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襄江试锋(一)(2/2)
喻皓突然跪在闸口残骸前,颤抖的手指抚过一道深约寸许的凹痕:"《水经注》里说的'激浪槽'竟真存在!"
这道在基座内侧呈螺旋状延伸的沟槽,能将湍流转化为推动水轮的持续动力,其原理竟暗合后世流体力学。
五百厢军已在残堰边列阵,接过虎符时,我注意到军士们脚上的葛布鞋都打着永昌绸号印记——看来刘承规的势力比想象中更深。
"从今日起,尔等暂归将作监节制。"我举起赵匡胤亲赐的玄铁令牌,寒光扫过人群:"凡参与水车建造者,每日加发三升江南稻米。"
队伍顿时骚动起来,这相当于厢军平日双倍口粮。
喻皓已带人测量完堰址,他指着岩壁上几道深痕:"晋人当年在此设'人'字形分水坝,我们只需..."
话音未落,江面突然传来冰层断裂的闷响。王承衍脸色微变:"神了!省了我们破冰的时间!"
襄阳段的汉水比预想中湍急,冰层下暗流将杜预堰遗址冲刷出锯齿状的断面。
我蹲在唐代重修的石碑前,指尖摸到碑阴刻着的"广德二年重修"字样——安史之乱后修缮的水利工程,竟用上了铁水浇铸的榫卯结构。
"苏大人!"喻皓的声音从堰体下方传来,他正指挥厢军用拒马枪改装成丈量工具,枪头红缨系着标记水位的绳结。
水车安装遇到第一个难题:汉代留下的闸槽宽度不足。
正当工部官员争吵时,负责伙食的老火头军突然插话:"俺们打太原那会儿,云梯榫头都是现凿的。"
他掏出把形制古怪的凿子——竟是契丹骑兵箭镞改制的扩槽工具。
厢军们顿时会意,纷纷解下铠甲护心镜当作反射光源,在堰体上投射出精确的切割线。
一个时辰后,水车框架已经架好,厢军们在堰体下游搭建的工棚里继续赶制水车其他部件。
王廿七带人将缴获的南唐战车轱辘改造成轮辐,铁匠铺里传出奇特的"叮—叮—当"节奏——他们在用打造铠甲的手法锻制齿轮。
"大人请看这个,"老匠人举起个布满小孔的铜盘,"按您说的'分流减阻'做的。"
我认出那是厢军炊事用的蒸屉改的导流板,孔洞排列方式分明是斐波那契数列。
厢军们用铁链捆扎巨型轮轴。这些被官僚体系视作蝼蚁的军汉,此刻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有人用枪杆做杠杆校准轴承,还有人把盾牌改成临时的水平仪。
"苏大人!"赵延嗣满手血泡地跑来,"第三组轮片装好了,但水流太急..."
我们冲到江边,只见暴涨的汉水正咆哮着冲过临时水闸。
喻皓却大笑:"妙哉!此乃《墨经》所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他猛地拉开闸门机关,狂暴的水流瞬间变成驯服的动力。
汉水冲入古渠道,带动水车主轮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