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全球热议再升级:从“收音机疑云”到“世纪之谜”(1/2)
燕京大学那份措辞严谨却又引人无限遐想的官方声明,如同向已经波涛汹涌的全球舆论场中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如果说之前的“收音机造超算”是一场充满荒诞色彩的闹剧,让一部分人捧腹,一部分人嗤之以鼻;那么现在,这场闹剧俨然已经升级为一部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超级科幻悬疑大片!
“所以,熊猫牌收音机是烟雾弹,真正的‘大杀器’还在后头?”
“‘颠覆性信息处理新范式’,‘全新计算架构’……乖乖,燕大这次是玩真的了!”
“我就说嘛,能让秦风这种妖孽亲自下场搞的东西,怎么可能简单得了?”
“快!给我订最早一班去燕京的机票!我要去蹲点!哪怕只能看到秦风一个背影也值了!”
全球各大媒体的记者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调转枪口,不再纠结于那台已经成为传说的“收音机”,而是将全部火力对准了声明中提到的“举世瞩目的原创性重大突破”。各种深度分析、专家解读、内幕猜测层出不穷。有的媒体甚至开始悬赏征集任何关于秦风研究方向的“蛛丝马迹”。
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在经历了最初的“三观碎裂”和“信仰崩塌”后,也逐渐从对“收音机”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燕京大学的官方声明,虽然否认了那个最离谱的部分,但“重大突破”四个字,却像一根羽毛,挠得他们心痒难耐。
“虽然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既然燕大官方都这么说了……难道,那个华夏小子真的在某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角落,捅破了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接受《科学》杂志匿名采访时,语气复杂地表示。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们更是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要主动向燕京大学发出约稿函。毕竟,如果这真的是一项“颠覆性”的成果,谁能首发,谁就能在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时间,燕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对外联络电话几乎被打爆,各种邀请秦风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的邮件更是塞满了刘明远教授的邮箱。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秦风的老爸老妈,都被十几年没联系过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找上门来,旁敲侧击地打听“你家秦风是不是要拿诺贝尔奖了?”“能不能帮忙引荐一下,我们家孩子也想考燕大物理系,沾沾你儿子的仙气儿!”
秦风的父母哭笑不得,只能一遍遍解释:“孩子就是瞎鼓捣,学校客气,客气……”但脸上那控制不住的骄傲笑容,却早已出卖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被迫营业”:来自最高指示的“科普”任务
在这股席卷全球的关注热浪和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下,仅仅一份官方声明,显然已经无法完全平息外界的好奇与猜测。尤其是某些西方国家,在最初的震惊和嘲讽之后,也开始高度警惕起来,甚至有情报机构将“秦风项目”的威胁等级,暗中又调高了几个级别。
国家层面,对于秦风这项可能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自然是高度重视。一方面要保护好核心技术不外泄,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展示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开放姿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能为后续可能的技术应用和国际标准制定争取主动权。
于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便落到了秦风的头上。
这天下午,刚刚结束了一轮高强度理论推演,正准备去食堂干饭,顺便思考一下晚上是该继续攻克“宏观量子纠缠态的稳定与读出”问题,还是抽空把系统商城里那本《高维时空折叠入门与实操》给兑换了的秦风,接到了导师刘明远教授的电话。
“秦风啊,吃了吗?”刘教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微妙的客气。
“正准备去吃,老师,您有事?”秦风一听这开场白,就知道八成没啥好事。经验告诉他,一般导师用这种语气说话,接下来不是要布置超纲作业,就是要拉他去当苦力。
“那个……校长和几位领导想找你聊聊,关于你那个……嗯,‘重大突破’的后续宣传问题。你现在方便来一下校长办公室吗?”
秦风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宣传?他最烦的就是这个了。有那时间,他还不如多推导几个公式呢。
“老师,我那个研究……您也知道,还在初级阶段,很多东西都不成熟,现在就宣传,是不是有点太早了?”秦风试图婉拒。
电话那头的刘明远叹了口气:“孩子啊,我知道你一门心思都在研究上。但是,现在这情况,已经不是我们想低调就能低调的了。全球都盯着呢!学校和上面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你就当……帮老师一个忙,也帮学校,帮国家一个忙,好不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秦风还能说什么?他总不能说“国家利益没有我的公式重要”吧?虽然在他心里,有时候公式确实比很多事情都重要。
“好吧,老师,我这就过去。”秦风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感觉自己的干饭大计又泡汤了。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比上次“危机公关”时还要凝重几分。除了燕大的一众校领导,赫然还多了几位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的“神秘大佬”。这些大佬虽然穿着便服,但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场,以及看向秦风时那如同x光扫描般锐利的眼神,都表明了他们身份的不凡。
“秦风同学,来了,快坐。”燕大校长亲自起身,笑容可掬地招呼秦风坐下,那态度,比对自己亲儿子还亲。
一番客套寒暄之后,一位看起来像是主要负责人的中年男子,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地说道:“秦风同学,首先,我代表国家,对你和你的团队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秦风礼貌地点了点头:“谢谢领导肯定,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心里却在嘀咕:场面话就免了,赶紧说正事吧,我还惦记着食堂的红烧狮子头呢。
“你目前的研究,其潜在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评估。”中年男子继续说道,语气严肃,“国际上的关注度,想必你也清楚。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也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恶意揣测,经过慎重研究,我们希望你能配合学校,准备一份关于你‘新型计算原型机’的、经过严格审查和高度抽象化的‘非核心技术原理简介’。”
“这份简介,将以小范围的‘科普讲座’或‘学术研讨会内部交流材料’的形式,向国内外部分顶尖专家和特定媒体进行披露。主要目的,是展示我们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传递我们开放合作的意愿,但同时,也必须确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的高度保密。”
秦风听明白了。说白了,就是要他出去“秀肌肉”,但又不能把真家伙全亮出来,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既要让别人觉得你牛逼,又不能让他们完全搞懂你到底牛逼在哪里。
“这……有点难度啊。”秦风摸了摸下巴,沉吟道,“我研究的那些东西,即便是所谓的‘非核心原理’,对于目前主流科学界来说,可能也……太超前了。要做到‘科普’,还要‘高度抽象化’,同时不泄密,这个尺度不太好把握。”
他心里想的是:我那些“非核心”的玩意儿,拿出去都能让一群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当场怀疑人生,还科普?怕不是要科普成“天书”哦!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领导笑着说道:“秦风同学的顾虑我们理解。所以,这份材料的撰写,我们会组织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协助你进行把关和润色,确保在科学性、前瞻性和保密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你只需要负责提供最原始的、你认为可以公开的‘非核心’理论框架和初步设想。”
“时间上,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初步定在一周后,举办一场小型的内部交流会。届时,我们会邀请一部分国内外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几家有影响力的、立场相对客观的国内外媒体记者参加。”
秦风叹了口气,得,看来这“被迫营业”是躲不过去了。
“行吧,我尽力。”秦风点了点头,“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请讲。”
“能不能……把食堂的红烧狮子头给我留一份?我怕一会儿开完会就没了。”秦风一本正经地说道。
“噗——”
办公室里,几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大佬,闻言差点没绷住。燕大校长更是忍俊不禁,指着秦风笑道:“你这小子!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吃!放心,别说狮子头,一会儿我让食堂给你单开小灶,想吃什么都有!”
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高屋建瓴”的科普材料:从“天书”到“听不懂但感觉很厉害”
接下来的几天,秦风不得不暂时放下了手中那些更让他着迷的“宇宙终极奥秘”,开始琢磨这份“非核心技术原理简介”。
这对他来说,简直比攻克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还要费脑筋。
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系统赋予的、远超这个时代的“未来科技”和“法则级”感悟。要把这些东西“降维”到当前人类能够理解的范畴,还要“非核心”、“抽象化”,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翻译”工作。
一位男士在办公桌前认真撰写文档
原始构思与导师的“灵魂拷问”
最初,秦风按照自己的理解,随便从系统知识库里扒拉了几个他认为“相对基础”的理论节点,比如“基于十一维超弦理论的统一计算模型初步”、“利用可控微型黑洞蒸发效应实现信息熵的定向调控”之类的。
他把这些“初步想法”拿给刘明远教授过目。
刘教授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研究了半天,然后默默地摘下眼镜,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秦风:“孩子……你确定这是‘非核心’的‘科普’材料?我怎么感觉……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跟看甲骨文一样呢?”
“老师,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最最基础,最最最贴近现有物理学框架的东西了。”秦风一脸无辜。
刘明远哭笑不得:“基础?贴近?秦风啊,就你这第一条‘十一维超弦’,现在全球能真正搞懂的有几个?还‘统一计算模型’?你这是想直接终结计算机科学,还是想让所有物理学家集体回炉重造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