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79章 西疆新政惠民生

第279章 西疆新政惠民生(1/2)

目录

第一折 设学兴教启民智

延城的春日,褪去了冬日的凛冽,绿洲上草木抽芽,丝路沿途的互市人声鼎沸,商队的驼铃声此起彼伏,交织成西域安定繁荣的乐章。姜维坐镇延城都护府,处理完西域商路的日常事务后,望着案头堆积的诸国民情奏报,眉头微蹙。

这些奏报多提及西域诸国百姓大多目不识丁,耕作仍沿用古老技法,政令传递不畅,部分偏远部落甚至因愚昧而轻信谣言,虽暂无叛乱之举,却为西域长治久安埋下隐患。姜维沉思良久,召来郭淮、陈武、张翼三位心腹将领,以及西域商路都护府的几位幕僚议事。

“诸位,西域如今虽兵戈暂息,商路畅通,但民心未固,教化未开,终非长久之计。”姜维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众人,“诸国百姓多以游牧或粗放农耕为生,不识礼仪,不懂法度,易被奸人蛊惑。若想让西域真正融入大汉,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从教化入手,设学兴教,启民智、明礼仪,方能让大汉的仁德与法度深入人心。”

郭淮深以为然,点头道:“将军所言极是。西域诸国向来重武轻文,贵族子弟尚且少有读书之人,更何况普通百姓。设立学堂,传授中原的文字、礼仪与知识,既能拉近诸国与大汉的心理距离,也能培养出通晓汉法的人才,便于政令推行与商贸往来。”

陈武却有些顾虑:“将军,西域诸国风俗各异,语言不通,且不少部落首领对中原文化心存芥蒂,担心设学兴教会改变本土习俗。再者,师资、教材、校舍皆是难题,仓促推行恐生变故。”

张翼补充道:“还有粮草供应,如今屯田虽有收成,但要支撑学堂运转,赡养教师,资助贫困学子,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诸国百姓多需劳作谋生,未必愿意让子女入学。”

姜维早有考量,缓缓说道:“这些难题我已思虑再三。首先,办学不可强求,需循序渐进,先在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等大国都城设立官学,作为试点,待成效显现后再逐步推广至中小诸国与偏远部落。其次,师资方面,我已奏请陛下,从洛阳太学选拔二十名通晓西域方言或愿意学习方言的儒生,再从汉军将士中挑选识字者担任助教,朝廷拨付俸禄,确保教师衣食无忧。”

“教材方面,简化《论语》《孟子》中的晦涩章节,选取‘仁爱’‘礼义’‘诚信’等浅显易懂的内容,编成图文并茂的读本,同时加入大汉律法摘要、农耕技艺、算术常识等实用知识,让百姓觉得学有所用。校舍可暂用各国闲置的宫室或寺庙改建,节省开支。”

“至于部落首领的顾虑,我会亲自前往诸国,晓谕他们兴教的益处——学堂不仅教授知识,还会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纺织技艺,能让百姓生活富足,国力增强。同时规定,入学孩童可免除家庭部分赋税,成绩优异者可送往洛阳太学深造,毕业后可回西域担任官职或参与商路管理,以此吸引百姓送子女入学。”

众人听后,皆无异议。姜维当即下令,由郭淮负责联络洛阳太学选拔儒生,协调诸国改建校舍;陈武负责筹备教材、笔墨纸砚等物资,调配屯田粮食作为学堂补给;张翼则率领斥候,前往诸国探查适合办学的地点,联络部落首领,争取支持。

半月后,洛阳的儒生陆续抵达西域。姜维亲自接见,勉励他们既要传播中原文化,也要尊重西域当地习俗,不可强行灌输,需以耐心劝导为主。随后,他带着几名儒生与幕僚,前往鄯善国都城扜泥城。

鄯善国王尉屠耆得知姜维前来,亲自出城迎接。宴席上,姜维提及设学兴教之事,尉屠耆果然面露难色:“将军,我鄯善国百姓世代以游牧与商贸为生,向来崇尚勇武,读书识字于他们而言并无大用。且中原文字晦涩难学,恐怕百姓难以接受。”

姜维笑道:“国王陛下,此言差矣。如今丝路畅通,商队往来频繁,若百姓识得汉字,便能看懂商契、账目,避免交易时被人蒙骗;习得算术,便能更好地规划农牧生产,计算收益;知晓汉法,便能明白何为合法、何为违禁,避免因无知而触法。至于农耕技艺,中原的精耕细作之法,能让绿洲的粮食产量翻倍,百姓衣食无忧,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益处?”

说着,姜维示意幕僚取出几本简易教材与一套农具模型,“陛下请看,这些教材皆是浅显易懂的内容,孩童只需三年便能粗通文字与算术。我们还会在学堂传授纺织、酿酒之法,让百姓多一条谋生之路。而且,入学孩童可免除家庭三成赋税,成绩优异者还能去洛阳深造,将来可为国王陛下分忧,为鄯善国效力,这难道不比让他们终日放牧、劳作更有前途?”

尉屠耆翻阅着教材,又看了看农具模型,心中渐渐动摇。此时,一旁的鄯善国相(由大汉派驻的官员兼任)也劝道:“国王陛下,姜将军此举实为鄯善国百姓着想。如今西域安定,商贸繁荣,若百姓能识文断字,通晓技艺,鄯善国必将更加富庶强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尉屠耆沉吟片刻,终于点头道:“既然将军如此恳切,且皆是为我鄯善国百姓谋福祉,我便全力支持。扜泥城的王宫西侧有一座闲置的宫殿,可改建为学堂,所需人力、物力,我鄯善国全权承担。”

姜维大喜,当即与尉屠耆敲定学堂的筹备事宜。随后,他又前往龟兹、于阗、疏勒等国,以同样的方式说服了各国国王。诸国国王见姜维所言句句切中要害,且朝廷不强迫、有实惠,纷纷表示支持设学兴教。

一个月后,鄯善、龟兹、于阗、疏勒四国的官学正式开学。开学当日,扜泥城的学堂外人头攒动,不少百姓带着子女前来报名。姜维亲自出席开学典礼,为首位入学的孩童赠送了笔墨纸砚,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栋梁之才。

学堂分为蒙学与进阶两部分。蒙学招收六至十二岁的孩童,教授汉字、算术、基础礼仪;进阶班招收十三至十六岁的少年,教授更深层次的儒学、律法、农耕、商贸知识。教师们耐心教导,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童们在游戏中学习,进步飞快。

起初,仍有部分百姓心存疑虑,不愿让子女入学。姜维得知后,下令学堂开设“夜校”,允许成年百姓旁听学习,同时组织教师深入部落,现场演示中原农耕技艺,教授简单的汉字与算术。当百姓们看到学会识字的人能轻松看懂商契,学会新技艺的人能种出更多粮食、织出更精美的布匹后,纷纷主动送子女入学,甚至不少成年百姓也报名参加夜校。

半年后,四国官学的学生已达两千余人。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汉字与算术,还知晓了“仁爱孝悌”的礼仪,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少部落的矛盾冲突因学子们的劝解而化解,商贸交易中因文字不通、账目不清引发的纠纷也大幅减少。诸国国王见状,纷纷上奏姜维,请求在本国更多城池设立学堂。

姜维顺势下令,将设学兴教推广至西域所有诸国,在每个国家的都城与重要城池均设立官学,同时从首批毕业的进阶班学生中选拔优秀者,送往洛阳太学深造,为西域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随着学堂的普及,西域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目不识丁、野蛮粗犷的牧民,如今不少人能读书写字、彬彬有礼;昔日依赖天吃饭的农夫,如今运用中原的农耕技艺,让绿洲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大汉的文化与仁德,通过学堂这一载体,深深扎根于西域大地,为西域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折 修渠通驿利往来

设学兴教初见成效,姜维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西域地域辽阔,戈壁沙漠遍布,交通不便,水源稀缺,虽经此前修复丝路、设立驿站,仍远远无法满足西域发展的需求。不少偏远绿洲因缺水而无法开垦,商队往来仍需绕行漫长路线,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物力;驿站之间距离过远,部分路段仍有盗匪出没,影响商队安全。

一日,姜维召集西域诸国国王与都护府官员,在延城召开议事大会,商议修渠通驿之事。

“诸位国王、各位同僚,如今西域商路畅通,百姓安居,但交通与水利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姜维开门见山,“偏远绿洲缺水,良田无法开垦,百姓生活仍有困顿;商队绕行,耗时费力,商贸效率难以提升;部分路段驿站稀少,盗匪有机可乘,威胁商路安全。因此,我计划在西域大规模修建水渠与驿站,打通交通脉络,疏浚水利资源,让西域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于阗国王率先响应:“姜将军所言极是!于阗国南部有一片广袤的绿洲,因缺水而闲置,若能修建水渠,引河水灌溉,可新增良田十万亩,百姓必将感恩戴德。我于阗国愿出人力,配合朝廷修渠。”

疏勒国王也道:“疏勒国地处丝路要冲,往来商队众多,但境内部分路段崎岖难行,驿站稀少。若能修缮道路、增设驿站,不仅能方便商队,还能带动我国商贸发展。我疏勒国愿出资出物,支持通驿之事。”

其他诸国国王也纷纷表示支持,不少国王提出,本国境内也有类似的水利与交通难题,希望朝廷能统筹规划,予以解决。

姜维见诸国响应积极,心中大喜,当即宣布修渠通驿的具体计划:“水利方面,我将派遣中原水利工匠,联合西域诸国工匠,勘察各地水源,修建三条主干水渠与数十条支渠,连接西域主要河流与绿洲。第一条主干水渠从塔里木河引水,流经龟兹、焉耆、鄯善等国,灌溉沿途绿洲;第二条从叶尔羌河引水,惠及于阗、莎车等国;第三条从伊犁河引水,保障西域北部诸国的灌溉与饮水需求。同时,在各绿洲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与河水,以备干旱时节使用。”

“交通与驿站方面,首先修缮并拓宽丝路主干道,平整路面,加固桥梁,让商队通行更加顺畅;其次,在丝路主干道与各国重要城池之间增设三十座驿站,缩短驿站间距,确保商队每日都能抵达安全驿站休整;再者,开辟三条支线商路,分别连接西域东部与河西走廊、西部与中亚诸国、北部与草原部落,扩大贸易范围;最后,在各条商路的关键路段修建哨所,派驻丝路护卫军,加强巡逻,巡逻清除盗匪。”

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姜维做出具体分工:“郭淮将军负责统筹协调,调配粮草、物资与工匠;陈武将军负责水渠修建,率领汉军士兵与诸国百姓开挖渠道、修建水利设施;张翼将军负责道路修缮、驿站建设与哨所布置,统领丝路护卫军清剿盗匪;诸国国王负责组织本国人力,提供本地建材,并配合汉军做好后勤保障。朝廷将从国库调拨十万两白银、五万套农具与三千名工匠,支援各项工程建设。”

计划公布后,各国立即行动起来。中原水利工匠与西域工匠一同深入各地,勘察水源、测量地形,绘制水渠图纸;诸国百姓踊跃参与,青壮年男子参与挖渠、修路,妇女则为工匠与士兵送饭送水,老人负责收集建材,整个西域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水渠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在穿越戈壁地段时,土壤贫瘠,水渠容易坍塌;部分河流汛期水流湍急,难以引水;还有些部落因担心水渠破坏牧场,起初不愿配合。

针对这些问题,姜维亲自前往施工现场,与工匠们商议解决方案。对于戈壁地段的水渠,采用砖石砌筑渠壁,加固堤岸;对于水流湍急的河流,修建拦水坝与导流渠,平稳引水;对于心存顾虑的部落,姜维亲自登门拜访,向部落首领解释水渠的益处——水渠不仅能灌溉农田,还能为牧场提供稳定的水源,让牧草长势更好,牲畜更加肥壮。同时,他下令水渠修建尽量避开核心牧场,必要时为部落另行开辟新的牧场,部落首领们见状,纷纷打消顾虑,主动带领部民参与修渠。

道路修缮与驿站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汉军士兵与诸国百姓一同平整路面,铲除荆棘,加固桥梁;工匠们则利用本地木材与砖石,修建驿站与哨所。驿站按照统一标准建造,设有客房、马厩、粮仓、厨房,配备足够的马匹、粮草与饮水,同时派驻士兵与驿卒,负责接待商队、传递消息与保障安全。哨所则选址在地势险要之处,配备弓箭、连弩等武器,士兵们日夜巡逻,严密监视商路动静。

清剿盗匪的行动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张翼率领丝路护卫军,对各条商路的盗匪巢穴进行突袭,先后剿灭了十余股盘踞在西域多年的盗匪,抓获盗匪首领数十人,缴获大量赃物。对于愿意悔改的普通盗匪,姜维下令从轻发落,让他们参与修渠通驿工程,以劳抵罪;对于罪大恶极的盗匪首领,则公开处决,以儆效尤。经过数月的清剿,西域商路彻底畅通,再也没有盗匪敢公然劫掠商队

一年后,修渠通驿工程全面竣工。三条主干水渠蜿蜒穿梭于西域大地,滋养着沿途的绿洲,新增良田五十余万亩,不少偏远绿洲变成了富庶的粮仓;丝路主干道与支线商路平整宽阔,三十座新驿站拔地而起,与原有驿站相连,形成了覆盖整个西域的交通网络;哨所遍布各条商路,商队往来安全无忧。

水渠的修建,让西域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向中原输送部分粮食;交通的改善,让商队往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商贸效率大幅提升,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与西域的美玉、良马、药材等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互市贸易愈发繁荣。西域百姓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不少人因商贸往来与农耕丰收而富裕起来,对大汉朝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站在延城的城楼上,望着远方蜿蜒的水渠与繁忙的商路,姜维心中感慨万千。修渠通驿,不仅改善了西域的基础设施,更打通了西域与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让西域真正融入了大汉的发展脉络,为西域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折 整饬吏治明法度

随着西域设学兴教、修渠通驿工程的相继竣工,西域的发展步入正轨,民心渐固,商贸繁荣。但姜维深知,要实现西域的长治久安,仅靠教化与基建还不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吏治体系与法律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官员清廉、百姓守法。

此前,西域诸国虽归附大汉,但各国吏治混乱,官员多由贵族世袭,不少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政令推行不畅;大汉派驻西域的部分官员,也有少数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朝廷的声誉。同时,西域诸国原有法律与大汉律法差异较大,百姓无所适从,纠纷频发,影响社会稳定。

为解决这些问题,姜维决定在西域整饬吏治、明定法度。他首先从大汉派驻西域的官员入手,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吏治整顿。

姜维下令,由郭淮牵头,成立吏治监察小组,对西域商路都护府及各国派驻的大汉官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绩、清廉程度、与诸国百姓的关系等。考核过程中,鼓励百姓与诸国贵族举报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官员,一旦查实,严惩不贷;对于政绩突出、清廉奉公、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则予以表彰与晋升。

监察小组深入西域各地,走访百姓与诸国贵族,查阅官员的政务记录与账目。很快,一批问题官员浮出水面。焉耆国派驻的大汉税务官利用征收商税之机,向商户敲诈勒索,额外收取“管理费”;龟兹国的汉军屯垦校尉虚报屯田产量,克扣士兵与百姓的粮食补给;还有几名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与商人勾结,垄断部分商品贸易,谋取暴利。

姜维得知后,毫不姑息,当即下令将这些官员逮捕归案,在延城举行公开审判。审判现场,百姓与诸国贵族纷纷前来旁听,姜维亲自宣读官员的罪行,随后依法作出判决:敲诈勒索的税务官被革职查办,没收全部赃款,流放边疆;虚报产量的屯垦校尉被削去官职,杖责五十,罚没三年俸禄;垄断贸易的官员被判处死刑,斩首示众,赃款赃物全部没收,返还给受损商户与百姓。

公开审判的消息传遍西域,百姓们拍手称快,诸国贵族也对大汉朝廷的公正无私深感敬佩。不少官员见状,纷纷收敛行为,不敢再贪赃枉法。

整顿完大汉派驻官员后,姜维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域诸国的本土官员。他召集诸国国王,商议改革吏治之事,提出“官员选拔制”,取代原来的贵族世袭制。

“诸位国王,贵族世袭官员的制度,已难以适应西域的发展。不少世袭官员缺乏才能,却凭借出身占据高位,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影响诸国稳定。”姜维对诸国国王说道,“我建议,西域诸国官员实行选拔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品行端正、通晓汉法与本土习俗,均可通过考核选拔担任官职。朝廷将派遣官员协助诸国制定选拔标准与考核流程,确保选拔公平公正。”

部分国王对此表示担忧:“将军,贵族世袭已久,若突然改为选拔制,恐会引发贵族不满,甚至引发动乱。”

姜维回应道:“国王陛下放心,选拔制并非完全废除贵族的权益。贵族子弟若有才能,通过考核后仍可担任官职,且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对于失去官职的贵族,朝廷将给予丰厚的土地与财物补偿,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此外,新选拔的官员需同时对诸国国王与西域商路都护府负责,接受双重监督,既保证诸国的自主权,又确保朝廷政令的推行。”

在姜维的耐心劝说与利益保障下,诸国国王最终同意实行官员选拔制。随后,姜维派遣幕僚协助各国制定了详细的选拔标准,包括识字能力、算术水平、处事能力、品行口碑等,同时设立了考核机构,由大汉官员与诸国贵族共同组成考官团队,确保考核公平公正。

选拔考试在诸国都城同步举行,消息一出,西域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报名参加,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工匠、商人甚至牧民。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笔试考核汉字、算术与汉法基础,面试则考察处事能力与应变能力。

经过层层选拔,一批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才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各国的各级官员。这些新任官员大多来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且通晓汉法与本土习俗,推行政令时更加顺畅,处理民间纠纷时也更加公正。不少新任官员上任后,立即着手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困难,整顿地方秩序,受到了百姓的广泛爱戴。

吏治整顿初见成效后,姜维开始着手统一西域的法律制度。他组织幕僚与诸国的法律学者,结合大汉律法与西域诸国的本土习俗,制定了《西域通律》。

《西域通律》共分为民律、商律、刑律三部分,内容通俗易懂,兼顾了大汉的法度与西域的习俗。民律部分主要规范婚姻、家庭、继承、土地等民事关系,例如允许西域诸国保留部分独特的婚姻习俗,但禁止近亲结婚、买卖人口等陋习;商律部分主要规范商贸活动,明确了商品交易的规则、商税的征收标准、商队的权益保障等,确保商贸活动公平公正;刑律部分则明确了各类犯罪行为的处罚标准,对盗窃、抢劫、杀人、叛乱等严重犯罪行为予以重罚,同时对轻微犯罪行为则采取罚款、劳役等处罚方式,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

为了让百姓知晓《西域通律》的内容,姜维下令将《西域通律》翻译成西域诸国的方言,刻在石碑上,立在各国都城与重要城池的显眼位置,同时让学堂的教师向学生传授,让驿卒与士兵在民间广泛宣传。此外,他还在各国设立了“律法咨询处”,由通晓《西域通律》的官员负责解答百姓的疑问,帮助百姓理解法律条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