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玄桢记 > 第971章 山河永固,苍生安乐 —— 此念拳拳,至死未凉。

第971章 山河永固,苍生安乐 —— 此念拳拳,至死未凉。(2/2)

目录

理正衣领时,他想起北疆的寒风中,将士们整齐的甲胄,想起自己与岳谦一同守安定门的日夜。那时,北疆风沙漫天,寒冷刺骨,将士们身着沉重的铠甲,日夜坚守在城墙之上,抵御北元铁骑的侵袭。他会亲自为将士们整理甲胄,检查兵器,与他们同甘共苦,同吃同住,鼓舞士气。正是因为这份同袍之谊,将士们才愿意为他效命,为大吴死战。

拍打衣袖灰尘时,他想起赈灾归来,一身尘土却满心欣慰的日子。那时,晋豫大旱刚过,百姓们终于摆脱了饥饿的威胁,重新回到家园,耕种土地。他穿着沾满泥泞与尘土的官服,行走在田间地头,查看庄稼长势,询问百姓疾苦,耳边是百姓们真诚的道谢声,眼中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那份满足与欣慰,是任何富贵荣华都无法替代的。

整理袖口时,他想起自己兼领御史台时,弹劾石崇、陈忠等人的场景。那时,他手持弹劾疏文,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揭露他们的贪腐罪行,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尽管李嵩等人百般包庇,百般阻挠,他却始终坚持,不肯退让,最终成功将陈忠罢官,虽未能彻底扳倒石崇,却也让他收敛了许多。那时的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坚信朝堂终将清明。

抚摸囚服上的补丁时,他想起自己一生清廉,两袖清风。身为正一品大员,他本可享受富贵荣华,却始终坚守清贫,将俸禄多用于救济百姓、资助将士,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没有奢华的宅院,只有简朴的居所和满室的书籍。他的家人也曾抱怨过他的 “傻”,劝他为自己留条后路,可他却始终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只为一己之私,便辜负了帝王的信任,辜负了百姓的期盼。

整理完毕,谢渊直起身,再次看向小窗。窗外的风雪依旧,却仿佛不再那么寒冷,不再那么萧瑟。他的心中,充满了温暖的追忆,充满了对家国的牵挂,充满了对一生的坦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忠魂,将永远守护着大吴的江山,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传旨官看着谢渊的动作,看着他脸上平静的神色,心中的倨傲渐渐被震撼取代。他见过太多身陷囹圄、面临死刑的官员,他们有的惊慌失措,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摇尾乞怜,却从未见过如谢渊这般平静、这般坦荡、这般注重体面的人。他忽然明白,眼前这个被诬陷为 “通敌谋逆” 的罪臣,或许真的是一位忠良,一位值得敬重的忠臣。

可这份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很快便被现实拉回。他是魏进忠的亲信,是徐党的爪牙,若不是谢渊,他或许还得不到如今的地位。他只能压下心中的震撼,冷声道:“谢渊,时辰不早了,随我前往西市死牢,等待明日行刑。”

谢渊没有回应,只是微微颔首,迈开脚步,向囚室外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退缩,背影在囚室昏暗的光线下,愈发孤绝,却也愈发高大。

谢渊走出囚室,与传旨官并肩而行,两名镇刑司密探紧随其后,形成严密的监视。诏狱的甬道阴暗潮湿,寒气刺骨,两侧牢房内的犯人纷纷探出头,看着谢渊的身影,眼中满是敬佩与同情。他们中有被徐党罗织罪名的官员,有反抗官府的百姓,也有真正的罪犯,却都被谢渊的气节所打动,纷纷低声呼喊:“谢大人,您是忠臣啊!”“谢大人,冤枉啊!”

传旨官厉声呵斥:“闭嘴!再敢喧哗,格杀勿论!” 犯人们的呼喊声却愈发激烈,他们不怕死,只怕忠良蒙冤,只怕天下大乱。

谢渊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两侧的犯人,眼中满是悲悯与欣慰:“诸位保重,天道昭昭,奸佞的罪孽终将受到惩罚,大吴的江山终将回归正途。” 说完,他便不再停留,继续向前走去。

传旨官看着这一幕,心中愈发不安,加快了脚步,想要尽快离开诏狱。走到甬道中段,他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试探:“谢大人,您一生忠君爱国,功绩卓着,为何偏偏要与徐大人、魏大人等人作对?若您肯稍作妥协,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

谢渊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为官者,当以家国为重,以百姓为先,而非以个人富贵为重,以奸佞勾结为先。徐靖、魏进忠、李嵩、石崇等人,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构陷忠良,败坏朝纲,我若与他们同流合污,便是背叛家国,背叛百姓,便是千古罪人,死后亦无颜见列祖列宗。”

传旨官脸色一沉,冷声道:“谢大人,您这是在指责陛下识人不明吗?徐大人等人是陛下信任的重臣,您却屡次弹劾他们,莫非是想架空陛下,独揽大权?”

谢渊微微摇头,眼中满是失望:“我并非指责陛下,而是为陛下感到惋惜。陛下复位未稳,根基未固,本应亲贤臣、远小人,整顿朝纲,稳固江山,却偏偏被徐党蒙蔽,听信谗言,滥杀忠良。徐党之人,看似忠心耿耿,实则野心勃勃,他们今日能构陷我,明日便能架空陛下,篡夺大权。陛下若不醒悟,大吴的江山危矣。”

传旨官心中一惊,没想到谢渊竟敢在这种时候,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连忙呵斥:“谢渊!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妄议陛下,污蔑重臣!若不是看在你即将赴死的份上,本官定要治你个大逆不道之罪!”

谢渊淡淡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我已是将死之人,还有什么可畏惧的?我所说的,皆是肺腑之言,皆是为了大吴的江山社稷。你若还有一丝良知,便将我的话转达给陛下,或许还能挽救大吴于危难之中。你若执意与徐党同流合污,他日徐党倒台,你也难逃罪责。”

传旨官被谢渊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心中满是矛盾。他深知谢渊所言并非虚言,徐党之人野心勃勃,手段狠辣,他日若真能独揽大权,自己或许也只是他们手中的一颗棋子,用完即弃。可他如今已是徐党的亲信,早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不必多言!” 传旨官厉声说道,“陛下圣明,自有决断,无需你这逆臣多言!快走!” 他加快脚步,不再与谢渊交谈,心中却被谢渊的话搅得翻江倒海,难以平静。

谢渊看着传旨官慌乱的背影,心中微微叹气。他知道,自己的话很难打动传旨官,更难打动被徐党蒙蔽的帝王,可他还是说了出来,这是他最后的努力,为了大吴的江山,为了天下的百姓,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不愿放弃。

谢渊被押往西市死牢的途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坚守正义的忠友,想起了大吴的江山社稷,想起了天下的百姓,心中满是牵挂与不舍。他不怕死,却怕自己死后,再也无人能制衡徐党,再也无人能为百姓做主,再也无人能守护大吴的江山。

他想起了内阁首辅刘玄,那位三朝元老,一生清廉,忠心耿耿,多次为自己辩冤,不惜与徐党正面冲突。如今,刘玄年事已高,却仍在朝堂上坚守,试图阻止徐党的阴谋,保护更多的忠良。谢渊心中默念:“刘大人,您多保重。徐党势大,您需量力而行,切勿为了救我而身陷险境。日后若有机会,定要辅佐陛下,清除徐党,还朝堂清明,还天下太平。”

他想起了刑部尚书周铁,那位坚守律法的司法官员,始终坚持三法司会审,多次指出徐党证据中的破绽,却被魏进忠、李嵩等人打压。谢渊心中牵挂:“周大人,您是大吴司法的希望。徐党如今滥用刑罚,伪造证据,败坏律法,您需坚守底线,保护无辜之人,收集徐党的罪证,他日若有机会,定要将他们绳之以法,还律法尊严,还公道于天下。”

他想起了京营都督同知岳谦,那位名将之后,与自己一同守安定门的同袍,对自己恩重如山,如今却被镇刑司密探监控,京营被徐党势力渗透。谢渊心中担忧:“岳大人,京营是大吴的屏障,绝不能落入徐党手中。您需小心谨慎,清除京营中的徐党眼线,整顿军纪,保护好京营将士,他日若徐党敢篡权乱政,京营便是最后的希望,定要为我报仇,为大吴除奸。”

他想起了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那位刚正不阿的特务官员,为了查案,身陷险境,被周显软禁,亲信死伤过半。谢渊心中期盼:“秦大人,您是唯一能找到徐党罪证的人。您需保重自身,设法逃出软禁,找到张启,收集更多的证据,他日若有机会,定要将徐党的阴谋公之于众,为我平反昭雪,为所有被诬陷的忠良讨回公道。”

他还想起了兵部侍郎杨武、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等人,那些坚守正义、不肯与徐党同流合污的忠良,如今大多被徐党打压、监控,处境艰难。谢渊心中默默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保重自身,等待时机,共同对抗徐党。

除了忠友,谢渊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大吴的江山与天下的百姓。他想起了北疆的将士,如今正值边军换防,徐党趁机安插亲信,克扣军饷,北疆的防线恐将出现漏洞,北元铁骑随时可能再次入侵。他想起了晋豫的百姓,刚从大旱的苦难中走出,却又要面临徐党苛政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他想起了京师的百姓,被徐党的特务机构严密监控,敢怒不敢言,失去了往日的安宁。

“陛下,臣去了。” 谢渊心中默念,“愿您能早日醒悟,看清徐党的真面目,亲贤臣、远小人,整顿朝纲,稳固边防,减轻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吴的江山,是列祖列宗打下的基业,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切勿因一时的糊涂,而将其毁于一旦。”

这份牵挂,如同一股暖流,在谢渊的心中涌动,支撑着他坦然面对死亡。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但他的忠魂,将永远与这些忠友同在,与大吴的江山同在,与天下的百姓同在。

谢渊被押入西市死牢时,死牢内阴暗潮湿,寒气刺骨,与诏狱的囚室相比,更显阴森与压抑。死牢的墙壁上布满了青苔与血迹,地面上积着薄薄的一层冰水,牢房的门窗都被加固,铁栏杆上锈迹斑斑,透着说不出的恐怖。牢外,镇刑司士兵与诏狱署缇骑日夜值守,火把通明,将死牢照得如同白昼,却也无法驱散空气中的绝望气息。

传旨官将谢渊交给死牢的狱卒,便匆匆离去,仿佛多待一秒都会沾上晦气。狱卒是魏进忠的亲信,满脸凶戾,对谢渊没有丝毫敬意,粗暴地将他推入牢房,“哐当” 一声关上牢门,厉声呵斥:“好好待着,明日午时,便是你的死期!若敢闹事,有你好受的!”

谢渊没有理会狱卒的呵斥,只是平静地走到牢房的角落,靠墙而坐。他的动作缓慢而沉稳,背脊依旧挺直,如青松翠柏般挺拔,没有丝毫颓废与绝望。牢房内的寒气透过粗布囚服,侵入骨髓,冻得他四肢发僵,可他却毫不在意,只是闭上眼睛,凝神静气,仿佛在享受最后的宁静。

死牢内的其他犯人见谢渊进来,纷纷探过头,看着这位被诬陷的忠臣,眼中满是敬佩与同情。其中一位曾是地方官员,因弹劾徐党亲信而被罗织罪名,打入死牢,他忍不住开口:“谢大人,您是忠臣啊!徐党奸佞构陷您,陛下昏聩,天下百姓都为您鸣冤!”

谢渊缓缓睁开眼,对着那位官员微微颔首,声音沙哑却平静:“多谢诸位乡亲挂念。我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君王,无愧于百姓,虽死无憾。徐党的罪孽,迟早会受到惩罚,大吴的江山,终将回归正途。”

另一位犯人说道:“谢大人,您若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尽管开口,我等虽身陷囹圄,却也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谢渊淡淡一笑:“多谢诸位好意。我心中牵挂的,唯有家国与百姓。若诸位日后能有机会重见天日,定要做个好人,安分守己,为国效力,切勿学徐党奸佞,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犯人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感动。他们没想到,谢渊身陷绝境,即将赴死,心中想的依旧是家国与百姓,依旧是劝人为善,这份气节与胸怀,让他们深感敬佩。

谢渊再次闭上眼睛,脑海中不再想徐党的阴谋,不再想帝王的抉择,不再想自己的生死,只是静静地感受着死牢内的宁静。他想起了少年时读书的时光,那时的他,心怀天下,立志要做一名忠臣,为家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如今,他做到了,尽管结局并不完美,却也无愧于自己的初心,无愧于自己的誓言。

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士兵巡逻的脚步声,风雪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悲壮的乐章。谢渊的心中,却异常平静,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丝毫波澜。他在等待,等待着明日午时的到来,等待着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清白的句号。

他知道,明日的西市,将会有无数百姓前来送行,将会有无数人为他落泪,将会有无数人记住他的忠名。而他,也将以最体面的姿态,赴死西市,用自己的鲜血,控诉徐党的罪行,唤醒世人的良知,为大吴的江山,为天下的百姓,做最后的贡献。

谢渊在死牢中静坐,心中没有恐惧,没有怨愤,没有遗憾,只有坦然与坚定。他一生许国,忠心耿耿,为大吴的江山社稷,为天下的百姓,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如今即将赴死,却无怨无悔。他的忠魂,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即便在黑暗的夜空,也依旧闪耀着光芒,照亮着后人的道路。

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读过的史书,那些为了家国而赴死的忠臣,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他们的气节被后人敬仰。如今,他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自己的生命,诠释 “忠臣” 二字的含义,用自己的死,唤醒更多人的良知。

他想起了永熙帝对自己的信任与嘱托,想起了百姓们对自己的爱戴与期盼,想起了将士们对自己的忠诚与追随。这些,都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都是他无怨无悔的动力。他知道,自己的死,不会白费,他的忠名,将会永远流传,他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家国,为了正义,勇敢前行。

他想起了徐党的阴谋,想起了他们的贪婪与狠辣,想起了他们的嚣张与跋扈。可他并不怨恨他们,因为他知道,奸佞当道,不过是一时的现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散黑暗。徐党的罪行,将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唾骂,被历史审判。

他想起了帝王的妥协与无奈,想起了他复位未稳的艰难,想起了他对失权的恐惧。他理解帝王的抉择,却也为他感到惋惜。他希望,自己的死,能让帝王早日醒悟,看清徐党的真面目,亲贤臣、远小人,整顿朝纲,稳固江山,不要再让更多的忠良蒙冤,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受苦。

死牢外的风雪渐渐停了,一缕微弱的阳光透过小窗,照进牢房,落在谢渊的脸上,映得他神色愈发平静,愈发坚定。他缓缓睁开眼,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心中默念:“大吴的江山,会好的;天下的百姓,会好的。”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忠魂,将永远守护着大吴的江山,守护着天下的百姓。他的名字,将会与岳飞、文天祥等忠臣一同,被载入史册,被后人传颂;他的事迹,将会成为大吴历史上最悲壮、最感人的一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吴儿女,为了家国,为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明日午时,便是我谢渊赴死之时。” 谢渊心中坦然,“我将以清白之身,赴死西市,向天下百姓证明,我谢渊无愧于‘忠臣’二字,无愧于天地良心。徐党奸佞,你们可以杀死我的身体,却永远无法摧毁我的忠魂,永远无法抹去我的功绩,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公正。”

夜色渐深,死牢内的寒气愈发浓重,可谢渊的心中,却因那份坦荡与无悔,透着一股温暖的坚定。他静静地坐在牢房的角落,闭目凝神,等待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午时的行刑,等待着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起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想起了妻子的贤良淑德,想起了子女的天真可爱。心中虽有不舍,却也坦然。他知道,自己的死,或许会给家人带来痛苦与磨难,但他相信,家人会理解他的选择,会为他的忠名而骄傲。他也相信,日后若徐党倒台,陛下醒悟,定会为自己平反昭雪,善待自己的家人。

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想起了在私塾读书的日子,先生教导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他一生都铭记在心,一生都在践行。如今,他即将赴死,却也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为家国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想起了自己为官多年的点点滴滴,想起了每一次的弹劾,每一次的建言,每一次的赈灾,每一次的戍边。这些经历,如同一个个脚印,见证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忠诚,见证了他的气节。他没有辜负先生的教诲,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没有辜负帝王的信任,没有辜负百姓的期盼。

死牢外,士兵巡逻的脚步声依旧,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依旧,可谢渊的心中,却异常平静。他仿佛听到了黎明的钟声,仿佛看到了午时的太阳,仿佛感受到了百姓们的送别。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却也知道,自己的忠魂,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大吴的江山,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黎明将至,午时不远。” 谢渊心中默念,“我谢渊,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君王,无愧于百姓,今日赴死,无怨无悔。愿大吴江山永固,愿天下百姓安康,愿忠臣不再蒙冤,愿奸佞早日伏法。”

他缓缓睁开眼,眼中没有丝毫恐惧,没有丝毫遗憾,只有坦然与坚定。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囚服,再次挺直背脊,望向牢门外的方向。那里,是黎明的曙光,是午时的太阳,是他生命的终点,也是他忠魂的起点。

他知道,自己的死,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他的忠名,将会永远流传,他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后人。而徐党的阴谋,终将被揭穿,他们的罪孽,终将受到惩罚,大吴的江山,终将回归正途,天下的百姓,终将安居乐业。

谢渊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午时的行刑,等待着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清白、坦荡、无悔的句号。他的忠魂,如同一颗不灭的星辰,将永远闪耀在大吴的天空,光照千秋,名垂青史。

片尾

天德三年初春,西市死牢忠魂静,谢渊闻斩旨而坦志,整理囚服,追忆平生,牵挂家国,无悔赴死。徐党构陷的阴谋,制度崩坏的无奈,帝王妥协的悲哀,都未能动摇他的气节与信念。

他的坦然,是对奸佞的蔑视,是对家国的赤诚,是对忠臣气节的坚守。寒夜过后,午时将至,一位忠良即将殒命,一段历史即将定格,而他的忠魂,将永远留在大吴的土地上,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守护家国。

卷尾

谢渊囚室坦志,无悔赴死,实为封建王朝忠良之典范,制度崩坏之悲剧。徐靖、魏进忠、李嵩、石崇等假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之权环,官官相护,构陷忠良,废秋决祖制,压异见之声,将朝堂沦为权术角斗场。

萧桓困于复位未稳之焦、南宫旧辱之痛,惧于党羽之逼,终弃良知,牺牲忠良以保权位,沦为权力之囚;刘玄、周铁、岳谦等忠直之臣,空怀匡扶之心,却困于体制桎梏,无力回天。谢渊之死,非独个人之悲,实乃家国之殇,制度之弊总爆发:权力缺乏制衡,则官官相护滋生腐败;帝王权力无束,则私欲恐惧背离良知。

司法公正不存,则忠良沦为权术祭品。谢渊的坦荡与无悔,是对封建体制最无声的控诉,也是对忠臣气节最有力的诠释。警示后世:无制衡则权倾朝野,无公正则忠良蒙冤,无民本则江山危殆。唯有立制制衡、坚守公正、以民为本,方能使忠良不冤,社稷长治,江山久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