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书信来往(1/2)
回到绥德州城,秦思齐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
战争的创伤在缓慢愈合,城墙在逐步修复,春耕抢种的作物在田野里顽强地生长,城内街市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
最让秦思齐难以面对的,是寄往白湖村族里的那封信。
书房内,烛火摇曳,铺开信笺,提笔蘸墨,却久久无法落下。脑海中浮现的是秦夏稻、秦秋收年轻的脸庞,是秦思武、秦实诚空荡荡的袖管,是那四个装着骨灰的、冰冷的陶罐……该如何向族中长辈叙述这一切?
如何告诉他们,他们寄予厚望的子弟,或已埋骨他乡,或已终身残废?
写了几行,觉得语气过于沉重,恐引家人过度忧心,便揉成一团,丢到案前。
再写,又觉过于轻描淡写,对不起逝去的族人,再次撕毁。他就这样写了撕,撕了写,反反复复,直到窗外天色微明,书案前里已堆满了废纸团,砚台里的墨也已干涸。
堂兄秦思文默默走了进来,为其换上一盏新烛,看着秦思齐布满血丝的双眼和憔悴的面容,叹了口气,劝慰道:
“思齐,事已至此,瞒是瞒不住的。如实相告吧,族里…会理解的。”
秦思齐沉默良久,重新铺纸研墨,这一次,笔尖不再犹豫。
将绥德保卫战的惨烈、族人的英勇与牺牲、以及最终的惨胜,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没有过多渲染悲情,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沉的痛楚与无法推卸的责任。
写完战事,秦思齐搁下笔,亲自去见了伤势渐稳的秦思武和秦实诚。两人断臂处依旧缠着厚厚的绷带,脸色却比之前好了许多。
秦思齐看着他们,语气异常郑重:
“思武,实诚。你们为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如今战事暂歇,我给你们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跟在我身边,绥德艰苦,前途未卜,我未必能再护你们周全。二是……我派人护送你们回白湖村老家,那里安稳,有族人照应,可安稳度日。”
秦思武独臂一挥,扯动了伤口,疼得咧了咧嘴,却毫不在意地说道:
“思齐,你说啥浑话!一条胳膊而已,老子还有一条,还能挥刀!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还会替你挡刀,是不是我残废了...帮不了你了,想让我回去...”
秦实诚声音虽还有些虚弱,也道:“思齐,只要你不嫌弃,我还跟着你...”
看着他们眼中的信任与坚定,秦思齐不再多言。有些情谊,无需多说,记在心里便是。
初夏时分,去年修成的水渠,终于显现出其巨大的价值。虽然主体工程因战事中断,但这已通水的部分,在春旱时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冽的渠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与其他地方因战事耽误农时,又缺水灌溉而显得蔫黄的庄稼相比,钱家及其周边受益田地的作物,长势格外喜人,郁郁葱葱,充满了勃勃生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