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火球区——温室效应加剧(十大问题8)(1/2)
云月号的反重力引擎在火球区冬季省的大气层中发出低沉的嗡鸣,舷窗外的景象从橙红色的对流层快速切换成一片刺目的白——不是星际空间的冷白,是极地冰川反射阳光形成的、几乎能灼伤视网膜的亮白。林月瞳下意识伸手去调舷窗的滤光模式,指尖触到玻璃时,竟感觉到一丝冰凉透过合金舱壁渗进来,她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环境感知手环”,屏幕上的温度数值正以每秒0.5℃的速度下降:-28℃、-30℃、-35℃,最终定格在-37℃,比手环内置的“2025年冬季省同期数据”高出了整整5℃。
“反重力翼已切换‘低温适应模式’,避免冰层反射光干扰导航。”林日斌的声音在驾驶舱里响起,他面前的全息控制台弹出一组冰川三维模型,模型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线条像血管一样蔓延——那是冰川裂缝的实时分布。“前方10公里就是观测站停机坪,注意避开左侧的‘冰裂带’,那里的冰层厚度不足3米,承受不住云月号的重量。”
飞船缓缓降低高度时,林月瞳终于看清了冰川的全貌:广袤的冰原像一块被揉皱的银色绸缎,从天际线一直铺到海边,冰面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是常年风吹日晒形成的“冰臼”,有些臼穴里积着融化的冰水,反射着细碎的阳光。远处的冰崖高达百米,崖壁上垂着细长的冰棱,像水晶做的帘幕,可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块篮球大小的冰块从崖壁上脱落,坠入下方的海洋,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浪花落下时又瞬间凝结成小冰粒,在海面上形成一层薄雾。
最触目惊心的是冰原上的裂缝——宽的能容下一辆越野车,窄的只有手指粗细,裂缝深处泛着幽蓝色的光,像冰川睁开的眼睛。林日斌操控飞船绕着一条宽约8米的裂缝飞行时,林月瞳清晰地看到裂缝底部有水流在涌动,那是冰川内部融化形成的“冰下河”,河水裹挟着冰碎屑,在幽暗中泛着微光。
“这要是人掉下去,连踪影都找不到。”叶云天皱着眉,打开了“冰川稳定性检测仪”,仪器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冰层平均厚度较1980年减少12米,冰裂带面积扩大40%,冰下河流量增加2倍——这都是温度升高导致的。”
云月号最终降落在观测站的停机坪上,停机坪是用“超低温合金”铺设的,可即使如此,地面仍有明显的融化痕迹:合金板之间的缝隙里渗出融水,在边缘积成小小的水洼,水洼表面结着一层薄冰,踩上去会发出“咔嚓”的脆响。停机坪边缘的黑色岩石裸露在外,岩石上原本覆盖的苔藓已经枯萎,变成了灰褐色的碎屑,风一吹就飘起细小的粉末。
观测站的科研人员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们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衣服是银灰色的,表面有一层防霜涂层,帽子边缘露出的头发上结着白霜。为首的是陈教授,他的防寒服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深蓝色的旧科研服,衣服上别着一枚褪色的“M27星际冰川协会”徽章。他握住叶云天的手时,叶云天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老茧和冻裂的纹路——那是常年在极地操作仪器留下的痕迹。
“你们可算来了!”陈教授的声音有些沙哑,呼吸在冷空气中形成白色的雾气,“昨天凌晨,观测站西侧的冰崖又塌了一块,足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海水已经漫到观测站的应急通道了。”
走进观测站的控制室,一股暖气扑面而来,与外面的严寒形成强烈对比。控制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巨大的全息显示屏,实时播放着冰川的动态影像:画面里,冰川边缘的冰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融化的水流汇聚成细小的溪流,溪流里夹杂着冰碎屑,像一条流动的“碎钻河”,缓缓流入海洋;冰面上的裂缝正以每天1厘米的速度变宽,最宽的那条已经达到了15米,深不见底,科研人员投放的“深度探测仪”在裂缝底部传回的画面里,能看到冰下河的水流正冲击着冰层底部,形成一个个溶洞。
“你们看这组数据。”陈教授指着显示屏角落的数字,“1980年,冬季省极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是每年0.3米,1990年涨到0.6米,今年已经达到1米了——整整翻了3倍。”他点开一个模拟程序,屏幕上出现了火球区沿海城市的三维模型:随着冰川融化的进度条推进,海平面逐渐上升,先是沿海的沙滩被淹没,然后是低矮的居民区,最后是市中心的高楼,海水漫过街道时,模拟的车辆和行人在水中挣扎,画面触目惊心。
“按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会上升1.5米,火球区的‘冰原城’‘暖流港’等5个沿海城市都会被淹,超过100万居民需要搬迁。”陈教授的声音里带着焦虑,“这些城市是火球区的经济中心,光冰原城的星际港口每年就能创造200亿星际币的产值,一旦被淹,整个火球区的经济都会倒退十年。”
就在这时,叶云天手腕上的通讯器突然亮起,林月月的全息影像在空气中浮现。她身后是“M27星球冰川监测卫星”的实时数据图,图中红色区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覆盖了冬季省30%的冰川面积。
“云天哥、月瞳姐、日斌哥,”林月月的眉头紧锁,手指在身后的数据屏上快速滑动,“卫星监测到,冬季省上空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50pp,是工业革命前的1.5倍。1995年火球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峰值,其中钢铁厂、化工厂的排放占比高达70%——这些工厂用的都是老旧的燃煤设备,每吨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先进设备的2倍。”
她调出一组工厂的实时画面:画面里,钢铁厂的烟囱冒着黑色的浓烟,浓烟在空气中扩散成灰色的云,云团飘到冰川上空时,竟在冰面上留下了淡淡的灰痕;化工厂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河流流入海洋后,在冰川边缘形成了一片灰褐色的污染带。
“这些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气体层’,像一层透明的被子,把太阳的辐射热量困在星球表面,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林月月的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卫星模拟显示,如果现在不控制排放,到2025年,冬季省的冰川融化会进入‘加速期’,每年融化速度会达到2米,到时候就算用最先进的‘人工制冷技术’,也无法阻止冰川消失。”
通讯切断后,控制室里陷入了沉默,只有全息显示屏上冰川融化的影像在无声地播放。林月瞳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冰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那里还留着去年冰棱撞击的痕迹,可现在,冰棱的长度已经比去年短了一半。
“不能等,必须从源头入手。”叶云天率先打破沉默,他拿出一张折叠的全息方案图,展开在控制台上,“1995年的技术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用‘节能降排+碳汇吸收+清洁能源试点’的组合方案,先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压下来,为2025年的‘地热项目’争取时间。”
他的手指在方案图上轻点,第一个发光模块亮了起来:“第一,工厂节能改造。火球区有12家大型钢铁厂和8家化工厂,这些工厂的设备大多是1970年代的老旧型号,比如钢铁厂的‘平炉炼钢设备’,每吨钢的能耗是‘转炉’的1.8倍,二氧化碳排放多50%。我们会帮这些工厂更换‘M27-1995型高效换热锅炉’和‘变频电动机’,优化生产流程——比如把钢铁厂的‘余热’回收用来加热水,化工厂的‘废气’先经过‘碳捕集装置’再排放,这样能减少40%的能耗和碳排放。”
“可工厂主们愿意花钱改吗?”观测站的年轻研究员小周忍不住问,“我之前跟着陈教授去拜访过一家钢铁厂,厂长说改造设备要花200万星际币,他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改。”
“我们用政策和市场双管齐下。”林月瞳接过话头,调出火球区政府的财政数据,“我会推动政府出台《低碳补贴政策》:工厂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排放,就补贴50星际币;更换节能设备的费用,政府承担30%。同时,林氏集团会和低碳工厂签订‘优先采购协议’——比如我们的星际飞船制造,需要大量钢材,只要工厂的碳排放达标,我们就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采购他们的钢,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叶云天点开第二个模块,绿色的“碳汇林”图案在屏幕上展开:“第二,种植碳汇林。我们选了‘速生白杨’和‘耐寒垂柳’——白杨每年能长3米,每棵树每年能吸收10公斤二氧化碳;垂柳的根系发达,能固住沿海的土壤,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我们计划在工厂周边和沿海地区种植10万亩碳汇林,形成‘绿色屏障’——一片1000亩的白杨林,每年能吸收5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家中型化工厂的年排放量。”
陈教授眼前一亮:“我知道冬季省有片‘废弃盐田’,面积正好10万亩,以前因为土壤盐碱化种不了庄稼,现在种速生白杨正好——这些树耐盐碱,还能改良土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