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烂账才是好账(2/2)
“不止,连拾遗工坊的工资欠条都在里面,合计两万银元,价格压得极低,明显急着脱手!”
人群中,马文昭眯着眼看完挂牌文件,嘴角勾起一抹狞笑。
他转身拨通电话:“川崎先生,目标资产已出现,卖家急于成交,我们……可以动手了。”
夜色降临,外滩钟声敲响八下。
女子缝纫学校的密室中,苏若雪翻开最新一期《申报》副刊,目光落在一则不起眼的财经快讯上:
江南实业不良资产包完成交割,买方身份未披露,业内推测为外资背景财团代理收购。
她合上报纸,指尖轻轻抚过桌上一叠密封档案,唇角微动。
油灯摇曳,映出她眸底深藏的决意。第544章 信用不是买卖品
夜雨如针,刺破上海滩沉闷的雾气。
外滩的霓虹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晕开成一片血色光斑,像是某种无声的警告。
苏若雪站在女子缝纫学校三楼的小窗前,指尖轻压着那封刚刚送达的《东方杂志》样刊封面。
铅字标题赫然印着——《论买办如何操纵市场恐慌:从“江南实业不良资产包”看外资金融代理人的真实角色》。
文章署名“南泠”,笔锋冷峻如刀,层层剖开那场看似寻常的债务交易背后,资本与阴谋交织的暗网。
她没有笑,只是缓缓合上杂志,将它放入抽屉最深处,上面压着一叠密封档案袋,每一份都标注着资金流转路径、电报记录与银行背书凭证。
这些,是她和青鸟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从五家签约厂商的账房、三家洋行打字员的情人口中、甚至租界巡捕房废弃案卷里拼凑出的真相碎片。
“他们以为我们怕烂账。”她低声自语,声音落在寂静的房间里,像一颗石子坠入深井,“可我们才是第一个敢把烂账当武器的人。”
窗外雷声隐隐滚过黄浦江面。
就在一个小时前,《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同步刊登了五家联保厂商的联合声明:“此前出售债权系迫于外部压力所致,现全体收回,并转为‘阳光账盟’内部互助基金,专用于民族工商业应急纾困。”声明末尾,赫然盖着顾承砚亲笔签押的“诚信共济”印章。
舆论瞬间炸裂。
英美报纸驻沪记者连夜发稿,称此事件为“东方版的道德反制奇袭”;工部局商业监察科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调阅票据交易所原始登记簿,震惊地发现所谓“逾期贷款”中有八成凭证并无真实放款记录,甚至连借款人签名都是仿制。
更令人不安的是,所有资金流向最终指向一家注册于横滨、实控人为川崎物产高管的离岸公司。
虽无法定罪,但声誉已然崩塌。
汇丰银行信贷部连夜撤换两名主管;花旗宣布暂停参与远东风险资产拍卖;摩根士丹利驻沪代表直接致电伦敦总部,要求重新评估对日资关联企业的信贷敞口。
而那些曾疯狂抢购“不良债”的掮客们,此刻如惊弓之鸟,纷纷抛售手中票据——短短四十八小时,该资产包市价暴跌七成,几乎沦为废纸。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歼灭战。
而顾承砚,正是执棋之人。
他此刻正立于外滩海关钟楼下,黑色长衫裹着挺拔身形,目光穿透雨幕,落在对岸川崎洋行大楼三楼那扇熟悉的窗户上——灯光已熄,窗帘紧闭,整栋建筑如同一头受伤后蜷缩的巨兽。
青鸟悄然走近,雨水顺着他的斗篷滴落。
“少东家,这一趟,我们赚了多少?”
顾承砚没回头,只轻轻摇头。
“一分没赚。”
风掠过江面,掀起他衣角。
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我们教会了他们一件事——在中国,信用不是能随便买卖的东西。它是命脉,是底线,是千千万万个工人织机不停、商贩叫卖不息的底气。谁想用谎言玷污它,我们就让它反噬自身。”
他说完,转身走向停在街角的奥斯汀轿车。
车灯划破雨夜,照亮前方模糊的道路。
车内,苏若雪早已等候多时。
她递过一份文件,封面写着《阳光账盟运作章程(草案)》,内页详细列明了未来民间互助融资机制的设计逻辑:以真实产能为抵押、以联保信用为基础、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杜绝任何外部势力借“不良资产”之名行经济绞杀之实。
“下一步呢?”她问。
顾承砚接过文件,目光扫过一行行墨迹未干的文字,忽然笑了。
“下一步?”他望向窗外疾驰而过的街景,霓虹闪烁,人影绰约,“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不仅能守住自己的信用,还能用它撬动未来的希望。”
话音落下不过半日,一则消息悄然传开:比利时领事馆特派专员已于吴淞口登岸,随身携带一封加密信函,点名要见“阳光账盟”的发起人。
据闻此人将在法租界毕卡第公寓设闭门会谈,议题仅有一项——
海外资助申请的实质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