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 第180章 汉景帝更换储君时的手段

第180章 汉景帝更换储君时的手段(2/2)

目录

既然父皇已经心意已决,他也不便再多加劝阻。

还能说些什么呢?

自知晚年可能祸国殃民,宁可提前交出权柄的帝王,古往今来又有几人?

又有谁能拥有如此惊人的自制力与远见?

那可是至高无上的九五至尊啊!

面对刘彻如此罕见的胸襟与决断,刘旦心中万千感慨,唯有深深一拜,以表敬意。

\"吾皇圣明无双,千古无二!\"

刘彻唇角含笑,伸手将他搀扶而起,神情霎时亲切了几分。

\"父子之间,何须这般拘礼?\"

刘彻温和地拉住儿子的手,就像当年自己的父皇拉着年少的自己一般。

皇位交接之际,有些帝王心法必须倾囊相授。

\"老三,为太子与为天子,天差地别!\"

\"身为太子时的谨小慎微,登基后须抛却一空!\"

刘彻直视刘旦的双眼,声音沉稳而有力。

\"为君之道,核心不过两点——用人之术与杀伐之决!\"

\"当年景帝在位,晁错进言削藩,计策本是精妙,景帝亦深表赞同。\"

\"然而当削藩之策付诸实施,引发七国齐起叛乱,为了迷惑诸王,争取镇压时间,景帝毫不犹豫地将晁错处死!\"

说到此处,刘彻的语气陡然转冷,如同寒冰封霜。

\"还有那献上推恩令的主父偃,他的策略朕欣然采纳,效果也确实出众。\"

\"但主父偃的结局如何?\"

\"为了安抚那些忿忿不平的诸侯王,朕最终仍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刘彻冷冷地审视着自己的继承人,言语如刀,字字见血。

\"景帝杀晁错,世人骂他薄情寡恩;朕杀主父偃,同样背负骂名。\"

\"这些闲言碎语,无需在意!\"

\"那不过是庸人无知的牢骚罢了!\"

\"你与他们不同,因为你是皇帝,九五至尊!\"

\"他们只是臣子,是民,是你统治的对象!\"

\"帝王之位,只有两样东西最为重要——军权与民心!\"

\"只要这两样牢牢掌握在手中,其他一切都可暂且搁置!\"

\"所有决策,必须以这两条原则为基准!\"

\"景帝为平定七国之乱,安抚万民心绪,可以杀晁错。\"

\"朕为安定诸侯,巩固中央权威,同样可以杀主父偃!\"

\"记住,你是皇帝,你的职责是守护刘氏江山,而非取悦某个臣子!\"

刘旦郑重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

这些帝王之道,他心中早已明晓。

自古以来,雄才大略的帝王,无不被后世指责为薄情寡恩。

试问,秦昭襄王诛杀白起,是因为他贪赃枉法,是因为他草菅人命,是因为他残暴嗜杀吗?

非也!

仅仅是因为白起握有兵权,有能力威胁王室!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大开杀戒,铲除开国功臣,真的只因那些将领家中有不法之事?

显然不是!

而是担忧继承人朱允炆无法驾驭这些功高震主的虎将!

欲成一代明君,决不能怀有妇人之仁。

这个大臣品行高洁就该保全,那个大臣劣迹斑斑就该诛杀。

如此思维,不过是儿戏罢了!

帝王治国,岂能以仁义为准绳?

北宋皇帝一个个慈悲为怀,结果如何?

士大夫集团权势熏天,几欲凌驾于皇权之上!

帝王必须铁血手腕,决断如雷!

治国之道重在权衡,何人当杀,何人当用,不能单以善恶为尺度。

以酷吏为例,朝臣眼中视其为恶鬼,帝王眼中却是干将。

纵观历代雄主,朝堂之上哪一个不养几名酷吏?

总需有人为帝王承担骂名,做那些不得不做的脏活。

在百官视野中,酷吏人人得而诛之,恨不得令其千刀万剐!

但在帝王心中,正在效力的酷吏绝不可杀。

待其利用价值耗尽,便可将其抛弃,以安抚朝臣怨气。

正因如此,历史上酷吏鲜有善终。

帝王孤家寡人,一旦登基。

他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帝国,是亿万黎民!

以\"薄情寡恩\"来评价一个帝王,实在是目光短浅,可笑至极!

见刘旦领会了自己的用意,刘彻满意地微微颔首。

这是他交付的最后一课帝王心术。

接下来,便是为儿子扫清登基路上的绊脚石。

历朝历代,皇位更替时,从未有过平静祥和的交接。

刘彻目光投向殿外,那里候着他的几位儿子。

\"当年朕尚年幼时,并非太子之位,而是一介藩王,封号胶东,与你起点相似,初时都非储君。\"

\"然而后来父皇决意立贤不立长,改立幼子为太子。\"

刘彻转头看向刘旦,语气淡漠如水,眼神却锐利如刀。

\"你可知道,父皇是如何处置前太子的?\"

嘭!

刘旦心脏猛然一跳,震惊莫名。

又来了!

他当然知道汉景帝更换储君时的手段。

将被废太子刘荣交由酷吏郅都恐吓迫害。

最终,难忍屈辱与痛苦的刘荣选择了自缢身亡!

见老三脸色骤变,刘彻神情愈发冷峻,接着道:

\"皇位唯一,为确保更迭顺利,有些不得已的事必须果断行之!\"

\"你的长兄曾经担任太子,实为心腹大患。\"

\"还有你那异母胞弟,哼!\"

谈及广陵王,刘彻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与冷漠。

\"朕心知他此次确实蒙冤,全都是楚王从中挑唆,但一个巴掌拍不响。\"

\"楚王为何偏偏选择他,而不去怂恿昌邑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