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要粮要钱(2/2)
“咦?这不是绥德州的秦青天吗?怎么这般模样坐在府衙门口?”
“听说前阵子绥德被打得好惨,秦大人这是来求援的?”
“看那牌子写的……‘血战方归’,‘乞援无门’……我的天,孙知府不管他们了吗?”
“看看那身官服,都破成啥样了!还有血渍!这是真拼命了啊!”
“府尊大人怎么能这样?边镇将士在前面流血,连点粮饷都不给?”
百姓的同情心和对边军的天然敬意,瞬间被秦思齐这身行头和那块牌子点燃了。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议论声也越来越大,各种猜测和不满开始发酵。府衙前的衙役试图驱散人群,但面对越来越多义愤填膺的百姓和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身份特殊的秦思齐,他们也不敢用强。
消息很快传回了府衙内。孙知府正悠然品茶,听到师爷慌慌张张的禀报,说秦思齐在衙前静坐,引得百姓围观,舆论哗然,他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胡闹!成何体统!”孙知府又惊又怒。万万没想到,秦思齐一个下属知州,竟敢用如此激烈、近乎无赖的方式将他军!
这要是传扬出去,他孙承佑刻薄边将、罔顾边防的名声可就坐实了!尤其是在这敏感时期,朝廷虽然顾不上北边,但若真闹出边镇因缺饷而失守或兵变的事情,他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权衡利弊,孙知府只得强压怒火,命人赶紧去把秦思齐请回来。
再次回到二堂,气氛已然不同。孙知府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看着依旧捧着木牌、坦然自若的秦思齐,从牙缝里挤出声音:
“秦知州!你这是何意?在衙前喧哗,煽动民意,威胁上官吗?”
秦思齐将木牌轻轻放在脚边,拱手道:“下官不敢。下官只是情急无奈,绥德万千军民等米下锅,等钱救命,下官身为父母官,岂能安坐馆驿?唯有以此笨拙之法,冀望府尊能体察下情,速做决断。”
“你……”孙知府被他这番看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话噎得一时语塞,喘了几口粗气,才压低声音,带着怒气道,“你要三千石,一万两!这根本不可能!府库哪有那么多余粮余钱?”
秦思齐立刻接口,语气恳切却寸步不让:
“府尊,下官并非不知艰难。然绥德乃陕西门户,绥德若失,延安亦难保全。此次血战,毙伤虏寇甚众,使其短期内不敢再犯,此非独绥德之功,亦是保障延安乃至全陕之安!
如今绥德城防残破,若无钱粮修复,无军械补充,北虏去而复返,如之奈何?届时,恐非三千石粮、一万两银所能弥补!”
直视孙知府,高声说道:“下官一身破烂官服在此,便是明证。绥德将士,流的血是真的。下官所求,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守土安民!若府尊觉得下官是在威胁,那下官无话可说,只能继续于衙外,向这延安府的父老乡亲,陈述我绥德实情!”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摊牌了。孙知府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秦思齐:“你…你简直…跋扈!”
但骂归骂,他心中清楚,秦思齐抓住了他的软肋。秦思齐有守城之功在身,恩师还是尚书,真把事情闹大,他孙承佑绝对占不到便宜。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孙知府拼命哭穷,诉说府库空虚,各处都需要用钱。秦思齐则据理力争,反复强调绥德战略地位和现实的危险。
最终,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和讨价还价后,孙知府几乎是咬着后槽牙,做出了让步:
“罢了罢了!本府就算砸锅卖铁,也不能寒了边镇将士的心!粮食,最多给你一千石!银钱,三千两!这是本府能拿出的极限了!多一石、多一两都没有!”
一千石粮食,三千两白银。这距离秦思齐最初的要求缩水了大半,但在此刻的形势下,已算是能从这位知府大人手中抠出来的最大成果了。
秦思齐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不再坚持,深深一揖:“下官,代绥德全城军民,谢过府尊援手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