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 第181章 这大汉的江山社稷,父皇就全权托付给你了

第181章 这大汉的江山社稷,父皇就全权托付给你了(2/2)

目录

\"您若已将一切都妥善安排好了,何不继续坐稳皇位,又何必急于禅让呢?\"

刘彻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释然。

既然老三这般诚恳劝谏,那便依他所言吧。

刘彻已经下定决心要禅让,以后的朝政自然要由老三独自做主。

否则一国之内令出两门,岂不是自乱阵脚?

而且老三说得极是,他只是禅让,又不是驾崩,仍可在侧辅佐老三几载春秋。

既然如此,那他便不再多言,未来的重担就交由儿孙们肩负吧!

诸事处理完毕,心中的负担骤然轻松了许多。

刘彻突然感到一阵倦意袭来,兴致顿时黯淡下来。

他的声音也随之低沉了许多:\"朕确实老了,已不知还能撑多少个春秋,当初登基之时,朕尚且年少气盛,弱冠之年。\"

\"转眼间,已年过半百,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人生五十年,已是迟暮之年,时日无多。\"

\"唉,老三,这大汉的江山社稷,父皇就全权托付给你了。\"

刘彻拍了拍刘旦的肩膀,轻轻叹息一声,不再多言。

他负手而立,独自踱步向殿外走去,背影孤独萧瑟,宛如一代英雄迟暮。

刘彻刻意营造出一副伤感凄凉的氛围,背影确实显得有些落寞。

只是那挺直如松的脊背,铿锵有力的步伐,哪里有半分\"时日无多\"的衰败之象?

刘旦面部肌肉忍不住又是一阵抽搐。

老刘恐怕浑然不知,他可是整个汉朝活得最长久的皇帝!

五十多岁算什么?他原本可是活到古稀之年的长寿帝王!

这个岁数,即便放眼历朝历代的帝王,也是极为罕见的高寿!

如今又经常与刘旦切磋交流,无疾无病,精神矍铄,身体状况简直堪称完美!

照这架势,恐怕能活到八九十岁高龄!

至少还能在人间逍遥个二三十年!

这一点刘旦绝非胡乱猜测,而是有事实为证。

刘彻东巡的大半年时间里,美酒没少饮,奉承没少听,更重要的是,美女也没少收入后宫!

就这般精力充沛的状态,还好意思说\"走不动\"了?

呵呵,可笑至极!

刘旦暗自推测,汉武帝的子嗣数量恐怕还会再创新高。

自己的弟弟将来只怕会越来越多。

老七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

想到这里,刘旦猛地一拍额头,如梦初醒:\"对了,老四他们几个还在殿外候着,我得赶紧去看看情况。\"

事实证明,刘彻在这件事上还是很守信用的,确实没有对刘据、刘胥几人下狠手。

不过也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至少对他们三人下了严令,禁止离开长安城半步。

刘彻的用意昭然若揭,在刘旦正式登基之前,这三位皇子都必须安分守己,不得生事!

陛下禅让的决定已成定局,百官虽然口中推辞,心有不甘,却也无力阻挡,只得遵命开始筹备隆重的禅位大典。

随着这一震撼性消息的传出,整个民间哗然沸腾!

令人意外的是,普通百姓对此事竟是异常热忱,没有丝毫的抵触心理。

一方面,太子刘旦在民间的声望早已如日中天,百姓们早就期盼他能早日登上帝位。

有这般仁德明君治理天下,他们何愁不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另一方面,正如刘彻所预料的那样,百姓们纷纷赞叹当今陛下具有古代圣贤的风范,不贪恋权位,甘愿让贤。

民间舆论已经开始将他的地位抬升至文帝、景帝之上的崇高位置。

毕竟当今陛下不仅拥有媲美\"文景之治\"的内政成就,还创造了远超\"文景\"的赫赫武功。

如今又表现出超越古之圣贤的高尚品德,堪称千古一帝,无人能出其右!

百姓既赞美当今陛下主动禅让的高风亮节,又殷切期盼太子早日登基,开创盛世。

民间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许与支持。

然而朝堂之上的情况却复杂得多,众臣反应各异,暗流涌动。

有些人不舍得当今陛下退位,担忧自己的仕途从此暗淡,比如原九卿中的太常、卫尉等老臣。

这些都是刘彻一手提拔起来的旧部,他们深知一旦新君即位,自己的位置势必要被取代。

尤其是掌管禁军的卫尉,太子登基后首要任务必然是换上自己的心腹掌控军权。

这是任谁都能预见的后果。

因此,这类大臣近日来多惶恐不安,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批官员,他们对太子提前登基的消息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典型如运河总督张安世、辅政大臣霍光等人,他们是坚定不移的太子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太子一旦登基,他们的官位自然水涨船高,再进一步。

这两类人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判若两派。

不过朝中还有一部分人却是两边通吃,左右逢源的老狐狸!

朝廷筹备禅位大典的日子里,因为即将形成两君并立的微妙局面,长安城内的气氛异常诡谲。

群臣除非处理公务,否则大多深居简出,足不出户。

李府内,年轻的李陵正努力克制住自己上扬的嘴角,压抑内心的欢喜之情。

即将面见祖父,过于喜形于色似乎不够稳重。

李陵自从太子还是燕王时期就投奔了过去,一直在黑甲军中效力,跟随太子东征西讨。

他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忠心耿耿!

但他的祖父李广则不尽相同,立场更为复杂。

虽然他也支持太子,但那要视对象而定。

若是对立面是当今陛下,那祖父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

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陛下对他也赏识有加。

在陛下禅让一事上,李陵实在猜不透祖父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

\"吾既不赞成,亦不反对!\"

李府书房中,李广神色平静地表态,语气淡然。

这个心直口快的孙子从来藏不住心事,李广只需一眼便能看穿他的心思。

\"太子与陛下都对我李广恩重如山,此事我不便表态,只需遵照旨意行事即可。\"

李广安抚地说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事要特别叮嘱于你。\"

李陵立刻收敛心神,恭敬地躬身行礼:\"祖父请示下,孙儿洗耳恭听。\"

看着这个忠厚老实的孙子,李广满意地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罕见的笑意。

性格虽然耿直了些,却纯良忠诚,将来李家的门楣交到他手上,自己也算放心了。

李广轻抿一口热茶,沉声道:\"此次禅让大典之后,我将上疏告老,以后朝堂之上就只有你一人独自前行了。\"

\"切记一点,谨言慎行,量力而为!\"

李陵闻言一怔,随即猛然醒悟过来,祖父竟要致仕退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