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218章 为何报纸上没有江河的文章

第218章 为何报纸上没有江河的文章(1/2)

目录

第一期报纸第一版上的内容,除了标点符号的介绍,以及关于那篇薪华社创立以及发行报纸的介绍与初衷外,剩下的便都是摘抄的邸报上内容。

这些内容朱由校自然都很熟,便只是大致扫了一眼,没有细看。不过他虽然没太细看,却还是能够看出,《薪化月报》并不是简单的摘抄这些内容。而是在摘抄过程中也为所有内容添加了标点,并且还把过于官面文言的用语,转换成了更易让人看懂的白话。

朱由校并不是大字不识的皇帝,但他的文化水平也确实不算高。所以他在发现第一期报纸上的那些标点符号与用法后,这才忍不住那般激动,乃至盛赞江河。

因为这些标点符号对他本人来说,确实帮助太大了。报纸上的所有文章都用标点提前划分好了句读,让他阅读起来就简单了许多。再加上江河所提倡的白话创作,要尽量让大部分只有蒙学水平的普通识字百姓也能看懂。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大为利好。

他有生以来从来没发现,原来看文章还能这般简单容易。若以后朝臣们的奏疏也都用这种方法来写,全都添加上标点,那对他来说,以后看奏疏也就不是难事了。

否则的话,他往常读本奏疏,因为句读的划分,都还得读上两、三遍,才能弄明白这份奏疏里到底是写的什么内容。这样一来,批阅自然更难。

许多大臣们似乎也根本不考虑这点,甚至不少人有意在奏疏上卖弄学问,显的其博古通今,文采斐然。却不知道,朱由校最不喜这种奏章了,单是自己去看都头疼。

所以许多皇帝都需要专门的顾问人员,来帮忙审阅奏章,并再相应是出一些处理意见,然后再由皇帝最后定夺。

这其实就是内阁最初的职责,自朱元璋废相之后,设立内阁始,内阁里的大学士本就只是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秘书与助手,连官职也只有五品,远不能跟后来相比。

当时的内阁只有议政权,并无决议权。甚至到后期,内阁也一直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决定权始终还是在皇帝手里。

但内阁拥有议政权后,权力还是逐渐加重。到永乐中期以后,内阁已能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最重要的幕僚与决策机构。

仁宗时期的内阁大臣杨荣、杨士奇等均兼有六部尚书之职,便使内阁权力更重。

到宣宗时,则形成更加完善的政务流程。所有的奏章,乃至民间百姓的意见,都由通政使司汇总,然后再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接着再交到内阁,由内阁大臣们负责草拟处理意见,然后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帝批准,最后则由六科校对下发。

这就是使明朝后期的权力开始集中到了内阁与司礼监身上,一个有票拟权,一个有批红权。

当皇帝更加信任身边太监,司礼监权重时,就会夺内阁之权,出现如现在的魏忠贤,以及正德年间刘瑾这样的权阉。

就像眼下的内阁,首辅顾秉谦与次辅魏广微全都讨好魏忠贤,就让内阁成了魏忠贤的应声虫。

再加上朱由校本身又不那么勤政,也很信任魏忠贤,就让魏忠贤完全整握了权利,甚至能够瞒着皇帝假传圣旨。

现在票拟权与批红权全在魏忠贤手里,底下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阉党官员。他要想办什么,让人上疏,然后内阁按他的意思票拟,再交到他手里直接批红,这件事就等于成了。

当然,为了不显得太过专权,垄断了皇权,魏忠贤平日还是会放些不太重要的奏章给皇帝过目。每个月月初这几天的早朝,他也不敢直接取消,而且他也无权取消。

说到底,他本身的权力还是来自于皇帝。他所能做的只是欺上瞒下,瞒骗皇帝,以此来获取权利,并不敢直接夺权。

但他现在在朝中基本已是一手遮天,后宫之中又勾结了客氏,使皇帝身边几乎尽是他们的人。所以他们要想瞒着皇帝做什么事,几乎没有做不成的。

再加上朱由校此人又心软重感情,对身边陪伴多年的魏忠贤与客氏十分信任,就更加使得他们无法无天了。

所以朝臣们要想不通过内阁与司礼监,而向皇帝直接上疏建言,每个月初开朝会的这几天,确实就是唯一的机会了。

方孔炤三人眼下无疑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尤其朱由校现在本身已对报纸十分感兴趣,这就使得魏忠贤也不能横加阻拦了,只能在一边眼睁睁看着。

最关键的是,眼下魏忠贤本人也不觉着有什么阻拦的必要,不过是这方孔炤给陛下进献了两样新鲜玩意,正对了陛下胃口而已,另外就是再举荐了那个叫江河的徽州生员。

这对他来说,感觉就是两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不值一提。就算陛下因此,真的对这方孔炤重用了,他之后再对付方孔炤时,也不过就是多费些功夫而已。

朱由校接下来又去翻看报纸第二版上的内容,第二版主要就是方以智与黄澍的那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与方向记录了汪园诗会之事,以及关于江河夺得汪园诗会魁首的经历。

因为江河未曾出席诗会,却偏偏最好去获得了诗会头名,这件事里颇有些传奇性与故事性,故而朱由校对第二版上的这两篇文章也都颇感兴趣,看的较为认真。

而且他还有注意到,其中一篇的作者正是方孔炤的儿子方以智,且方以智也是这报纸上所提的汪园诗会评选出的第二名。

朱由校看完之后,还忍不住向方孔炤称赞道:“方爱卿,你生了个好儿子啊,原来第二版上的第一篇文章,正是令郎所作,我瞧文采便比另一篇要好。”

“陛下过誉了!”方孔炤在

朱由校接着翻过报纸去看第三版与第四版,但并不见有署名“江河”的文章,只有第三版上登载了江河在汪园诗会上由他人代写拿出的那两首诗。

不过朱由校对诗的兴趣不大,只是大概扫了眼。另外加并在这一版上的那些徽州民生类的东西,他也同样兴趣不大,扫过一眼后,目光便移到了登载《射雕英雄传》的第四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