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宴(一)重修(2/2)
永安帝道:“芷苓年纪尚轻,性子好动开朗,也很招人喜爱。”
皇后也道:“听说芷苓还善音律,琴艺超绝。这样的姑娘,怎能让人不喜。”
萧梓霁却不以为然:“母后,这话就不对了。百姓家有句话叫: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看咱们的宁安王,不就只钟情他身边那一位。”
话到此处,众人也忍不住向顾冉看去。
若说于芷苓是“动”,那顾冉则更偏向于“静”。
非是娴静,而是安静。
如果非要将两人的样貌做比较,其实于芷苓更惹人爱。
皇后眸光掠过顾冉:“此言不差。沈侧妃也的确是位有才情之人。琴棋书画当中,尤数琴艺最佳。”
这种“欲加之罪”一般的夸赞,让顾冉陡生无奈。
她何时在外人面前演奏过曲目?这个最佳,又是从何而来?
只听永安帝朗声道:“想不到这一方相思亭内,竟坐着两位音律佳人。朕倒想听听看了,你二人的琴,究竟谁的更胜一筹。”
对这突如其来的难题,顾冉本不愿接,哪知于芷苓会欣然答应:“芷苓便为大家献一曲秋思,不做比较,只为应今日秋景。”
语落,宫人将琴架好。
素手拨弦,琴音袅袅,似流水潺潺,也似秋日高阳。轻快自如,暖意融融。
指尖下倾斜而出的秋思,不是绵绵不绝的思念,更像分别已久后,再见时的喜悦。
琴声如人,婉转的音律,似也染上灵气。
看着永安帝频频点头,于鸿天心生自满,余光向沈宁与顾冉看去,发现他们二人未在听琴。
沈宁正在顾冉耳边低语,顾冉也听得颇为认真。
冷哼一声,于鸿天收了目光,暗怒两人不知尊重。
***
一曲毕,于芷苓起身回座。
永安帝赞声:“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③。芷苓的琴,果真一绝。”
于芷苓谦虚道:“是皇上为芷苓准备的琴好。芷苓不过是借着好琴寄秋思罢了。”
永安帝擡眉,饶有兴致地问:“你如何判断这是好琴?”
于芷苓道:“琴为梧桐木所制,琴弦由乌丝所做,龟纹密集,且琴尾留有焦痕,其音又如昆山玉碎,芷苓认为,这应该是天下名琴——焦桐。④”
永安帝展颜:“不错,这正是焦桐。这张琴的制法尤为独特,是由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奇异的梧桐木所做,其音色悦耳不凡,因此闻名四海。你既识得这琴,朕便赠与你了。”
“芷苓谢皇上赏赐。”
永安帝颔首:“你该谢的,还有一位薛大人。这可是薛大人千辛万苦寻来的。”
于芷苓道谢,落落大方:“谢薛大人赠予芷苓这份琴缘。”
薛瑞安风度翩翩:“好物赠与有缘人,能为于小姐寻得此琴,下官甚感荣幸。”
看着于芷苓被众星捧月,顾冉静观不语,只盼这场突如其来的比试,能就此作罢。
怎料皇后很快便将话引到她身上:“芷苓抚琴寄秋思,轻快但不忧愁。不知沈侧妃的琴,又是怎样一种风情?”
顾冉心下轻叹,看来是躲不过了。
她道:“回皇后娘娘,相思不善抚琴。”
一语出,相思亭内冷了下来。
皇后脸色不霁。
萧梓霁瞧着二人,一边用扇骨轻点桌面,一边意有所指:“是不善抚琴,还是不能抚琴?”
顾冉道:“相思今日确实不便抚琴。但传音寄情,不止于丝竹。望一唱相思曲,以助秋宴之兴。”
“可父皇想听的是,谁的琴更胜一筹。”萧梓霁看着顾冉,不想错过她的任何一个反应,“你唱一曲,那谁来抚琴?又如何判断,谁才是琴艺超凡?”
于芷苓听出这位太子有意为难,故而忍不住问:“太子殿下,您可知‘强人所难’四个字怎么写?”
忽然间,空气凝结成冰。
于鸿天早已察觉这场筵席非比寻常。
暮秋家宴,他这个外人竟可携女儿前来,皇上分明是有意让芷苓嫁入帝王家。
坐于桌前的几位贵人,谁都不能得罪,尤其这位当朝太子。
谁不愿自己的女儿成为凤凰。他也一样,盼着芷苓嫁入东宫。
看到女儿为顾冉出面,帝后二人已然变了脸色,于鸿天担心不已:“芷苓!”
萧梓霁转眸,看了于芷苓半晌,才笑得颇为愉悦:“芷苓姑娘这性子,倒是可爱。”
见此,于鸿天才松口气。
然而,气氛缓和,并非意味着顾冉可以以唱代琴。
就在又一番为难到她身上之前,沈宁已然起身,为她解围——
“父皇,相思手伤未愈,确实不能抚琴,儿臣愿代相思为之。”
永安帝似是知他会这么做,故意问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⑤。你如何用自己的琴,表述沈侧妃的情之所感?”
沈宁道:“如父皇所说,音之起,由心生,但还有一词,音心共鸣。儿臣所奏之曲,正是由相思所谱。父皇何不借着儿臣的音,来听相思的心声?”
音心共鸣,亦是心意相通,鹣鲽情深。
永安帝再次露出笑容:“好一个音心共鸣!朕便听听你们二人的共鸣。你来抚琴,沈侧妃唱词。”
语落,宫人迅速重新架好一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