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精英养成记 > 第670章 数据织梦者:在生活褶皱里打捞未来的温度

第670章 数据织梦者:在生活褶皱里打捞未来的温度(1/2)

目录

林晓雅保存文档时,晨光恰好漫过键盘上的咖啡渍。那是昨夜思考时打翻的,深褐色痕迹在回车键边缘晕染成奇异的星云图案。她对着这意外的数据可视化轻笑出声,指尖抚过钢笔的刻痕——这是大学时统计学教授赠予的毕业礼物,此刻金属笔帽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一、菜市场里的预测模型

王阿姨,今天的五花肉比昨天贵两毛。林晓雅扫码支付时随口说道。正在剔骨的摊主猛地抬头,油污的围裙蹭过案板发出沙沙声:姑娘咋知道?物价局还没发通知呢。电子秤的蓝光映着她眼中的惊讶,刀刃上的猪油在晨光里凝成细小的珍珠。

这是林晓雅建立民生预测模型的第三十七天。每天清晨五点半出现在朝阳菜市场,她的帆布包里装着录音笔、温湿度计和自制的价格记录表。当其他数据分析师依赖统计局公开报表时,她更相信沾满泥土的萝卜上的露珠,相信鱼贩冰库里的温度变化,相信主妇们讨价还价时的语气波动。

小张的豆芽昨天多洒了三次水,今天根茎明显更长。她在笔记本上画下波浪线,温度每升高1c,绿豆芽生长速度增加0.3\/天,但超过28c会引发霉变。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正在她的数据库里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

手机突然震动,是部门总监李哲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出现熟悉的格子间,总监转动着养生杯:晓雅,消费指数预测报告明天就要提交给市长办公室,你那些菜市场田野调查该收收心了。玻璃杯里的枸杞随着水流打着转,像极了她电脑里不断跳跃的光标。

挂掉电话,林晓雅看着水产区泡沫箱里挣扎的鲫鱼。它们不知道自己的游动轨迹正被转化为数据点,与三年前的禽流感疫情、上周的柴油价格波动、甚至隔壁摊位新换的LEd灯亮度产生关联。当传统模型还在计算运输成本时,她已经发现:鱼贩照明亮度每增加200流明,顾客购买量平均提升7.3%。

二、绿萝与算法的共舞

办公室的绿萝又抽出新叶了。林晓雅用软尺测量叶长时,实习生小林抱着一摞报表经过:雅姐,人工智能部刚发来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比我们高出1.2个百分点。小姑娘的帆布鞋沾着雨水,裤脚还在滴水。

电脑屏幕上,绿色的预测曲线与实际数据贴合得近乎完美。林晓雅调出模型参数,手指在触摸板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当她看到忽略异常值处理的标注时,突然想起上周暴雨夜在菜市场遇到的老菜农。那个背着竹篓的老人,在积水没过脚踝的巷子里,坚持要把最后一把小葱卖给下班的护士。

把2019年7月15日的极端天气数据导出来。她突然开口,小林惊讶地抬起头。那天是台风过境的日子,传统算法会将当日暴跌的交易量标记为异常值剔除,但林晓雅记得那天社区志愿者冒雨送菜的场景,记得超市将临期面包加热后免费发放的善举。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玻璃上形成水流的轨迹。林晓雅在模型里新增了突发公共事件人文系数,当系统提示变量过多可能导致过拟合时,她固执地按下确认键。桌上的绿萝似乎感应到主人的坚持,新叶在雨雾中微微颤动。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人。显示屏蓝光里,重新运算的模型曲线开始出现微妙的波动,像心电图般有了生命的律动。当曲线经过2020年2月14日那个点时,她突然泪目——那是疫情最严重时,全市蔬菜价格不涨反降的日子,传统算法永远无法理解,是什么让商户们在亏损状态下坚持营业。

三、刻着慎思的钢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