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米的警示(1/2)
黎明前的北京笼罩在一片深蓝色的寂静中。项目总部大楼里,只有零星几个办公室还亮着灯,其中最亮的一盏在陈曦的实验室里。
李墨飞和刘宇站在陈曦身后,三人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陈曦刚刚启动了整合里格诺特教授数据后的第一次完整模型运行,这台连接着项目最强计算集群的电脑正在全力运转,处理着海量的极地数据。
“还需要多久?”李墨飞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陈曦检查了一下控制台:“大约十五分钟。这次运算量很大,模型包含了里格诺特教授提供的所有新数据,还有刘博士建议的冰-海反馈机制。”
刘宇点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屏幕:“这个模型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更接近现实的预测。”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陈曦利用这段时间再次检查了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确认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交叉验证。李墨飞则在办公室里踱步,时不时看一眼屏幕上的进度。
终于,进度条走到了100%。计算机发出轻微的提示音,表示运算已完成。
“结果出来了。”陈曦的声音有些颤抖。
三人聚集到主显示屏前。陈曦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结果文件。
一瞬间,实验室里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清晰而令人震惊的数字:3.3米。
这是模型预测的西南极冰盖完全失稳后可能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值。数字旁边是置信区间:2.8-3.8米,表示这个预测有相当高的确定性。
“上帝啊...”刘宇低声惊叹,下意识地扶住了旁边的桌子。
李墨飞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沉默地盯着那个数字,仿佛要确认自己是否看错了。
陈曦迅速操作电脑,调出更多的结果图表和可视化展示。“模型显示,西南极冰盖的失稳过程可能已经开始,而且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即使全球明天就完全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海洋已经吸收的热量仍会继续推动这个过程。”
她调出一张时间序列图:“根据最可能的情景,海平面上升不会是均匀的。初期会比较缓慢,可能在50年内上升约0.3米。但随着正反馈机制加强,速度会越来越快。模型预测在200年内可能上升1.5米,500年内达到3.3米。”
李墨飞终于开口,声音低沉:“3.3米...这意味着什么?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概念。”
陈曦点点头,调出一个新的可视化界面。这是她连夜开发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模拟器。她输入3.3米的参数,选择显示全球影响。
屏幕上,世界地图开始发生变化。沿海大片区域被蓝色覆盖,表示将被淹没或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方面,”陈曦的声音平静但沉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主要三角洲区域大部分将被淹没。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部分区域将面临严重威胁。初步估计,可能受影响的人口超过一亿。”
她切换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孟加拉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将被淹没,可能造成数千万环境难民。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等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面临严重威胁。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全球主要沿海城市需要建设大规模海防工程或进行部分迁移。”
屏幕上,蓝色的淹没区域像蔓延的伤口,覆盖了全球海岸线。
实验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三人都在消化这个预测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个预测的可靠性有多高?”李墨飞最终问道,声音比平时更加沙哑。
陈曦调出模型验证数据:“我们使用了过去五十年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回溯测试。模型能够很好地重现西南极冰盖已经发生的变化。里格诺特教授提供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当然,所有模型都有不确定性。实际的上升幅度可能稍低或稍高,时间尺度也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结论是明确的:西南极冰盖的失稳过程可能已经开始,并将导致数米级别的海平面上升。”
刘宇走到世界地图前,指着南极洲:“最令人担忧的是,这还只是西南极冰盖。如果东南极冰盖也受到影响...”
“模型显示东南极冰盖相对稳定,但不确定性更大。”陈曦接话道,“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加剧,东南极冰盖也可能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受到影响。那将是另一个量级的问题——可能使海平面再上升50米以上。”
李墨飞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我们需要立即准备详细的报告。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必须尽快让决策者和国际社会知悉。”
陈曦点点头,但又有些犹豫:“李总,这个预测如此严峻,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验证再公布?我担心如果有什么错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