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595章 事与愿违

第595章 事与愿违(1/2)

目录

嘉靖三十七年,夏,上海府。

市舶司衙门外新立起的那面巨大的桐油清漆公示木牌,在灼热的日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牌上以工整的馆阁体书写着各类大宗货物的名称,其后跟着清晰的价格数字,以及用朱笔醒目圈出的“供”、“需”、“余”、“缺”四字评注。

公示栏前,从清晨起便围满了人。

有穿着短褂、脚上还沾着泥点的农户,挤在人群里,仰着脖子费力地辨认着“稻谷”、“生丝”后面的价码,黝黑的脸上交织着期盼与将信将疑;有身着半旧绸衫、显然是中小作坊主或行商模样的人,拿着小本子,一边看一边飞快地记录,时而与身旁相识的人低声交换着眼神,窃窃私语,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看!苏木,存量‘充裕’,参考价每石比前几日市价低了五分银!”

“松江标布,‘需求旺盛’,价平!老天爷,总算有个准谱了,前日那李记布庄的管事还想压我三成价!”

“这……这官府的告示,能作准吗?”有人怯生生地问。

“嗨!靖海伯爷立的规矩,还能有假?没看见旁边有市舶司的书吏守着,听说每日一更,童叟无欺!”

一种久旱逢甘霖般的情绪,在这些平日在交易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小民心中弥漫开来。

这面牌子,仿佛黑暗中的一盏孤灯,给了他们一丝微弱却实在的底气,一种近乎于“朝廷终于为我们做主了”的虚幻安全感。

消息迅速传遍城西那片日渐拥挤的手工业坊区。

一家名为“周氏织造”的简陋工坊内,坊主周老实,一个双手布满老茧、眼神却透着精明的中年人,听着儿子从市口飞奔回来报的信,却久久不语。

他走到门口,望着巷子里其他几家工坊门口同样探头探脑、面色复杂的邻居,心中百感交集。

“爹,伯爷这是……真替咱们着想啊!”儿子年轻,脸上满是激动的红光。

周老实缓缓摇头,嘴角扯出一丝苦涩的弧度:“傻小子,伯爷是青天,自然想着咱们。可这世道……光有牌子,还不够啊。”

他的目光越过低矮的屋檐,仿佛能看见那些深宅大院里的景象。

————

上海李府书房,冰盆散着丝丝凉气,与窗外燥热恍如两个世界。

李贽听着管家低声禀报市口公示栏前的盛况,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王矩坐在下首,呷了一口冰镇酸梅汤,嗤笑一声:“咱们这位伯爷,倒是真会收买人心。弄这么块牌子,就把那些泥腿子哄得感恩戴德。”

“非也。”李贽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平稳,“此乃阳谋,堂堂正正。他并未规定市价,只是公布信息,任谁也挑不出错处。高明啊。”

“可这……”王矩放下茶盏,眉头拧起,“如此一来,咱们再想压价收购,岂不是难了?那些小作坊主,如今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拿着鸡毛当令箭了!”

李贽眼皮微抬,扫了王矩一眼,那目光深邃,带着一丝看透世情的冷嘲:“难?王贤弟,你我做生意多少年了?这市面上,何时是真靠那点明面上的价码定乾坤的?”

他轻蔑的笑了笑,:“他陈恪能公布参考价,能标注余缺,可他管得了天时吗?管得了货品的品相吗?管得了……人心里的那点算计和急迫吗?”

王矩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猛地爆发出醒悟的光芒,抚掌笑道:“妙啊!李公!还是您看得透!不错,我们的银子,放在库里,生不了虫子,也烂不掉。可他们的布匹、他们的瓷器、他们的时鲜果子,放在仓里,一天一个样!尤其是那些时令货、易霉变的,他们等得起吗?”

“正是此理。”李贽贽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传话下去,各家铺面,依着那参考价收,甚至可以略高一丝,做个样子。但是……验货的尺度,给我收紧三分。色泽不均?压价!棉线有结?压价!釉面有瑕?压价!交货日期比约定晚了一天?更是要狠狠压价!”

“至于那些等米下锅、急着周转银钱的小商户……”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轻描淡写,“告诉他们,我们可以预付三成定金,帮他们渡过难关,但条件是,必须以低于参考价两成的价格,签订三个月的独家供货契约。签,就有活路;不签,就等着货烂在库里吧。”

管家心领神会,躬身应道:“是,老爷,小的明白怎么做了。”

王矩哈哈大笑:“高!实在是高!如此一来,表面上是他们占了便宜,得了定金,实则却是被咱们彻底拴住,未来三个月的利润,都被咱们一口吞了!什么劳什子公示栏?哼,不过是让咱们吃相好看些罢了!”

李贽微微颔首,不再言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