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官场里的女人 > 第538章 单向阀门

第538章 单向阀门(2/2)

目录

1993年,一家外资企业申请独资建设大型零售商场项目被“否决”,理由是需要“保护本土商业”。而周氏集团同年启动了类似的商业地产项目。

1996年,某民营能源公司申请参与省重点电站建设被“否决”。不久后,周氏集团通过收购一家小型电厂,成功进入了能源领域。

1999年,一家高科技企业申请重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被“搁置再议”。而周氏集团旗下的皮包公司却获得了类似的资助。

这些“否决”的批示,同样冠冕堂皇,符合某些宏观调整或安全审查的要求,但结果却是精准地铲除了周家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其垄断重要行业扫清了障碍。

林悦将整理出的对比图表投射到屏幕上,两条曲线几乎形成了完美的镜像:“同意”批示的曲线上升时,周家关联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同步飙升;“否决”批示出现的节点,恰好对应着竞争对手受挫或消失的时间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策倾斜或偶然的官商勾结,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运行的、将公共权力和国有资源定向输送给特定私人家族的精密机制!那位领导的笔,仿佛一个被无形之手操控的“单向阀门”,只允许资源和机会流向周家的口袋,同时坚决阻断任何可能威胁其垄断地位的潜在水流。

而这个“无形之手”,极有可能就是通过“笔迹替身”来实现的!周正阳(或其替身)模仿领导笔迹,在关键文件上签下“同意”或“否决”,从而悄无声息地操控着整个宁江省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格局,为周氏帝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太可怕了……”林悦放下手中的笔,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与愤怒。这不仅仅是腐败,这是一种对国家经济命脉的赤裸裸的劫持!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巨额的国家资产、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都在这一笔一划的伪造批示间,被窃取、被扭曲。

她也意识到,那位真正的领导,很可能在大部分时间里并不知情,他的声誉和权威被这个“笔迹替身”肆意滥用,成为了周家敛财的工具。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化工厂爆炸案后,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或许他后来察觉到了某些异常,却已无力回天,只能明哲保身。

这份系统性的分析报告,其分量远超之前任何一份单一证据。它清晰地揭示了“白梅花”模式的核心运作机制——通过深度潜伏和身份冒充,长期寄生和操纵权力系统,以实现对其经济基础的绝对控制。

林悦将所有的图表、数据和分析结论,加密保存进多个离线存储设备。她知道,这份证据一旦提交,将彻底颠覆许多人对那段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认知,也会在政商两界引发前所未有的地震。

但真相就是真相。无论它多么沉重,都必须被揭开。

她拿起红色加密电话,接通了陈志明和覃枫,声音低沉而坚定:“我找到了系统性证据。‘白梅花’通过笔迹替身,在九十年代长期操控省级经济决策,为周家输血。这是他们模式的关键。下一步,必须找到这个替身的确凿证据,以及他是如何运作的。”

电话那头是长时间的沉默,随后是沉重的呼吸声。他们都明白,战斗进入了最核心的阵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