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520章 润绿色沃土

第520章 润绿色沃土(2/2)

目录

这一方案,较好地平衡了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的关系,获得了多数认同。

经过数十次的修改打磨,一份融合了各方智慧、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江泉市绿色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初步成形。

方案获批后,更艰巨的任务是寻找合作伙伴,募集社会资金。刘玉凤和张伟带队,开始了密集的“路演”和谈判之旅。他们拜访了省内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也接触了国内顶级的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机构。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会议室里,对方资管部老总直言不讳:“刘市长,张市长,恕我直言,江泉的绿色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优质项目源不足。我们投资,首先要考虑资金安全和回报率。政府基金的诉求往往多元,容易影响效率。”

刘玉凤从容应对:“李总,您说的风险我们充分理解。但我们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市委市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提供了最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我们聚焦的细分领域,如光伏技术迭代、环保装备制造,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三是我们设计了优先保障社会资本回报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参与江泉基金,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战略布局,共享区域经济转型的红利。”

张伟则补充了具体项目储备情况,展示了几个经过严格筛选的潜在投资项目,数据详实,分析专业,逐渐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在与一家国内知名创投机构谈判时,对方对科创子基金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决策机制上产生了分歧。对方要求完全自主的决策权,而政府方面坚持保留在极端情况下的否决权。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张伟没有让步,而是耐心解释:“我们保留否决权,不是为了干预经营,而是守住政策底线和国有资产安全底线,这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我们承诺,否决权的行使将极其审慎,并有严格的程序约束。我们的目标是共赢,而不是互相掣肘。”

最终,基于对江泉团队专业性和诚信的认可,对方接受了这一安排。

经过多轮艰苦而坦诚的谈判,首批合作伙伴终于确定:一家国有大行、一家保险公司和一家产业基金同意作为基石投资人。绿色发展基金的募集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资金募集初见成效,但秦风头脑异常清醒。他在一次专题听取汇报时,特别强调:“基金能不能成功,关键看风险管得住管不住。决不能把好事办成坏事,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

他要求专班必须将风险防控摆在首位,建立健全全套风控制度。

法制办牵头,起草了严密的《基金章程》、《委托管理协议》、《风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明确了各方权责利。

财政局和国资委重点强化了国有资本出资管理、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金融办则负责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基金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刘玉凤提议并推动成立了由金融、法律、产业专家组成的独立咨询委员会,对重大投资决策提供第三方专业意见。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在阳光下运行、受多重约束、专业稳健的基金。”秦风定下基调。

数月后,江泉市绿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暨首批项目签约仪式在江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秦风、周海洋等市领导与合作伙伴代表共同启动基金。

仪式上,基金分别与高新区一家专注于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的科技公司、雾江上游一家从事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的企业签署了投资意向书。这两家企业,一家代表创新的高度,一家代表绿色的厚度,恰是基金使命的生动诠释。

科技公司创始人激动地说:“这笔资金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对我们技术和团队的极大认可!我们有信心在江泉这片沃土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环保企业负责人也表示:“有了基金的支持,我们可以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守护雾江清水做出更大贡献。”

看着台上签约的场景,台下的秦风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金融活水已经引来,但要真正润泽江泉的绿色沃土,还需要精细的灌溉和耐心的等待。这条路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尊重市场规律,坚守风险底线,这颗精心播下的金融种子,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催生出江泉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江泉的转型之路,因金融血脉的贯通,而变得更加坚实和充满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