可天也待咱不薄。”

午后,我在镇边的地头坐了会儿。田野一望无际,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耙子上。地面黑得发亮,踩上去松软。远处能看见农户的房子,屋顶冒着淡烟。有人在晾晒玉米棒子,金黄的一片。

我走过去,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人穿着旧棉袄,女人戴着红围巾。她笑着让我尝一颗烤玉米粒:“自己家的,甜着呢。”我咬了一口,果然香甜。

女人说:“咱这地肥,玉米最金贵。每年秋天,打谷场上堆得跟山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