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204章 松江 安庆分社情况 借水浒为卖点

第204章 松江 安庆分社情况 借水浒为卖点(2/2)

目录

但松江与安庆就不行了,因为距离较远,这两地都没几人听说过徽州的事。

在他们离开徽州前,方以智几人也都有提前考虑到这个问题,并跟江河等人提前商量过对策,更改在两地的叫卖口号,另寻卖点。

经过一番讨论商量后,江河提议让他们都以《射雕英雄传》为卖点,并声称这是一部媲美《水浒传》的大作,以此引人来买。

毕竟时下的《水浒传》早已是刊印天下,且流传甚广,知名度非常高,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哪怕是完全不识字的,也都听人讲过梁山好汉的故事。

这本书也是各地说书先生们惯讲的素材,再加上嘉靖年间又出现了一本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武大郎这段故事二创的那本《金瓶梅》,也就让《水浒传》更加广为流传,为人所众知。

而以徐光启的年纪,以及致仕前的官职,也有很大在将来重新起复。所以徐光启在华亭与松江府的影响力更大,也就是徐光启为人低调,又醉心于研究农事,所以平日很少出面走动,对于本地的诗会、文会等,也一向不参加。

有人登门拜访,能不见的也尽量不见。甚至这老头儿平日都甚少待在松江府城的宅邸中,而是基本都在乡下农庄里。

若有人在田间地头遇到,还以为就只是个寻常的乡间老农,哪里能跟朝堂高官联系起来。

但即便如此,也没人敢忽略徐光启的存在与影响力。

所以陈子龙有这种背景与身份,陈家在松江便也当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族。陈子龙要在松江办什么事,几乎是无往不利。

有这种种便利,陈子龙与李雯在松江开办薪华分社,自然是十分顺利。短短两三日,便已操办起来,并开始售卖报纸了。

而方以智与孙临在安庆,则不禁稍有些阻碍,不是太顺利。毕竟两人的家乡是安庆桐城,而并非是安庆府城。所以他们两家在安庆虽然也有些亲朋好友,以及长辈、师长等方面的故交与关系。

可归根结底,到底不是在桐城,他们两家在安庆的影响力,都不算大。所以办起事来,也就感觉没有在桐城方便,也缺少些得用的人手。再加上他们两人现下的年纪又还太小,都方才虚岁十五。

虽然古人成年与当家较早,但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他们这种富户人家,多半是在十五、六岁成年后,方才能成家,在各方面也才算是个成年人。

他们两人十五岁的年纪,却是才刚刚束发,都尚未及冠。虽然二人都显得少年老成,孙临又因为练武的缘故,长的人高马大,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显的更年长些。但放在大人眼中看来,却到底还是有些稚气未脱。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以他们两个太小的年纪,许多成年人都还会把他们当孩子看。再加上他们又是在安庆府城,不是在他们更加熟悉的家乡桐城,大部分府城人也不认识他们。

故而他们两个在安庆开办分社时,就远不像陈子龙与李雯那么顺利了。

好在虽有不少困难,但两人还是想方设法地都先后克服了。在三月底时,也终于成功办起了分社,并开始售卖报纸。

只不过不论是松江,还是安庆,因为距离徽州都较远,卖报时报童们所叫卖的口号,就不能完全照办了。

第一期报纸在徽州本地与休宁最先售卖时,江河让报童们所喊的口号,是以他在前些日的汪园诗会,于人未到的情况下便获得了诗会头名这个颇有些传奇性的经历为卖点。

而当时的大部分徽州人都已听说过这件事,汪园诗会的影响力也有涉及到休宁,乃至其余几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江河让报童喊出以此为卖点的口号,就会吸引当地人的好奇与注意,然后好奇之下,有人过来询问,看过报纸后,便会不由被吸引,最后花钱购买。

但松江与安庆都距离徽州太远了,无论是汪园诗会,还是薪华诗会,影响力都还远未传过来,基本没什么人听说。

哪怕薪华诗会因为那日汤宾尹与石万程、倪元珙的临时到坊与参加,让诗会的影响力都更胜前些日的汪园诗会。但古代的信息传播是很慢的,尤其若没人特意传播,只靠自然发酵与传播的话,会更慢。

所以在松江与安庆,至少目前都是没什么人听说过这两场诗会的。而既然没人听说过,那就不能以此为卖点了。

这一点,他们这两地也不如宣城有便利。毕竟宣城与徽州乃是邻府,两地平日的往来联络还是较多的,也多有两地客商互相往来。所以徽州的许多事,宣城很快便会听闻与知道,包括《薪化月报》。

所以梅衍、梅淙两兄弟在宣城开办分社与售卖报纸,根本不用怎么特意宣传,自然便有人购卖。甚至徽州的叫卖口号,他们也可以直接沿用。毕竟两地相邻,许多事都能风闻。

但松江与安庆就不行了,因为距离较远,这两地都没几人听说过徽州的事。

在他们离开徽州前,方以智几人也都有提前考虑到这个问题,并跟江河等人提前商量过对策,更改在两地的叫卖口号,另寻卖点。

经过一番讨论商量后,江河提议让他们都以《射雕英雄传》为卖点,并声称这是一部媲美《水浒传》的大作,以此引人来买。

毕竟时下的《水浒传》早已是刊印天下,且流传甚广,知名度非常高,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哪怕是完全不识字的,也都听人讲过梁山好汉的故事。

这本书也是各地说书先生们惯讲的素材,再加上嘉靖年间又出现了一本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武大郎这段故事二创的那本《金瓶梅》,也就让《水浒传》更加广为流传,为人所众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