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今天,注定是属于新君刘旦的荣耀时刻!(1/2)
他惊慌失措地问道:\"祖父,何至于此啊!\"
李广一向是李家的定海神针,突闻他要告老致仕,李陵顿时手足无措,乱了方寸。
\"莫非是因为陛下与太子恩情交织,祖父难以抉择?此事...\"
\"住口!\"
李广抬手打断孙子的猜测,语气严厉。
\"切莫妄言,祖父并非因恩情踌躇不前,而是另有缘由。\"
李广示意孙子坐到对面,待他平静下来后才徐徐解释道:
\"告老之事,也是因陛下禅让而有所触动,我确实老了,已经难以上阵厮杀。\"
\"是时候退下来休养生息了。\"
这次北征匈奴,不只是刘彻有所顿悟,李广同样感触良多。
他确实已经年迈,力不从心了。
北征一役已经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勇力,岁月无情,非人力所能抗拒。
听着祖父语气低沉,李陵默然不语,仔细端详祖父的容颜。
满头银丝,皱纹密布,确实已是风烛残年的老者。
一时间,他竟不知该说什么,只能沉默以对。
李广并未在感伤情绪中沉浸太久,很快振作精神,正色道:
\"此次我上疏致仕,年迈力衰只是一部分原因。\"
李广神情凝重,目光灼灼地盯着孙子:\"另一个更重要的缘由,是为太子再做最后一件贡献,也是为你谋划一份难得的恩惠!\"
新君继位,必然要提拔自己的心腹亲信。
然而朝廷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各部门早已人满为患。
新君若想重用新人,势必要先罢黜一批老臣。
这样一来,难免有损新君声誉,也会让那些被罢免的旧臣心怀怨恨。
不如由李广带头,主动请辞。
坦言自己年事已高,力不胜任,请求致仕归隐。
为老臣们树立一个榜样,也给新君一个借口,号召效仿李广,让那些年迈的老臣自动告退。
如此一来,朝堂上自然会腾出大量空缺!
这样做,李家在太子心目中的情分必然再上层楼。
将来李陵的仕途也会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李广说完后,李陵久久无言,内心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祖父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只是有一点疑虑:\"祖父,如此行事,岂不会得罪一大批人?\"
李陵担忧地问道,怕祖父这一举动会为李家树敌过多。
李广却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得罪的不过是一批即将退场的老臣,却能结交一大批新晋重臣,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况且,陛下也会乐见这一幕的。\"
陛下既然自愿退位,不贪恋权势。
岂会容忍那些老臣们赖在官位上不肯离去?
新君想扶持心腹,旧君想为继承人腾出空间。
他李广投其所好,自然能在两边都留下美好印象,李陵将来的仕途必定一帆风顺。
他能为孙子做的助力,也只有这些了。
最后,李广郑重其事地叮嘱道:
\"李陵,你务必记住一点,紧跟太子,也就是未来的陛下,万万不可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孙儿谨记祖父教诲!\"
这是李广经历坎坷一生后,用鲜血和泪水换来的宝贵教训。
惨痛至极啊!
李广跌跌撞撞一生才悟出的道理,有些人早已心知肚明。
可惜,时不我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卫青虽然早就明白这个生存法则,却苦于无人可以传承。
三个儿子皆不成器,孙辈也只是差强人意,将来即便袭爵,也不过是个守成之辈,难成大器。
卫青仰望苍穹,喃喃自语道:
\"等太子登基之后,我也该上疏告老了,能为儿孙留下更多遗泽总是好的。\"
随着禅位大典的日期越来越近,长安城内那种微妙的气氛渐渐被浓厚的喜庆氛围所取代。
那些心有不甘的老臣们已经接受了现实。
早有谋划的老臣们则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他们都选择了保持沉默,不发一言。
老臣们偃旗息鼓,长安城自然而然地成为新臣的天下!
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拱手相贺的场景,百姓庆贺仁德明君即将登基,官员庆祝自己即将高升。
人人喜笑颜开,欢欣鼓舞!
按照以往的惯例,新君继位本应是悲痛的日子。
即便内心不悲,也得表面装出一副痛彻心扉的模样。
因为新君继位,往往意味着上一位帝王已经驾崩!
但是这次情况截然不同!
当今陛下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先河,主动禅让皇位!
而且天子仍然活得好好的,生龙活虎!
因此,这次大典欢笑不必掩藏,欢庆也无碍礼法。
这本就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盛事!
长安城的热闹氛围在各番邦使节陆续抵达时达到了顶峰!
据说是陛下特意下旨,要求此次新君登基典礼必须隆重非凡,气势恢宏!
同时邀请万国来朝,以震慑周边宵小!
震慑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这\"万国\"的阵仗确实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因为这些\"国\",确实数量庞大!
韩、赵、卫、魏、楚、燕、陈、齐、鲁...
数都数不清!
这正是西域那些名存实亡的弹丸小国!
太子宫中,刘旦正在更换华丽的礼服,张让在一旁低声禀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