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9章 星尘归序—M27星球的民生新生

第9章 星尘归序—M27星球的民生新生(1/2)

目录

2145年的M27星球,终于挣脱了盘踞数十年的“垄断阴霾”。

水球区的万亩稻田泛着鎏金般的浪涛,基因改良后的稻穗饱满沉坠,收割机在田间匀速穿梭,留下淡淡的生态能源尾气;火球区的工厂群不再冒黑烟,银白色的厂房外覆盖着淡绿色的光伏板,烟囱里排出的是经过净化的无色气体,连空气里都少了往年的焦糊味;月球区的地摊街挤得水泄不通,悬浮摊位上摆满了机械零件、手工饰品和新鲜果蔬,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最鲜活的烟火气。

这些改变,藏在十大罗氏人物改写后的“新生轨迹”里,藏在普通人渐渐舒展的眉眼里,更藏在叶天启团队五年来“无痕修正”的每一个细节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变革,只有润物无声的指引,让跑偏的人生重回正途,让垄断的裂缝里长出公平的新芽。

罗金:2115·金融向善,让每笔钱都暖起来

2115年的水球区金融省,巷陌间满是中小商户的愁云。黑石银行垄断了整个星球的低息贷款渠道,年化利率高达12%,还要求层层抵押,普通商户根本触不可及。要么借年利率30%的高利贷,最后被利滚利压垮;要么眼睁睁看着店铺因资金周转不开而倒闭,这是当时绝大多数小商户的宿命。

罗金的“金通小贷公司”就开在巷尾的老楼里,四十平米的空间,摆着三张旧办公桌和一台卡顿的全息电脑。他盯着账本上的红色数字叹气,三个月了,一笔正经生意都没做成——想贷钱的商户付不起高利率,能付得起的又看不上他这小公司的额度。墙角的绿萝因为长期没打理,叶子都蔫了半截,像他此刻的心情。

“叮铃”,门口的风铃响了。三个穿着浅灰色制服的人走了进来,制服胸前绣着“星际普惠金融联盟”的银色徽章,为首的男人眉眼温和,正是叶天启。他手里拿着一本深蓝色封皮的册子,递到罗金面前:“罗老板,打扰了,我叫叶天启,想来给你推荐一个‘赚钱的新法子’。”

罗金挑眉,接过册子——《2050年普惠金融案例集》,封皮上印着一行小字:“金融的本质,是让资金流向需要的地方”。他随手翻开,里面的全息页面立刻跳出立体的账本和商户故事,叶天启指着其中一页:“2050年,水球区有个‘社区银行’,专门给小商户放5万星币以下的低息贷款,不用房产抵押,只看经营诚意和流水记录。”

全息画面里,一个叫“张记面馆”的店铺映入眼帘:老板张磊借了5万星币,换了新的厨具和座椅,生意从日均盈利200星币涨到500星币,三个月就还清了贷款。后来张磊还介绍了十个同行来贷款,都成了银行的忠实客户。“你看,他们一年帮了两百多家商户,坏账率只有2%,最后不仅没亏,还成了商户们的‘定心丸’。”叶天启的声音不高,却像一盏灯,照亮了罗金混沌的思绪。

罗金的手指在全息画面上摩挲着,张记面馆老板的笑容格外真切。他想起自己创业的初衷,本来就是想帮身边的小商户,可后来被黑石银行的垄断逼得没了出路,才想着跟风赚快钱。“可我没技术,怎么判断商户的还款能力?万一借出去收不回来,公司就彻底倒了。”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这个我们帮你解决。”叶天启身后的陈默拿出一个银色的U盘,“这里面是2050年的智能信用匹配算法,能自动抓取商户的经营流水、客户评价,甚至是日常缴费记录,十分钟就能生成信用报告,比人工审核精准十倍,还不用额外花钱。”

罗金抱着案例集和U盘,熬了三个通宵。他把自己的小贷公司重新装修,墙面刷成了温暖的米黄色,门口挂起了新招牌:“金通社区银行——低息贷款,助力小微”,年利率定在3%,仅为黑石银行的四分之一。

第一个客户是巷口裁缝店的刘姐。她的缝纫机用了八年,针脚经常跑偏,想换一台新的智能缝纫机,需要3万星币,可黑石银行嫌她抵押不足,高利贷又不敢碰。罗金用智能算法审核,十分钟就批了贷款。刘姐拿着贷款合同,手都在抖:“罗老板,你真的肯借我?我三个月肯定还!”

三个月后,刘姐果然准时还款,还带来了新客户——水果店的老周。老周的摊位只有两平米,想扩建成五平米的生鲜铺,需要5万星币。罗金同样快速批贷,老周扩店后,生意火爆,不仅雇了两个店员,还主动帮社区银行做宣传。

2145年时,“金通社区银行”已经在水球区、火球区、月球区开了五十家分店,服务了两万三千家中小商户。贷款金额从3万星币到50万星币不等,年利率始终没超过3%。罗金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商户们送的锦旗,“雪中送炭”“金融暖民”的字样格外醒目。他常对员工说:“钱不是冰冷的数字,要花在能长出希望的地方,才叫值钱。”

他早忘了那个多年前曾偷偷找到他,说要带他偷“2140年经济数据”、靠内幕交易赚大钱的罗默。办公桌上,那本《2050年普惠金融案例集》被翻得卷了边,扉页上他用荧光笔圈住的一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条:“金融的温度,藏在给小商户的每一笔贷款里。”

罗科:2120·科技为民,让AI多份人情味

2120年的火球区科技省,科技是少数人的特权。黑石科技垄断了所有高端AI核心技术,普通创业者想做科技产品,要么花天价买授权,要么只能做些边缘配件。罗科的“科智工作室”就困在这样的绝境里。

工作室租在废弃工厂的二楼,三百平米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机械零件、报废的AI半成品,墙角的3D打印机还在嗡嗡作响,打印着一个残缺的机械手臂。罗科坐在一堆零件中间,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草稿纸,上面画着他构想的“家庭服务AI”草图——能帮老人做家务、能陪孩子学习,可没有核心算法,这张草图永远只是空想。

他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两个合伙人昨天刚走,临走时拍着他的肩膀说:“罗科,别死磕了,要么去黑石打工,要么转行,不然迟早把自己拖垮。”罗科看着空荡荡的工作室,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他不甘心——科技不该只服务于有钱人,普通人也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那天下午,他去科技档案馆查资料,想看看有没有公开的基础算法。档案馆里人不多,昏黄的灯光照在一排排金属书架上,上面摆满了老式数据卡和纸质书籍。一个戴着“科技史研究员”徽章的年轻人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你是科智工作室的罗科吧?我叫林野,猜你可能需要这个。”

罗科接过笔记本,封面上写着《1995年科技研发笔记》,作者是“陈敬之”——他曾在历史课上听过这个名字,是M27星球早期研发“民生机器人”的老工程师,一生都在做普通人用得起的科技产品。

笔记本里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和公式:有身高一米二、能帮老人拿药喂饭的“陪护机器人”,有能模仿教师语气、教孩子写作业的“启蒙AI”,还有能自动识别蔬菜新鲜度的“智能菜篮”。最打动罗科的是最后一页,老工程师用钢笔写的话,字迹有些潦草,却力透纸背:“科技不是用来垄断的,不是用来抬高价格的,是用来让普通人的日子变好的——能帮老人省点力,能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就是科技最好的样子。”

“老工程师当年没什么资源,就靠这些基础原理,做出了第一款量产的陪护机器人,虽然功能简单,却帮了很多独居老人。”林野坐在他身边,翻开笔记本的中间页,“你看,这里有基础AI的核心逻辑,我们‘科技史研究中心’刚整理出2025年的基础AI开源代码,完全免费,你可以根据民生需求调整功能,不用受黑石科技的限制。”

罗科抱着笔记本,像抱着救命稻草。他回到工作室,把自己关了三个月,饿了就吃速食营养剂,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遇到技术难题,就翻老工程师的笔记,或者联系林野请教。有一次,陪护机器人的语音识别系统总出错,他反复调试了七天七夜,最后参考笔记里“贴近日常用语”的思路,修改了识别算法,终于能精准识别老人的方言指令。

三个月后,第一台“小护”陪护机器人诞生了。身高一米二,通体是温暖的米白色,头部有一块圆形的显示屏,能做出微笑、担忧等简单表情,手臂的关节灵活,能轻松拿起药瓶和水杯,还内置了十万条日常对话,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罗科把“小护”送到社区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家试用。王奶奶今年78岁,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没人照顾,连降压药都经常忘了吃。“小护”第一天上门,就准时提醒王奶奶吃药,还帮她把晒在阳台的衣服收了进来。王奶奶摸着机器人的头,眼眶发红:“这孩子,比我那忙得不着家的儿子还贴心。”

半个月后,王奶奶的儿子特意回来,看到母亲精神矍铄,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当场就订了五台“小护”,送给身边有独居老人的朋友。消息传开,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罗科赶紧租了更大的厂房,招聘员工,扩大生产。

2145年,“小护”机器人已经走进了M27星球的十万个家庭,不仅有陪护款,还衍生出了“小教”启蒙AI、“小助”家政AI等系列产品。罗科的“科智民生AI公司”成了火球区的“民生标杆”,公司门口立着陈敬之老工程师的雕像,底座上刻着那句名言。他的办公室书架上,始终放着那本1995年的研发笔记,笔记里夹着一张老照片——是他和王奶奶、“小护”的合影。

他早就想不起,多年前曾有个神秘人找到他,说要带他潜入2140年的科技研发中心,偷取黑石科技的AI核心技术,让他一夜暴富。现在的他,更愿意花三个月时间,调试一款能让老人更方便的机器人,更愿意听用户说一句“这个AI真贴心”——这比赚多少钱都让他满足。

罗媒:2125·舆论归真,让每个普通人都有声音

2125年的月球区传媒省,舆论是被垄断的“奢侈品”。三大主流媒体都被罗氏家族和黑石集团控制,每天的头条不是“罗氏家族再拓新产业”,就是“黑石集团研发新技术”,通篇都是大人物的光鲜亮丽,没人关心地摊街商贩的辛苦、社区志愿者的付出、独居老人的孤独。

罗媒的“星月小报”就挣扎在这样的环境里。报社租在月球区最偏僻的居民楼里,只有五个员工,一台老旧的全息打印机。报纸的发行量从巅峰时的一万份,降到了现在的一千份,广告商撤了资,记者也走了两个,编辑部里空荡荡的,只剩下打字声和叹气声。

“罗哥,今天的头条写什么?”新来的实习记者小林揉了揉眼睛,语气里满是疲惫,“黑石集团的新品发布会,还是罗氏家族的慈善晚宴?写了也没人看。”

罗媒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文档,心里堵得慌。他当年创办“星月小报”,就是想“说普通人想说的话”,可现在,为了生存,只能跟着大媒体的调子走,结果越走越窄。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热闹的地摊街——张叔的机械零件摊前,有人在请教修机甲的技巧;李姐的手工饰品摊前,孩子们围着看发光的手链;王大爷的果蔬摊前,他正给顾客挑选最新鲜的合成蔬菜。这些鲜活的场景,从来没上过任何媒体。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一个穿着浅蓝色制服的女孩走了进来,胸前挂着“星际公益媒体联盟”的证件,笑容清爽:“罗主编,我叫苏晓,冒昧打扰,我这里有个能让你的报纸起死回生的法子。”

苏晓递过来一份《2025年公益媒体运营方案》,打开的全息页面上,是一个叫“百姓之声”的媒体平台。“2025年,这个平台专门登普通人的故事——卖菜阿姨的一天,修鞋匠的手艺传承,社区医生的深夜坚守,消防员的逆行瞬间。”苏晓指着全息画面里的报道,“你看,他们的头条从来不是大人物,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篇《凌晨三点的环卫工》,当时阅读量破了千万,还带动了大家对环卫工的关注,改善了他们的待遇。”

罗媒的眼睛亮了。他快速翻看着方案里的案例,每一个故事都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有讲单亲妈妈靠摆摊供孩子上学的,有讲退休教师免费辅导贫困学生的,还有讲维修师傅义务帮老人修家电的。“可这样的报道,能赚钱吗?我们现在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能。”苏晓肯定地说,“我们联盟可以给你提供运营资金,还能帮你对接公益广告商——这些广告商不追求流量,只看重媒体的社会价值。而且,普通人的故事最有共鸣,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发行量肯定能涨回来。”

罗媒像是被点醒了。他当即决定,把“星月小报”改名为“百姓之声”,头版头条就写地摊街的张叔。他带着小林,在张叔的摊位前蹲了一天,看着张叔从早上六点出摊,到晚上十点收摊,帮顾客修好了二十多台家用机甲,还免费给一个贫困学生修了学习平板。报道的标题是《地摊街的“机甲神医”:二十年坚守,修的是零件,暖的是人心》,文末配了张叔满是老茧的手的照片。

报道登出的第二天,“百姓之声”的发行量就翻了三倍。很多读者专门跑到张叔的摊位前买零件,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辛苦了”。张叔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就给报社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百姓喉舌,正义之声”。

从那以后,“百姓之声”的报道越来越接地气:《社区志愿者李阿姨:十年帮扶,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深夜急诊室:医生的十二小时》《手工匠人王师傅:让老手艺在星际时代活下去》……每一篇报道都带着烟火气,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

员工们的干劲越来越足,记者们每天跑社区、跑地摊街、跑工厂,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广告商主动找上门,公益广告铺满了报纸的版面,报社不仅还清了欠款,还租了更大的办公场地,添了新的设备。

2145年,“百姓之声”已经成了M27星球最大的公益媒体平台,拥有五百万固定读者,开通了全息直播、短视频等多个渠道,累计报道过三万个普通人的故事。很多被报道过的人,都成了小有名气的“民生榜样”,带动了更多人向善向美。

罗媒的办公室里,挂满了读者送的感谢信和锦旗,最显眼的是张叔当年送的那面。他常对记者们说:“媒体的价值,不是捧红大人物,不是制造噱头,是让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让平凡人的坚守被看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