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219章 如何提拔江河 奏疏的改动

第219章 如何提拔江河 奏疏的改动(1/2)

目录

通过铅笔与两份报纸,朱由校现在已是对方孔炤所举荐的这个徽州府的江河十分满意与感兴趣,也很希望能面见江河与其畅谈。

不过江河眼下终究还只是秀才功名,却是不好直接提拔任官。当然,若是加恩赏个中书舍人之类的捐官,那是没问题的。但捐官是一向被正统士大夫看不起的,且江河本身也是读书人,并且已考中了秀才,也是有机会将来靠科举正途得中进士为官的。

他要是直接赏江河一个捐官性质的中书舍人,那对于江河这种正统读书人来说,恐怕非但不是恩,反而算是仇了。

所以想到要如何提拔江河,朱由校也不由一时暂无头绪。不过既然方孔炤提出了举荐,那必然是有办法:他当下便又看向知你打算要如何举荐?”

方孔炤拱手道:“臣以为,可以请陛下特旨开恩,先将江河恩选为贡生,入京城国子监就读。届时他既能以贡生身份继续科举,亦可在京城随时入宫面圣,以备陛下咨议。臣在奏疏中亦有写明,还请陛下一阅。”

他的这个举荐,却是与洪承畴的举荐不谋而合,都是希望能让朝廷开恩,先把江河选为贡生,入京城国子监就读。

这也是他们所能想到的,针对江河目前的秀才身份,既不会破坏其科举之路,又能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最佳方法。

其实不止洪承畴与方孔炤能想到,而是大部分朝臣也都能想到这个解决方法。反而是朱由校平日疏于政务,尤其对许多细务不熟,所以刚才一时没能想到这点。

朝廷选拔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等不同。岁贡就是选拔贡生的正途,通常府学每年能选一人,县学每两年选拔一人,而州学则是每三年选拔两人,名额非常稀少。

恩贡就是遇到国家庆典之类的活动,特别再在常例的岁贡外,额外加一次贡生选拔。就像科举开恩科一样,是特别加开一次,不在三年一次的常例之内。

但开恩贡是遇到大型的国家庆典才会额外加开,比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太后过寿之类。

可眼下并没有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没有为江河一人而去加开恩贡的道理。所以方孔炤以及还未呈递到朱由校面前的洪承畴奏疏上,所言特旨开恩,就只是让皇帝下旨,特别恩选江河一人。

这也不算是特例,毕竟现在的国子监早不像明朝初年时那么严格了,许多官员的后代,都能通过恩荫进入国子监就读。甚至通过一些门路,花钱都能捐个监生。

走后门的多了,自然也不差江河这一个。更别说这是被皇帝特别看中,下旨恩选的,比其他那些走后门的也硬的多,可以算是正途恩贡选上来的。

而且这还有方孔炤这个五品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大力举荐,若是不够,也可以加上陈所闻与方一藻的联名举荐。

且后面还有未到的洪承畴这个四品地方高官的举荐,并且因为消息的延后,他们眼下暂时都还不知道,江河其实已经获得徽州知府石万程与歙县知县倪元珙的联名举荐,等于是走了岁贡正途,并且已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再将其调到京城国子监,那就更加简单了。

而这种正统规格的贡生,是有资格直接选官的,如同已有举人功名。虽然底子不如进士硬,但同样也算是科考正途出来的。

并且以贡生身份继续参加科考的话,还可以免去乡试,直接参加会试。不过若是非要走正途,不想让人诟病这点的话,其实也仍能参加乡试,并不影响。

朱由校此时听罢方孔炤的话后,这才拿开报纸,重新去看方孔炤的奏疏。

“咦?”这一看之下,他不禁惊讶地发现,方孔炤的奏疏中,居然已是添加了标点符号,提前划分好了句读。并且遣词用句等,也都改为尽量白话。完全符合了他刚才看报纸时,所设想的那种奏疏。

惊讶过后,朱由校从御案上拿起方孔炤的奏疏,向方孔炤笑道:“方卿这份奏疏,当真是别开生面,与以往大不相同啊!”

方孔炤又行礼答道:“臣也只是学以致用,效法《薪化月报》,权作一试,陛下不怪臣擅改奏疏制式,便已是陛下隆恩了!”

朱由校笑道:“你改的很好,何罪之有啊?依朕看,以后的奏疏若全如方卿这般而作,那才最好!”

此时旁边的魏忠贤听罢,也忍不住好奇地探头向御案上看去。可惜终是御前,他也不敢太过失礼,即便伸长了脖子,也是没看到什么。

他当下略作沉吟,向陛下这般盛赞方郎中的奏疏,却不知方郎中做了哪些改动,臣实感好奇,还请斗胆一阅,望陛下恩准!”

他是当朝内阁首辅,名义上官职比魏忠贤大,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相当于百官之首。所以由他来开口借阅,倒也是合乎身份的,并不算失礼逾矩。

所以想到要如何提拔江河,朱由校也不由一时暂无头绪。不过既然方孔炤提出了举荐,那必然是有办法:他当下便又看向知你打算要如何举荐?”

方孔炤拱手道:“臣以为,可以请陛下特旨开恩,先将江河恩选为贡生,入京城国子监就读。届时他既能以贡生身份继续科举,亦可在京城随时入宫面圣,以备陛下咨议。臣在奏疏中亦有写明,还请陛下一阅。”

他的这个举荐,却是与洪承畴的举荐不谋而合,都是希望能让朝廷开恩,先把江河选为贡生,入京城国子监就读。

这也是他们所能想到的,针对江河目前的秀才身份,既不会破坏其科举之路,又能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最佳方法。

其实不止洪承畴与方孔炤能想到,而是大部分朝臣也都能想到这个解决方法。反而是朱由校平日疏于政务,尤其对许多细务不熟,所以刚才一时没能想到这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