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事与愿违(2/2)
资本的冷酷,如同这夏日无形的热浪,悄然渗透进每一寸缝隙。
它不直接对抗规则,而是利用规则之下的弹性,利用时间差、利用人性弱点,进行着更为精准和残酷的收割。
果然如他们所料,数日之后,市舶司公示栏前,气氛已然微妙变化。
最初的兴奋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迷茫和无奈。
“周掌柜,你这布……颜色怎么比样品暗了这许多?这要是按‘需求旺盛’的参考价收,我们可要亏本啊!这样,抹去零头,再降五分银,如何?”
“李管事,这……这公示牌上明明写着……”
“哎哟我的周掌柜,牌子上写的是‘参考’,是标准货的价!您这货有瑕疵,能一样吗?您要不乐意,去别家问问?不过我可提醒您,这再过几天,新一船苏松棉布可就要到了……”
周老实看着布庄管事那皮笑肉不笑的脸,又看看自己手中那几匹因阴雨天气受了些潮气、导致颜色确实略有差异的布匹,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
他去了别家,得到的答复大同小异。
那面曾带来希望的公示牌,依旧矗立在那里,朱笔的字迹清晰依旧。
但在许多小商户眼中,它仿佛成了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的,是自己更为清晰和无力的困境。
信息透明了,可博弈的筹码,依然牢牢掌握在实力雄厚的一方手中。
甚至,由于参考价的存在,压价的行为被赋予了某种“依据合理瑕疵”的正当性,显得更加“合规”,让人有苦说不出。
总督衙门,签押房。
陈恪听着周提举语气沉重的禀报,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握着茶杯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阿大侍立一旁,低声道:“老爷,是否……让巡检司的人,去‘提醒’一下那些大商号?”
陈恪缓缓摇头,将茶杯轻轻放在案上,发出一声轻响。
“提醒?用什么理由?价,是他们买卖双方自愿议定的;货,也确实存在品相问题。我们出面,便是干预市场,落人口实,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公信力,顷刻瓦解。”
他走到窗前,望着暮色中渐次亮起的灯火,那些灯火下,是无数个如同周老实、张老汉一样,正在希望与现实的夹缝中煎熬的家庭。
“我低估了……”陈恪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以为,给了他们信息,便能拉平一些差距。却忘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人性算计面前,信息的对称,有时反而会让弱势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绝望。”
他预见会有阻力,但没想到对方的反击如此迅速、精准,且完全在规则框架之内,让人抓不到把柄。
这已不是简单的奸商欺市,而是一场关于市场规则定义权的、更为深层次的较量。
大鱼吃小鱼的情形,正在他精心构筑的新城之上,缓缓显形。
若不能破解此局,长此以往,上海的经济命脉终将被少数几家垄断。
届时,所有的税收、所有的繁荣,都将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些寡头抽离资本或转向他处,眼前的一切都将如沙塔倾颓。
更可怕的是,这种垄断会彻底扼杀创新与活力,让这座城市失去内在的生长动力。
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想出下一招。
公示栏只是第一步,现在看来,远远不够。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诗篇,而是步步荆棘、不断试错、与庞大旧势力反复缠斗的艰难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