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战后调任(2/2)
…游必有方…
宣冲这边和自己的“现管”通完话后,放轻松了,随后开始出门给家里面带一点东西。
东瀛的特产是纸扇子,鱼肉罐头,以及可以折迭的木头板房(豪华帐篷);同僚们邀请了宣冲坐人力车,宣冲看着那个不足一米六的个子要来拉自己时,连忙回绝了。宣冲花费了十二个银元买了一个自行车,自己脚踏游览整个江户。
考察东瀛藩国的工业。
三日后,宣冲展开直尺通过“测量视角”超能释放,看到这个叫做东京湾的地方上大片的轻工业,有些羡慕嫉妒恨。这里比自家东图繁华多了,吃不到葡萄葡萄酸的宣冲:“这里地震多。”
然而逛了一圈后,发现东瀛这里只有轻工业,没有钢铁,化工,所有轻工业的燃料,机械,都是从陆地上那边运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宣冲询问了一下同僚,从同僚们嗤笑谈论中了解到,东瀛的匠人们磨洋工导致!——即为了白嫖正业的人员编制,东瀛人会把正业的某个人的工序,拆解成了十几个人来完成多道工序。
就如同铸造武士刀那样,从炼铁,到雕刻,然后再锻造烧刀刃,就要七八组人接力完成。而在中原这儿,铸刀师们带着学徒们一个作坊的工作组就搞定了。
因为东瀛文化下,工匠们是要在大名手下混饭吃,为了确保自己饭碗稳定,所以把步骤拆解,每一步都变成了“仙人”,结果在现汉这里分配工业的时候,他们也这么玩。
现汉一百年前,传入东瀛最基础版本的现代炼铁业务时候。这个大型炼铁厂中,东瀛职位过早的固化!以至于东瀛的炼铁行业,无法跟上技术进步,最后被甩开了。
要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炼铁行业相当于二十一世纪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不断革新时期,现汉内的部门也都吊着一股锐意进取。东瀛这种“躬匠们”当不适合新产业。
东瀛最后一个钢铁厂在八十年前关闭,最后一个引入的机械制造厂在六十年前倒闭,迁移回了现汉。就如同宣冲前世曰本的各种新能源产业一样,一地鸡毛。
话现汉这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五大经济圈都是在发展的。
当某些工厂跟不上时代,利润降低,而如果成本价也高到一定程度,朝廷不会采购。
皇商们也不会借贷银两,而这个厂子挂靠功名的官家,当即会被考评政绩不合格。而厂子就算有一大堆挂靠正业的人员,厂子撤销,正业的人员则是会被迁移到其他区域。
如果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是誓死捍卫自己“土地生产资料”。
现汉现在士大夫阶层走上工业化后,就是死死地捍卫自己的“工造正业”。
士大夫凭此开始结党,士大夫们对内部那些无能庸碌之辈也都有清洗指标。
当然现汉的士大夫们现在依旧抗税,反对现汉朝廷每一轮对工业的加税,并且动辄就威逼天子皇商拿出内帑来救市。
宣冲:虽然士大夫们不交税,但是这些人本来就是搞工业的,把资本投入再生产,本来就是一种“交税”(现汉开国者奇妙的制度设计思路)。
而东瀛这里,大名的分封家臣文化太重了,搞不来新型产业链。准确来,没有外部的强有力制度干涉,没法整合技术。
…岛国劣势…
想要发展老家的宣冲原本是想要看一下曰本先遣服是怎么发展的,但结果被认知摧毁。
现汉人对曰本的态度是“这东瀛人不会搞重工业。”
宣冲回想起来,前世倭国被津津乐道的两轮工业爆发。似乎也都源于两轮外部制度输入。
一旦回归到自身稳定态,大概也就是“改新”的四十年之后,倭国自身没法有“生产进步”的重大制度创举。
第一轮是黑船事件后,明治维新集团后全面西化,东瀛从不列颠那儿获取全套工业体系;结果在二十年后,其产品失去了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力。气急败坏,开始马粪入脑,准备独占市场。
第二轮,工业发达时期,是战败后碰上西边韩战。倭子从米国那边得到全面工业扶持。
但是八十年代后,随着米国中断了廉价技术转让后,倭靠着自己发展后,科技树开始七歪八扭,只有“奇”,而不思考“应用”。
倭国崇强氛围,能够让其在卑微时候,全盘接受一波外来体系。进而爆发出一波像模像样的生产力大飞跃;
然而这样依靠外来新的人事体系灌入而产生的“技术进步”的红利就只有这一波,随着其一朝得意,便猖狂,随后就是每况愈下。
宣冲出生的那段时期,东洋的之所以能够顶起“科技立国”的牌面。
是前面是雄鸡睡得太死,而“血火一代”站起来后,腰板太直了,“固执己见”,后续在交流中被严加防范,这又让跪下去讨赏的矮子们在技术上又嘚瑟十年。
这使得倭国在长达一百五十年内,是靠着来自殴米先发势力的交流优势,才在工业造诣上压过本家宗主国一头。以至于意林主义者们产生了“东瀛各方面都是先进,人事管理上可以借鉴”的错觉。
事实上,真正工业制度先进的,是站着,发展起来的“红星闪闪”
…回到现汉时空中…
本时空是汉家在工业革命中先发,故现汉的士大夫们对东瀛的评价:“倭匠好淫巧。”
东瀛的轻工业发达,那些组成株社的东瀛商人们足够卑微听话。现汉的大财阀们为了更方便的回笼资金,将轻工业的厂子开在这边。
至于东瀛这里“零部件厂子”开多了,最后东瀛会不会出现一个明白人,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
例如宣冲前世,本方同样是做代工起家,然后把零敲碎打的产业链整合了,然而这又是一个仲国行,别人也行的美好错觉。
还有人对东瀛这边能够整合“产业链”抱有幻想,那是没有看过两家大名之间互相路过的繁琐避让仪式。“让路”这个屁大点事情,搞不好都是武士对砍。
大名如此,花魁游街也是如此,互相不让路,妖僧游佛时直接以“佛爷最大”让倭王一系给自己让路。
曰本一旦形成自己的圈子,是把自己圈子的规则视作最大;遇到别人的圈子,是直接对轰。这种制度玩稳固技术传承可以,但是一旦工业体系大进步,就是一潭死水了。
若是让东瀛不同零部件厂商内部串联起来?那得有一个“足够强势的主公”势力来牵头。
当现汉在政治上用刘氏王取代了这里土王后,就从中心锁死了东瀛整合科技的能力。
…黑黝黝的遮天大手…
现汉各大海商们掌握着“海利“,但实际上幕后则是,天子为首的十四望族。
经济方面的屁股上,天子等十四个望族,是相当于米国的驴党,赚的是“国际钱”。而现汉士大夫集团属于象党,掌握本土产业资本。
但是天子等十四望族们,可不是“流浪六芒星”那么不要脸。
流浪六芒星卷完了钱是可以直接跑出国的。天子等派阀的祖坟定在老家,政治上屁股是死死地坐在本土的。
吉原街上,宣冲作为现汉的海军军官,走在街上是得到一系列避让的。
宣冲一路上遇到了倭国百态,一个老武士恳求自己买了他那打扮的如同花一样的女儿。
宣冲甩了一个银元离去了,这个东瀛女人太了,只有一米四。宣冲没有什么变态嗜好。
更何况这样的“花侍”街上到处都是,买了一个就有第二个。
显然在目前的这个时代,东瀛内部,旧的武士阶层正在大规模破产。而破产武士们不是没有“下克上”过,但是都被镇压了。
宣冲回想自己的家乡东图,相对于东瀛,现在还处于起跑线上。
见识到外面世界残酷后,宣冲突然觉得自己老家属于这个世界“北殴国”们的待遇,靠着大体系赏赐的产业链,现在人少吃得饱。
宣冲叹息:工业发展需要代价,没有自主能力,“代价”会被外部掌控者持续放大,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