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水球区马赛省肥痕秘录(十大问题7)(2/2)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着“肥力扫描”的字样:“这是‘便携式光谱仪’,只要对着土壤扫一下,就能测出氮磷钾含量,再输入作物品种,立刻生成施肥方案——连老人都能学会用。”
“第三,成立‘马赛生态种植合作社’。”林月瞳点开第三个图标,屏幕上出现合作社的章程条款,“我们统一采购有机肥和化肥,统一培训种植技术,统一对接收购商。现在已经和‘M27星际农产品贸易公司’谈好,合作社的农产品只要达到‘有机标准’,收购价就比市场价高15%,而且签订长期合同,保证大家的收益。”
农户们交头接耳,眼神里依旧带着犹豫。叶根生蹲在最前面,手指在地上画着圈:“要不……我们先试一小块?要是真能行,我们再全用。”
“当然可以。”叶云天立刻点头,“我们选五户农户的田做示范田,免费提供有机肥和光谱仪,我和林日斌每天来田里指导,直到收获。”
三天后,“模块化发酵设备”准时运到了村里——那是三组银白色的金属罐,像缩小版的火箭推进器,罐身上的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发酵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水球区农业公司的技术员穿着蓝色工装,教农户们把粉碎后的秸秆与稀释的粪便按3:1的比例倒入罐中,再加入一小袋“固氮菌株”,按下启动键,罐内的搅拌装置立刻开始运转,显示屏上的“微生物活性”数值从0慢慢跳到了95%。
“发酵7天就能出肥,一次能产5吨,够20亩地用。”技术员拍了拍金属罐,“罐子里的温度会自动控制在60℃,杀死虫卵和病菌,出来的有机肥没有臭味,只有泥土香。”
叶云天则在村里选了五块示范田,其中包括叶根生的两亩棉花田。第一天施肥时,叶根生悄悄往田里多撒了10斤化肥——他还是不信,这黑乎乎的有机肥能比白花花的化肥管用。可第二天一早,叶云天用光谱仪扫描时,立刻发现了异常:“叶叔,您这田里的氮含量超标了,叶片边缘已经开始发黄,再这么施,棉花苗会烧根的。”
他蹲下身,拨开一片棉花叶,叶背果然有淡淡的褐色斑点。“这就是盲目施肥的问题,”他指着斑点,“氮太多会让叶片长得快,但细胞壁薄,容易招病虫害。您放心,按我们的方案来,一周后就能看到变化。”
接下来的十天,叶云天每天都泡在示范田里。他教农户们用“滴灌带”替代漫灌,让肥料随着水流精准滴到作物根部;教他们识别“缺素症”——叶片发黄是缺氮,叶脉间发黄是缺镁,叶尖焦枯是缺钾。第七天清晨,示范田的棉花苗真的变了:叶片从之前的深绿变成了健康的浅绿,茎秆粗了一圈,用手捏着能感觉到韧性,而普通田的棉花苗,叶片已经开始卷曲,上面爬着细小的蚜虫。
“你们看,示范田的棉花苗根系长到15厘米深了,普通田的才8厘米。”林日斌用“根系探测仪”扫描土壤,全息投影里,白色的根系像网一样铺开,“根系深了,就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耐旱耐涝,还不容易生病。”
农户们围在田埂上,看着示范田的变化,脸上的犹豫渐渐变成了期待。没过多久,村里的有机肥加工厂第一批肥料产出了——黑色的颗粒状肥料,抓一把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微的湿润感,闻起来像雨后的森林土。越来越多的农户拿着化肥袋来换有机肥,连之前最怀疑的老李头,都抱着半袋化肥来问:“能不能给我家甘蔗田也测测肥力?”
三个月后,马赛省迎来了收获季。叶根生的两亩示范田,棉花桃长得比拳头还大,摘下来剥开,雪白的纤维又长又细,用“纤维检测仪”一测,长度达到了38毫米,远超普通棉花的30毫米,达到了“M27星球一级棉”的标准。称重时,叶根生的手都在抖——两亩地收了1850斤棉花,比去年多了200斤,而且没有一朵是僵瓣。
“这棉花送到纺织厂,能卖20星际币一斤,比普通棉贵5块!”收购商是“M27星际贸易公司”的代表,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手里的“品质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着“优级”,“你们合作社的棉花,我们全要了,现在就签合同,明年的收购价再涨5%。”
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村里的河水——灌溉渠里的水华已经消失了大半,河水变得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偶尔还有小鱼游过。林日斌的水质检测仪显示:溶解氧升到了5.2g/L,藻细胞密度降到了1.5×10?个/L,达到了“水球区地表水Ⅲ类标准”。叶根生的孙子再也没拉过肚子,健康监测手环上的“消化系统指数”从65分升到了92分。
叶大爷把合作社的章程刻在了村口的“生态石碑”上——石碑是用废弃的化肥袋压制而成的,上面刻着“以肥养土,以土养粮”八个大字。他拉着林月瞳的手,指着田里忙碌的农户:“以前我们总觉得,要多施化肥才叫种地,现在才知道,顺着自然的性子来,地才会养人。”
林月瞳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指尖划过相机里的照片——从最初的绿潮水华,到如今的清澈河流,从板结的酸性土,到松软的有机肥土,每一张都记录着马赛省的变化。“生态种植不是复古,是更聪明的种植。”她轻声说,“用科技读懂土地的需求,才能走得更远。”
叶云天正在调试云月号的导航系统,全息屏上弹出了火球区冬季省的实时影像:极地冰盖像碎裂的玻璃,一块块浮在海面上,海水中的“温度传感器”显示,极地水温比十年前升高了2.3℃。“下一站,冬季省。”他转过身,语气凝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沿海的‘冰原城’已经出现海水倒灌,再拖下去,整个城市都会被淹没。”
云月号的反重力翼再次展开,机身缓缓升空。叶根生和村民们站在田埂上,挥着手里的棉花枝,看着飞船变成天际线上的一个小点。机舱里,林日斌调出冬季省的生态数据,屏幕上红色的“危险预警”闪烁不停——那里的冰盖下,还沉睡着数千万年前的远古微生物,冰川融化,它们或许会苏醒,带来新的危机。
“每一次修复,都是在给星球争取时间。”林月瞳望着舷窗外的水球区,绿色的田野与蓝色的河流交织成网,“希望冬季省,也能迎来属于它的‘新生’。”
云月号冲破云层,朝着火球区的方向飞去,尾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淡蓝色的光痕,像给这片重生的土地,系上了一条希望的丝带。这场跨越M27星球的生态溯源之旅,还在继续,而每一次停留,都在为这个星球的未来,埋下一颗绿色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