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543章 夫人,请签这份卖身契

第543章 夫人,请签这份卖身契(1/2)

目录

夜雾如纱,笼罩着法租界毕卡第公寓的雕花铁门。

街灯昏黄,映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像一滩未干的血迹。

一辆黑色雪佛兰悄然停靠在侧巷,车门打开,顾承砚走了出来,长衫笔挺,袖口一丝不苟地扣紧。

他身后,苏若雪挽着一方素色丝巾,步履沉稳;青鸟则穿着不起眼的灰呢外套,帽檐压得极低,目光扫过四周——每一扇窗、每一个转角,都在他的警觉之中。

楼上三号厅,比利时特派专员皮埃尔·德朗已等候多时。

他年近五十,金丝眼镜后是一双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眼睛。

桌上摆着一杯凉透的红茶,手边是那份厚重的英文合同,《资金使用监管协议》——条款密如蛛网,字字带钩。

“贵方申请海外资助,需提交完整法人结构与财务审计报告。”他开门见山,声音平稳却不容置疑,“我们不捐钱给英雄,只投资可信制度。”

翻译递上文件,纸张泛着冷光。

苏若雪接过翻阅,指尖在第十二条微微一顿:“受助方可指定一名外籍监事入驻核心管理层。”她眉梢轻蹙,低声对顾承砚道:“这是要给我们安眼睛。”

顾承砚却笑了。

那笑不是敷衍,也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锋利的释然。

他将茶杯轻轻推开,目光直视德朗:“您要透明?好。但请您先明白一件事——我们不是来乞讨施舍的,是来谈合作的。”

次日清晨,女子缝纫学校密室依旧灯火通明。

油灯下,苏若雪伏案疾书,红笔圈出合同中每一处潜在陷阱。

她反复推演:季度外审可接受,利润优先偿还也能理解,但“重大决策报备”一旦滥用,便成掣肘;而那个“外籍监事”,若心怀叵测,足以瓦解整个联盟的信任根基。

她抬眸望向窗外渐亮的天际,轻叹:“他们用制度做锁链,披着理性的外衣。”

就在这时,顾承砚推门而入,手中握着一份新拟的章程草案。

他将纸页摊开,墨香未散。

“江南民生合作社。”他念出名字,语气笃定,“不再是顾家的绸庄,也不是某几个商人的联保会。它是三百一十七个普通人的命脉所系。”

苏若雪怔住。

名册附在最后——每一页都按着手印,鲜红如血。

“张李氏,洗衣妇,持股0.3%”

“王阿囡,童养媳,识字班学员,持股0.2%”

“陈大根,码头苦力,曾参与苏州河抗洪运输队,持股0.4%”……

这些名字,曾出现在拾遗工坊的工资单末尾,也曾蜷缩在贫民窟的煤炉旁。

如今,他们成了这家“企业”的股东。

“你把所有人拉上了船?”苏若雪声音微颤。

“不是我拉他们上来。”顾承砚望着她,眼神清澈而坚定,“是他们一直托着这艘船,在风浪里没沉下去。我只是,终于敢让他们站在阳光下。”

次日下午,毕卡第公寓三号厅再度开启。

德朗翻阅着这份全新的章程,眉头越皱越紧。

他本以为会看到一个精心包装的企业壳子,结果却是一份近乎原始的共同体契约——没有董事会架构,没有资本控股,甚至连法定代表人都由五人轮值担任。

“这些人……真懂经营?”他迟疑开口,指尖停留在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女学徒名下。

苏若雪站了出来,声音不高,却如钟鸣般清晰:“她们不懂报表,但知道一块布能不能挡火。”

满室寂静。

德朗缓缓合上文件,久久未语。

良久,他抬头:“如果我能说服布鲁塞尔方面批准这笔资助……你们打算怎么用第一笔款项?”

顾承砚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隙。

风吹进来,带着黄浦江的咸腥与城市的喧嚣。

“建一所工人夜校。”他说,“教写字,教算术,也教他们看懂一张合同里的第十二条。”

德朗嘴角微动,似笑非笑:“你们想改变的,不只是经济?”

“我们想证明。”顾承砚转身,目光如炬,“当三百一十七条活路连在一起,就能走出一条新路。”

会谈结束时,夕阳正斜照进窗户,将那份手印名册染成金色。

德朗收起文件,点头致意:“我会尽快回复。但在正式签约前,我希望贵方能保持现状——任何结构变动,都将影响评估结果。”

“当然。”顾承砚微笑,“我们等得起。”

然而就在他们离开后不到两小时,酒店服务部登记簿上,出现了一个陌生清洁工的签字。

笔迹潦草,姓名模糊,但身形轮廓,与青鸟惊人相似。

而在隔壁楼层的翻译官房间内,保险柜悄然开启。

一份合同副本静静躺在抽屉深处——纸面平整,墨迹完好,仿佛从未被触碰。

只是无人察觉,其中一页的附录表格里,分红比例的数字已被极细微地调整过。

新的数据,足以让“江南民生合作社”尚未诞生,便陷入内斗的泥潭。

雨,又开始下了。第545章 钢印不冷,江流有声

雨丝斜织,如针尖刺入夜的肌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