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538章 这买卖,得倒着做才赚

第538章 这买卖,得倒着做才赚(1/2)

目录

清晨,黄浦江雾未散。

浓雾如纱,缠绕着杨树浦码头锈迹斑斑的吊臂与堆叠的货箱。

一艘不起眼的渔船缓缓靠岸,船头写着“申记渔行”四个褪色红字。

船身轻微一震,尾部暗舱无声开启,两名戴斗笠的工人低头走出,肩上扛着一口贴满封条的木箱,箱体粗厚,裹着油布,登记簿上潦草写着:“桐油布卷,运往川崎物产仓库”。

守卫打了个哈欠,眼皮都懒得抬。

这已是近半月来第七批同类货物——日商高价收购“防火韧帛”的消息早已传遍江南乡野,民间作坊争相供货,每日都有成堆的“土法布料”经此入城。

他懒洋洋地盖下通行章,挥手放行。

木箱被搬上一辆黑色福特卡车,车轮碾过湿漉漉的煤渣路,驶向虹口方向。

而就在那箱底夹层深处,一块冰冷的金属模具正紧贴浸油麻布,随着颠簸微微发烫。

它表面刻满细密纹路,是顾家祖传压板的核心结构——真正的“防火韧帛”,必须以此模具在七十二道工序中层层压制,才能形成遇火不燃、遇水不溃的复合纤维层。

如今,它却被伪装成废料,亲手送进了敌人心脏。

同一时刻,法租界霞飞路旁的一栋红砖小楼里,苏若雪正静静翻阅三份报纸。

阳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她指尖投下明暗交错的影。

账房内针线机轻响,女学生们低头缝制军需包,没人注意到这位温婉如水的账房先生,此刻眼神冷得像冬夜寒星。

《申报》头版赫然登着:“国货防火布热销南洋,华侨团体抢购千匹赠抗战义勇队!”

《新闻报》转载日方通稿:“皇军已掌握支那新型纤维制造技术,江南纺织格局将迎根本性变革。”

而英文《大陆报》更耐人寻味:“据商会内部消息,东亚共荣联合会或将主导江南纺织行业标准制定。”

她指尖停在最后一句,轻轻划过“主导”二字,唇角浮起一丝极淡的冷笑。

“他们开始怕了。”她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像一根细针扎破了空气的平静,“怕我们真有量产能力,怕这‘土法奇迹’变成燎原之火。”

话音落下,门帘被人掀开。

顾承砚走了进来。

他换了一身笔挺的深灰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份瑞士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袖口擦得锃亮,俨然是位讲信用、重契约的现代商人。

“怕,是因为不确定。”他站在窗边,目光掠过街对面英资怡和洋行的霓虹招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确定’一个假答案。”

苏若雪抬眼看他。

这个男人总能在绝境中反手布局,把敌人最得意的武器,变成刺向他们自己的刀。

“你真要去怡和?”她问,“他们可是英美势力,未必肯蹚这浑水。”

“正因为他们是外人,才最在乎规则。”顾承砚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语气平静,“日方一边签《民用物资协定》,一边偷偷检测仿制,表面上说是商业行为,实则图谋军事用途。只要我把证据摆在台面,他们就不能装看不见。”

他说完,整了整袖扣,转身欲走。

“万一……他们和日本人串通呢?”苏若雪忍不住追问。

顾承砚脚步微顿,侧脸映着晨光,轮廓坚毅如刻。

“那就让全世界看看,什么叫‘合法交易’背后的肮脏嘴脸。”他淡淡道,“我不需要他们主持公道,我只需要——一份检测报告。”

半小时后,怡和洋行采购部。

经理威廉·霍奇森接过那份《民用物资协定》副本,眉头微皱。

他是老上海通,见过太多华商为争订单互相倾轧,也见识过日方如何用“共荣”之名行掠夺之实。

眼前这位顾先生举止得体,言辞严谨,甚至带来了瑞士银行的履约担保函,看起来不像骗子。

“你说日方高价收购你们的布料?”霍奇森翻看着文件,“可据我所知,他们声称已破解技术,何必再买?”

“正因为破解不了,才要继续买。”顾承砚坐在皮椅上,姿态从容,“他们拿到的是‘形似神非’的劣质品——外表一样,内里全改。我要证明这一点,所以愿提供十匹真正工艺制成的‘防火韧帛’,请贵行委托工部局实验室做第三方化验。”

霍奇森眯起眼:“你不怕结果对你不利?”

“若结果不利,我当场收回产品,赔偿违约金。”顾承砚直视对方,“但若您拒绝查验,那就等于默认日方说法成立——英国商界,也开始相信‘中国无法自主创新’?”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精准刺中了霍奇森的底线。

怡和是贸易巨头,靠的就是中立与信誉。

如果被外界认为偏袒日商,失去的不只是华商信任,还有整个远东市场的立足根基。

他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可以安排检测。但过程必须合规,不得干预。”

“当然。”顾承砚起身,微微颔首,“真相从不怕检验。”

走出洋行大楼时,风骤然转冷。

顾承砚站在台阶上,望着外滩方向,眼神深远。

他知道,这场博弈已不止于商战,而是话语权之争。

谁掌握“真实”的定义权,谁就掌控未来十年江南工业的命脉。

而他送出的那套模具,此刻正躺在川崎实验室的案台上,即将开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

三天后,检测报告将流出。

但此刻,所有人都还在等待。

三天后,晨雾尚未散尽,《申报》发行站外已挤满了争抢头版的报童与商贾。

一张加印的号外被高高举起,油墨未干,字字如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