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松江 安庆分社情况 借水浒为卖点(1/2)
安庆府与松江府距离徽州都不算远,走水路的话,大概都需要七日左右的行程。
这两地若对比直线距离的话,实际上是安庆距离微州最近。毕竟后世安庆与徽州都划分在同一省,甚至安徽的得名,就是源于安庆的“安”与徽州的“徽”。
而松江府属于是后世的魔都,因明朝的松江出了徐光启这位著名的古代科学家,所以后世魔都特地将徐光启的家乡所在地改名为了徐家汇。
魔都与徽州自然就不是同一省了,距离对比安庆而方,也要远不少。但因为这个古代时期道路交通阻隔的缘故,所以安庆距离徽州的直线距离虽然更近,但因道路不通,走水路也需绕行。故而从安庆到徽州,便也需要差不多七日时光。
走陆路的话,则更慢,也更难行。尤其连接安庆与徽州两地的徽安古道,还会时常因山间暴露或山体滑坡而阻断道路。
而松江虽在直线距离上距徽州更远,但交通却比安庆那边更为顺畅。走水路的话,通过水网河路的相连,基本不需要换船,两地便能直达。甚至就算走陆路,从松江到徽州,也比安庆好走。
这也就是为何实际上松江更远,安庆更近,但两地到徽州的实际路程却都差不多,都需要七日左右。
时至三月底,方以智、孙临与陈子龙、李雯,自是都已经赶回到了安庆与松江,甚至都已经在两地正式开售了报纸。
其中陈子龙与李雯在松江开展的更加顺利,而方以智与孙临则不免稍为曲折一些。
毕竟松江府的府治就在华亭,正是两人的家乡。而他们两家在华亭本地也都是大族,尤其陈子龙父亲陈所闻眼下还正在朝中为官,出任工部主事,为正六品官。
陈家在华亭不但是大族,还是官宦之家,自然在本地的影响力与势力都很大。再加上陈子龙老师徐光启也同样是本地的一位大人物,虽然眼下徐光启已致仕归家,但致仕前却已做到了礼部侍郎之职。
而以徐光启的年纪,以及致仕前的官职,也有很大在将来重新起复。所以徐光启在华亭与松江府的影响力更大,也就是徐光启为人低调,又醉心于研究农事,所以平日很少出面走动,对于本地的诗会、文会等,也一向不参加。
有人登门拜访,能不见的也尽量不见。甚至这老头儿平日都甚少待在松江府城的宅邸中,而是基本都在乡下农庄里。
若有人在田间地头遇到,还以为就只是个寻常的乡间老农,哪里能跟朝堂高官联系起来。
但即便如此,也没人敢忽略徐光启的存在与影响力。
所以陈子龙有这种背景与身份,陈家在松江便也当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族。陈子龙要在松江办什么事,几乎是无往不利。
有这种种便利,陈子龙与李雯在松江开办薪华分社,自然是十分顺利。短短两三日,便已操办起来,并开始售卖报纸了。
而方以智与孙临在安庆,则不禁稍有些阻碍,不是太顺利。毕竟两人的家乡是安庆桐城,而并非是安庆府城。所以他们两家在安庆虽然也有些亲朋好友,以及长辈、师长等方面的故交与关系。
可归根结底,到底不是在桐城,他们两家在安庆的影响力,都不算大。所以办起事来,也就感觉没有在桐城方便,也缺少些得用的人手。再加上他们两人现下的年纪又还太小,都方才虚岁十五。
虽然古人成年与当家较早,但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他们这种富户人家,多半是在十五、六岁成年后,方才能成家,在各方面也才算是个成年人。
他们两人十五岁的年纪,却是才刚刚束发,都尚未及冠。虽然二人都显得少年老成,孙临又因为练武的缘故,长的人高马大,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显的更年长些。但放在大人眼中看来,却到底还是有些稚气未脱。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以他们两个太小的年纪,许多成年人都还会把他们当孩子看。再加上他们又是在安庆府城,不是在他们更加熟悉的家乡桐城,大部分府城人也不认识他们。
故而他们两个在安庆开办分社时,就远不像陈子龙与李雯那么顺利了。
好在虽有不少困难,但两人还是想方设法地都先后克服了。在三月底时,也终于成功办起了分社,并开始售卖报纸。
只不过不论是松江,还是安庆,因为距离徽州都较远,卖报时报童们所叫卖的口号,就不能完全照办了。
第一期报纸在徽州本地与休宁最先售卖时,江河让报童们所喊的口号,是以他在前些日的汪园诗会,于人未到的情况下便获得了诗会头名这个颇有些传奇性的经历为卖点。
而当时的大部分徽州人都已听说过这件事,汪园诗会的影响力也有涉及到休宁,乃至其余几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江河让报童喊出以此为卖点的口号,就会吸引当地人的好奇与注意,然后好奇之下,有人过来询问,看过报纸后,便会不由被吸引,最后花钱购买。
但松江与安庆都距离徽州太远了,无论是汪园诗会,还是薪华诗会,影响力都还远未传过来,基本没什么人听说。
哪怕薪华诗会因为那日汤宾尹与石万程、倪元珙的临时到坊与参加,让诗会的影响力都更胜前些日的汪园诗会。但古代的信息传播是很慢的,尤其若没人特意传播,只靠自然发酵与传播的话,会更慢。
所以在松江与安庆,至少目前都是没什么人听说过这两场诗会的。而既然没人听说过,那就不能以此为卖点了。
这一点,他们这两地也不如宣城有便利。毕竟宣城与徽州乃是邻府,两地平日的往来联络还是较多的,也多有两地客商互相往来。所以徽州的许多事,宣城很快便会听闻与知道,包括《薪化月报》。
所以梅衍、梅淙两兄弟在宣城开办分社与售卖报纸,根本不用怎么特意宣传,自然便有人购卖。甚至徽州的叫卖口号,他们也可以直接沿用。毕竟两地相邻,许多事都能风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