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和赵匡胤称兄道弟那些年 > 第77章 襄江试锋(一)

第77章 襄江试锋(一)(1/2)

目录

初九那日我在汴河畔跺着脚测算流速时,喻皓正用一根铜簪在冰面上画受力图。

老匠人突然指着西南方:"杜预堰!"他黢黑的手指划过结霜的河图,在襄阳位置戳出个凹坑——前朝留下的水利遗址,正是改装水轮的最佳试验场。

赵匡胤听完汇报,竟把奏折垫在永昌绸号查抄的蜀锦上批阅。"苏兄要多少厢军?"

他朱笔突然停在军籍册某页,"等等...襄阳团练使是刘承规的侄婿。"

说着扯下玉佩扔给我:"若遇刁难,以此调荆湖路驻军。"

那玉佩刻着"忠烈"二字——是当年我俩在高平之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时,他亲手从敌将身上扯下的战利品。

官道上的薄霜在马车轱辘下咯吱作响,我裹紧狐裘,看着喻皓用炭笔在松木板上演算水力参数。

老匠人突然用算筹点着某处:"苏大人,按《考工记》所述,水激轮转需'阴柔相济',但这组齿轮..."

"用杜预当年留下的分流堰。"我折断冰棱在车板上画出示意图,"汉水在此处有天然弯道,若在晋代堰址加装活动闸板——"

话音未落,随行的将作监少监王承衍突然插话:"下官祖籍襄阳,杜预堰现存石基恐难承重。"

喻皓却眼睛一亮,掏出个精巧的铜制模型:"老朽仿照蜀地筒车做了这个。"

只见他拨动机关,三层竹制轮片竟在寒风中自行调节起角度。

我认出这是后世才有的变距水轮设计,此刻却被北宋匠人用榫卯结构实现了。

喻皓的徒弟们还用麻绳绑扎精钢齿轮。有个青州来的小学徒嘀咕:"水轮轴座承受不住急流..."

老匠人突然抽出半截《水经注》残卷,指着汉水流域图上的鱼鳞状标记:"看见这些'川'字纹没有?杜预当年专门在堰底铺了楔形石阵分流。"

我心头一震——这分明是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分流缓冲区雏形。

歇脚时,厢军都头赵延嗣盯着模型直搓手:"末将愚钝,这木头轮子真能比得过永昌绸号的骡马?"

我掰开炊饼蘸着羊肉汤,在案上画出力学分解图:"赵都头可见过突厥人的马蹬?"

见他点头,我继续道:"水轮叶片就像马蹬借力,但水力比骡马多出三样——不知疲倦、不领饷银、不会贪墨。"

众人哄笑中,喻皓忽然掏出一把铜钱叠成塔状:"诸位请看,若每文钱代表一成水力..."

随着他逐层调整铜钱角度,简陋的模型竟演示出流速与扭矩的完美平衡。

我暗自心惊——这分明是流体力学雏形!

午后抵达襄阳,汉水北岸的杜预堰遗址像条蛰伏的钢铁巨兽,西晋名将留下的水利杰作历经六百年风霜依然令人震撼。

我们踩着结霜的堰体斜坡下行,靴底传来凹凸触感——那是当年工匠用"鱼鳞砌法"排列的青石,每块石料侧面都凿有燕尾槽,用熔化的青铜浇铸连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