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跨国项目筹备忙(2/2)
云倾月盯着屏幕,忽然想起展厅里那片被夹入留言本的梧桐叶——它不属于任何人,却承载了所有人的表达。她开口:“可以。但每项授权必须公示理由,且原拍摄者有否决权。”
楚寒盯着她,片刻后轻点鼠标:“同意。协议三小时后发你们。”
会议重启。
法律框架的阴影尚未散去,创作分歧却已浮现。云倾月提议首期聚焦“工业退场后的日常”,建议拍摄中国西南老矿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清晨对比;时砚则坚持从“市井温度”切入,主张以巴黎菜场与北京胡同的早餐场景为起点。
“你的方案太沉重。”他说,“‘光影无界’的核心是看见平凡里的光,不是展览伤痕。”
“可伤痕也是真实的一部分。”她反问,“如果只拍热粥与笑脸,是不是另一种美化?”
“我不是要美化。”他声音抬高半度,“我是怕我们陷入‘苦难叙事’的陷阱。观众已经看腻了悲情。”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韩国代表小心翼翼开口:“能不能……不选地点,只定时刻?比如,所有人拍同一时间点的城市清晨?”
云倾月闭了闭眼,忽然想起什么。她翻开随身笔记本,写下一行字:“热气背后,是未熄的火。”然后抬头:“我们可以定一个隐性主题——‘清晨六点的城市第一口热气’。”
“热气?”法国摄影师重复。
“早餐摊的蒸汽、通勤者呼出的白雾、锅炉房的排气……”她缓缓道,“不限形式,不限地点,只捕捉那一刻的温度感。”
时砚看着她,眼神微动。
他点头:“我同意。但必须强调——不是拍‘热气’本身,是拍它背后的人。”
“前提是真实。”她补充,“不摆拍,不干预。”
各国代表陆续表态支持。
会议最后,德国摄影师再次提问:“如果拍摄中遇到拒绝,怎么办?”
“停下。”云倾月说。
“立刻停下。”时砚同时开口。
两人对视一眼,谁都没再说话。
协议草稿在傍晚定稿。
云倾月坐在工作室,逐行核对条款。楚寒加注的那行小字仍刺眼地躺在末页:“衍生品开发权保留最终解释权。”她手指悬在打印键上,迟迟未按。
手机震动。
时砚发来一张照片:他站在胡同口的早餐摊前,镜头对准一笼刚掀开的包子,白雾腾起,模糊了背景的红砖墙。配文只有一句:“第一口热气,找到了。”
她盯着那团蒸腾的雾气,忽然起身走到窗前。夜色已深,城市灯火如星,无数窗口透出暖光。她打开文档,在项目守则末尾新增一条:
“所有拍摄,必须始于尊重,终于真实。”
打印键终于按下。
纸张缓缓吐出,最后一行字迹清晰。
她伸手去接,指尖触到纸角的刹那,打印机突然卡住。
半截纸张悬在出口,墨迹未干的“真实”二字被机械齿轮缓缓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