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上官乃大修仙传 > 第324章 宦海浮沉

第324章 宦海浮沉(1/2)

目录

上官守业感到事态严重,已非自己一人所能应对。他深知母亲苏婉清虽深处内宅,但智慧见识非凡,当年父亲遇到难题,也常与她商议。他立刻以母亲年高需人奉养为由,将苏婉清从老家接到了京城府邸。

他将朝中局势与弟弟惹出的麻烦,原原本本告知了母亲。

苏婉清听完,沉默良久,脸上并无太多惊惶之色,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树欲静而风不止。你父亲当年便知,这宦海风波,不会因他离去而止息。守谦这孩子,像他年轻的时候,有锐气,有抱负,这是好事。但过刚易折,他缺了你父亲后来历练出的那份韧性与圆融。”

她看向长子,目光睿智而坚定:“业儿,你身为兄长和家主,此时切忌慌乱,更不可一味斥责守谦,寒了他的心。需知,外力打压尚可应对,家族内部分裂,才是真正的危机。”

当夜,苏婉清将守谦叫到自己的房中,屏退左右。

守谦心中忐忑,以为母亲要严厉训斥自己。不料,苏婉清并未动怒,只是让他坐下,为他倒了一杯茶,然后拿出了一封泛黄的信笺。

“谦儿,这是你父亲当年致仕前,写给你兄长的一封家书副本,其中有些话,我觉得今日也该让你看看。”

守谦疑惑地接过,只见信上写道:“……宦海浮沉,非仅凭一腔热血可济事。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欲行其志,当先固其本。本者,自身之德行才干,亦包括同僚之和睦,上峰之信任,乃至对潜在对手之了解与防范。锋芒可用于劈荆斩棘,亦易伤及自身,当藏则藏,当露则露,其机微妙,存乎一心……”

看着父亲熟悉的笔迹,感受着字里行间的深意与殷殷关切,守谦的鼻子有些发酸。他忽然明白,兄长的“持重”并非懦弱,父亲的“守中”也非圆滑,那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实现更大目标的智慧与策略。

苏婉清柔声道:“谦儿,母亲知你心系国事,欲革除弊政,此志可嘉。但你父亲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至关重要。你如今在户部,人微言轻,根基未稳,便急于求成,四处树敌,岂非如同以卵击石?非但于事无补,反累及自身与家族。你兄长在外为你周旋,承受压力,你可知他之艰难?”

守谦低下头,满脸愧色:“母亲,儿子……儿子知错了。是儿子鲁莽,连累了兄长。”

“知错便好。”苏婉清欣慰地点点头,“接下来,你当如何?”

守谦沉思片刻,抬起头,眼神已恢复了清明,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沉稳:“儿子明日便上请罪奏折,自陈年轻识浅,行事孟浪,请求陛下责罚。在部中,当收敛锋芒,团结同僚,先将分内事务做好,深入了解弊病根源,再图缓进之策。”

苏婉清颔首:“如此方是正理。记住,有时候,退一步,并非放弃,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进。

在苏婉清的指点下,上官家开始积极应对危机。

上官守业一方面更加勤勉于礼部事务,在诸如科举、祭祀、外交等本职工作中力求完美,不出纰漏,以实绩稳固帝心;另一方面,他主动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和在朝中素有清望、不属于任何派系的中立官员,就弟弟的事情做了解释,表达了家族对皇权的忠诚与对律法的敬畏,巧妙地化解了部分负面影响。

上官守谦则按照计划,上表请罪,态度诚恳。皇帝见其已知悔改,加之其兄多方奔走,最终只是下旨申饬一番,罚俸半年,并未做更严厉的处分。守谦回到户部后,果然一改前非,待人接物谦和了许多,将精力专注于业务本身,反而渐渐赢得了一些原本对他有意见的同僚的认可。

同时,针对“内廷”势力的威胁,上官守业采纳了母亲“借力打力”的建议。他注意到,“内廷”并非铁板一块,魏瑾的跋扈也引起了其他一些宦官和勋贵的不满。他通过迂回的方式,与一些对魏瑾不满的势力建立了微妙的联系,并不直接对抗,而是在关键时刻,将一些关于魏瑾及其党羽贪墨不法、干预朝政的证据,巧妙地透露给那些与之有矛盾的御史言官。

不久,都察院接连收到几封弹劾魏瑾手下亲信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奏折。虽然未能直接动摇魏瑾,但也使其势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让他暂时无暇全力对付上官家。

经过这一番风波,上官家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危机。皇帝见上官守业处事公允,其弟亦已知错能改,加之其家族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影响力仍在,便也逐渐恢复了对他的信任。

经此一役,上官守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持重守中”的精髓,那是一种在坚持原则下的灵活与智慧,是洞察人性与局势后的从容与定力。而上官守谦也真正成熟起来,明白了“锐意进取”需与“韬光养晦”相结合的道理。

苏婉清看到两个儿子在风雨中成长,携手撑起了家族的门户,心中倍感欣慰。她知道,丈夫留下的精神火种,已然在这新一代的身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岁月流转,上官家的第三代也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有的继承家学,走科举仕途;有的则对经商、治学产生了兴趣。但无论选择哪条道路,“持重守中、心正骨硬”的家训,都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上官乃大的传奇,并未因其离去而终结。它化作了家族的血脉与风骨,融入了时代的洪流,在子孙后代的奋斗与传承中,继续书写着属于人间烟火的、平凡而又不朽的篇章。这或许,正是他第二次,也是更为深远的一次“历险”—— 他的精神,穿越了时间的壁垒,在他所挚爱的人间,获得了永恒的新生。

光阴荏苒,距上官乃大离世已近二十载。

上官守业已年过花甲,虽仍居礼部尚书之位,但鬓发皆白,渐生退意。其弟上官守谦历经磨砺,已升任户部侍郎,行事稳健,颇有其兄之风,昔日的锋芒尽数内敛为洞察秋毫的锐利。

上官家的第三代,如今已成为京城社交圈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长孙上官明远,乃守业嫡子,年方二十五,却已连中三元,高中探花,如今在翰林院任编修。他相貌俊雅,文采斐然,颇有乃祖上官乃大年少时的风范,但性情却更似其父,沉稳内敛,喜怒不形于色,被视作上官家下一代的核心。

次孙上官明轩,守谦之子,与明远年纪相仿,却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反而对数字、经济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天赋。在家族开明的氛围(尤其是其祖母苏婉清的支持)下,他并未强求科举,而是年纪轻轻便开始打理家族名下的部分田产和商铺,以其精明的头脑和创新的手段,将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上官家隐形的“财神爷”。

还有一位,是上官静姝的女儿,名唤林婉儿,因父亲外放为官,便常寄居在外祖家。婉儿继承了其母的娴静与外祖母苏婉清的灵秀,不仅琴棋书画俱佳,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对人情世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常能于细微处见真章,深得苏婉清疼爱,视若掌上明珠。

这一代的上官子弟,成长于家族鼎盛时期,未曾经历先祖创业的艰辛,却也面临着不同于父辈的全新格局。

朝局在这二十年间,又经历了几番更迭。

当年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瑾,因贪腐跋扈太过,终被皇帝寻了由头抄家罢黜,郁郁而终。然而,“内廷”势力并未根除,新的掌权太监更为狡猾低调。同时,随着海禁渐开,沿海贸易日益繁荣,朝中围绕“开海”与“禁海”之争,形成了新的派系。

一派以沿海出身、与海商关系密切的官员为主,主张扩大贸易,增加国库收入,是为“开海派”;另一派则以传统农耕区域出身的官员和部分保守的理学名臣为主,认为开海会引来倭寇、动摇国本、败坏风俗,力主严格海禁,是为“禁海派”。

上官守业身为礼部尚书,掌管天下教化、科举与外交,其态度至关重要。他内心倾向于有限度的开海,认为此乃大势所趋,但深知其中牵扯利益巨大,且“禁海派”在朝中根基深厚,言辞激烈,故一直采取审慎观望的态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