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今天,注定是属于新君刘旦的荣耀时刻!(2/2)
\"主子,朝廷大军剿灭匈奴后,西域各国无不心惊胆战,闻风丧胆。\"
\"此次被命令前来观礼,各国都乖乖派出了使臣,无一敢怠慢。\"
刘旦一边点头,一边淡然吩咐:\"给他们安排在偏僻的角落就好,毕竟大汉并未正式承认他们的国家地位。\"
\"遵命,殿下。\"
这群西域使臣其实正是刘旦精心安排邀请而来,绝非偶然所致。
震慑周边蛮夷只是表面理由,太子心中另有大棋谋划。
宫人为刘旦仔细整理好庄重华贵的登基礼服,他轻轻甩动宽大的衣袖,气宇轩昂地踏出宫门。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精心筹备,这场史无前例的禅位大典已经准备就绪,万事俱备。
新君登基的历史性时刻,就在今日华丽揭幕!
太初三年,大汉帝国的天穹下,一场震惊寰宇的权力交接仪式在长安城隆重举行,文武百官、诸侯王爷、四方使节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太子刘旦神情庄重地迈上祭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
天子刘彻亲手为爱子戴上象征至高权力的金冠,仪式简洁而庄严。
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也没有故作矫情的依依惜别,刘彻只是按照礼制完成了必要的程序。
该说的话、该嘱咐的事,父子二人早已在私下详尽交谈,无需再在众人面前重复。
今天,注定是属于新君刘旦的荣耀时刻!
况且,刘彻又不是垂垂老矣、命悬一线,他们父子以后相见的日子还很漫长,根本无需弄得太过煽情。
刘彻本就不是那种感情外露的人,一生征战沙场,铁血手腕,向来以实用理性着称。
依照古制,禅位的刘彻被尊为太上皇,高居庙堂之上。
汉朝沿袭秦制,这里所谓的\"古制\",实际指的就是秦朝的旧例。
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太上皇的帝王,乃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
刘彻则是历史长河中第二位享此尊荣的帝王!
不过与秦庄襄王的决定性区别在于,刘彻是健在的太上皇,活生生地享受着这份荣耀。
而秦庄襄王则是死后追封,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幕。
刘彻在完成禅位仪式后,径直带着三宫六院的美人们搬往了建章宫,彻底告别了权力中心。
禅让大典的后半部分则完全由刘旦主导,成为他展示威仪的舞台。
由于这场权力交接并非因先帝驾崩,刘旦全程无需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姿态,只需按部就班地遵循礼制即可。
倒是一些年迈的老臣们偷偷抹着眼泪,却不知他们究竟是在怀念已经退位的天子刘彻,还是在为自己摇摇欲坠的官位暗自伤神。
不过在这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里,那些扫兴的愁容终究只是少数。
新君登基之际,趋炎附势、欢欣鼓舞之人才是主流,登基大典在百官山呼万岁的恭贺声中继续进行。
祭天、祭祖、接受百官朝拜,一整套繁复的仪式完成后,大汉新君的地位终于正式确立!
老实说,以刘旦的主观感受,登不登基实际上带来的变化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巨大。
小朝会的龙椅他早已习惯了常坐,如今不过是再添一个大朝会的龙椅罢了,似乎没什么本质区别。
当然,这不过是刘旦日常的凡尔赛式自谦,根本不必当真。
实际差别自然是天壤之别,犹如沟壑。
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正式入主辉煌壮丽的未央宫,成为这座权力中心的唯一主人!
小朝会的召开地点也随之搬回了传统的宣室殿,一切按照帝国规制运行。
宣室殿内,刘旦高踞龙椅,俯视殿下人数明显减少的臣子,心中还有些不太适应这种新局面。
哎呀,没了老刘坐镇的小朝会,终于没人敢对他呼来喝去、指手画脚了!
这种自由自在、呼风唤雨的感觉,刘旦一时竟有些不习惯!
美滋滋的感觉,如蜜般甜!
\"殿…呃,陛下。\"桑弘羊差点口误称呼错了。
以往刘旦坐在龙椅上,他们称之为殿下;如今依然是刘旦端坐于此,却要改口为陛下。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一位之差,天壤之别!
听到臣子的呼唤,刘旦连忙从飘飘然的喜悦中回神,收敛笑容。
\"咳咳,桑爱卿有何要事禀奏?\"嘿!不得不说,这\"爱卿\"二字叫起来当真是别有一番帝王风范!
桑弘羊心中泛起一阵异样感觉,但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恢复专业。
他恭敬地呈上两封奏疏,躬身行礼道:\"陛下,大将军卫青、车骑将军李广两位元老上疏,均言称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无力继续效命朝廷。\"
\"恳请陛下恩准他们告老还乡,光荣致仕。\"
听闻此言,刘旦立刻神情凝重起来,伸手接过奏疏,细细审阅。
殿内其他大臣也纷纷聚精会神地望过来,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微妙的神情。
太上皇刚刚退位,他的两大军事支柱却同时请求辞职,这其中的意味耐人寻味。
这多少有些打新君的脸面,难道是在暗示他们不愿侍奉新天子?
若仅一人请辞,或可视为偶然;两位重臣同时告退,其中必有深意。
更要命的是,面对这两份辞呈,陛下的处境十分尴尬。
总不能真的同意他们辞职吧?那岂不是将太上皇的颜面置于何地?
人家刚刚离开,你就迫不及待地清理他的亲信,未免太不讲情面。
以上种种复杂考量,迅速地在上官桀敏锐的头脑中闪过。
作为一位年仅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他自认是新君时代的新臣,与那些老臣截然不同。
眼见陛下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上官桀眼珠一转,灵机一动,当即起身高声奏道:
\"陛下,大将军与车骑将军皆为国之栋梁,社稷支柱,立下赫赫战功,不可轻言辞去!\"
\"不错,臣附议!\"他话音刚落,霍光立即站出来表态支持:
\"两位将军年龄虽高,但远未到力不从心的地步,请陛下派遣御医入府为其诊治调养。\"
\"大汉帝国不能没有卫、李两位元老坐镇!\"
\"当前不能没有他们\"——至于将来嘛,那就另当别论了。
霍光在心中默默补充这最后半句。
陛下新登大宝,朝局尚需稳定,不宜贸然大规模更换要员。
若是卫青、李广中的一位请辞,倒也无妨;偏偏两人同时请退,反而让陛下骑虎难下。
若是换作其他刚即位的帝王,或许会欣然接受,借机提拔自己的心腹亲信。
但当今陛下的情况特殊,他上面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太上皇!
一位活生生的、精力旺盛的太上皇!
有些情面还是必须顾及的。
\"嗯,此事朕已知晓。\"刘旦微微颔首,神情沉稳。
同意卫青和李广请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选项。
他们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将军,都是万石高官,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