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2/2)
为了防止自己年老昏聩,误国害民,他能毅然决然地传位禅让!
甚至为了确保皇位传承不受阻碍,无论是后宫妃嫔,还是朝廷重臣,抑或刘氏宗亲,他都能毫不犹豫地除之而后快!
更何况是那些心怀不轨、留恋权位的臣子,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才看清这一切的上官桀只能苦笑自嘲,悔之晚矣。
太上皇向来不喜欢亲自动手杀人,所以当年才有了酷吏张汤作为他清洗政敌的工具。
而如今到了新皇的时代,这位年轻帝王似乎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一\"优良传统\",不愿弄脏自己的手。
所以,现在才有了上官桀这个新时代的酷吏,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呵!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啊!\"上官桀只能在心中如此安慰自己,接受这无可更改的命运。
宣室殿内,刚刚结束的小朝会让上官桀精神恍惚,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力中心。
其他几位重臣也陆续告退,却都刻意与上官桀保持着安全距离,仿佛他身患瘟疫一般不可接近。
如今朝中上下无人不知上官大人被迫成为了\"孤臣\",谁还敢与他过分接近,徒增麻烦?
众臣离席后,宣室殿内只余刘旦与刘彻父子二人,这一幕与往昔无数次朝会后的场景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如今他们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宛如命运的巨轮转了一圈,回到起点却已物是人非。
刘旦也不必再谦让龙椅,而是正大光明地端坐其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如今外界流言四起,都在传言你掀起这场大案是为了给边疆输送官员,加强对新土的控制。\"刘彻坐在侧案后,一脸严肃地分析道。
\"这种传言有损你的帝王威严,必须尽早消弭!\"老者的语气中透着几十年执政的丰富经验。
君王之忧,永远是天下大局,而非一两个臣子的生死荣辱。
上官桀那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自然落入刘彻眼中,但在帝王心中,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不值一提。
忠臣事主,自当肝脑涂地;臣子不忠,则休怪君王无情。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若能老老实实做好分内之事,兴许还能像当年的张汤一样得个善终。
或许吧。
刘彻收回思绪,将注意力重新放在眼前的政事上,今日最紧要的是处理这些不利传言。
流言虽小,却能如蚁噬木,不知不觉间便能动摇国本,不可不防。
龙椅上的刘旦轻轻颔首,对父亲的忧虑表示认同,这类传言确实不利于朝廷形象。
特别是因为……这些传言竟然猜中了真相!
大汉版图在短时间内扩张了一倍有余,即使已经将诸侯王们派往边疆镇守,但仍有大片新土无人管理,亟需官员填补。
此时,那些贪官污吏们便成了最好的\"资源\",一道圣旨发下,直接发配边疆!
既清除了国内的蠹虫,又解决了边疆缺官的困境,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妙策。
唯一的遗憾是手段太过明显,被精明的朝臣们看出了端倪,不够高明。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旦早有对策,胸有成竹。
\"父皇请放宽心,大案刚刚结束,官员们人心惶惶,此时只需再掀起一件更为震撼的大事,足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弭流言蜚语。\"
\"正好,清理了这么多蛀虫,朝中也空出许多位置,正是推行新政的大好时机。\"刘旦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他从龙案上抽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圣旨,缓缓展开,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刘彻带着几分好奇与疑虑,凑上前去,定睛一看,圣旨顶端赫然写着几个气势恢宏的大字:\"大汉开元元年,兴科举!!\"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千年来的门阀世袭黑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栽培与默默耕耘,大汉各地皇家学院的学子们已经成长为堪当大任的人才储备。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新皇登基后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第一项重大政策改革!
直到今年初,陛下才正式将太上皇时期的年号\"太初\"更改为\"开元\",寓意开创崭新纪元。
如今这项兴科举的决策,确实名副其实地体现了\"开元\"的精神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在民间百姓心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无异于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
从此以后,做官不再拘泥于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自身才学登上仕途,改变命运。
这如何不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
官场对此震动非常,先前一大批同僚被发配边疆,空出大量职位,本是各派系争夺的大好机会。
孰料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那些从皇家学院走出来的新贵们,让传统官僚阶层措手不及。
为了与这些新晋之士竞争有限的官位,朝中大臣们哪还有闲心传播什么流言蜚语?
人人都在奔走活动,拉关系走门路,忙得不亦乐乎。
官场忙碌,民间更是沸腾!
历朝历代以来,这是第一次学子们大规模进京赶考,也是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通过正当途径踏入仕途大门。
这样的历史性盛事,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在父母亲友的殷切期盼中,在乡邻们的艳羡目光下,大汉各州的莘莘学子们陆续启程赶往长安,追逐那个改变命运的梦想。
数千名学子同时赴京赶考,这场景简直壮观无比,宛如千年一遇的奇观!
朝廷对此次科举考试做了万全准备,沿途各州驿站早已备好充足的食宿供应,运河水道上也有官船免费护送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