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 第220章 朱五六整顿官场

第220章 朱五六整顿官场(2/2)

目录

清查行动持续了一个月,都城里风声鹤唳。

被查抄的官员府邸排起了长队,金吾卫押着戴枷的官员走过朱雀大街时,百姓们扔着烂菜叶,骂声不绝。

宋濂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审案,晚上核对账目,眼睛熬得通红。

这天他正在清查司核对王显的家产清单,忽然有人通报,说齐王李元霸求见。

宋濂心里咯噔一下。

李元霸是皇帝最信任的武将,脾气火爆,而王显是皇后的远亲,他来干什么?

李元霸走进来时,身上还带着酒气。

他将两柄玄铁锤往地上一放,震得桌子都晃了晃,瓮声瓮气地说。

“宋尚书,王显虽贪,但他弟弟王勇在海东战场上断了一条腿,能不能…… 看在他弟弟的份上,留他一命?”

宋濂皱眉。

“齐王,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王显贪墨的不仅是钱财,还有织工的救命粮,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可他毕竟是……”

李元霸还想争辩,却被宋濂打断。

“齐王忘了三年前漠北之战?那时军粮被克扣,多少将士饿肚子打仗?王显今日贪的是织工的米,明日就敢贪军饷,到时候谁来为战死的将士说话?”

李元霸被问得哑口无言,半晌才闷声道。

“你说得对,是我糊涂了。”

他转身拿起玄铁锤。

“若有哪个权贵敢说情,我李元霸第一个不答应!”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宋濂松了口气。

有李元霸这话,那些想徇私的人怕是不敢动了。

清查行动并非一帆风顺。

查到户部侍郎张瑾时,就遇到了阻力。

当晚,宋濂的府邸就遭了贼,幸好他早有防备,才没丢什么重要东西,只是窗纸被捅了个洞,显然是警告。

朱五六得知后,直接派了羽林卫驻守宋濂府邸。

他还在朝会上当着群臣的面说。

“宋爱卿是朕的包青天,谁要是敢动他一根头发,就是跟朕过不去!”

有了皇帝的支持,清查司的行动更加顺利。他们查出张瑾利用职务之便,将三岛的硫磺低价卖给私盐贩子,从中牟利;还查出兵部尚书之子挪用军饷,在西市开了家胡姬酒肆。

李世民在这次清查中也立了大功。

他派天策府的人乔装成商人,潜入共津港,查到了王显与扶桑贵族勾结的证据 —— 他们用朝廷的丝绸换取扶桑的兵器,再卖给漠北的残余势力。

那些本该促进贸易的 “桑蚕之路”,竟成了某些人牟取暴利的工具。

朱五六看着李世民呈上的密信,气得浑身发抖。

信里附着交易清单,上面的日期赫然是海东大捷之后。那时他还在紫宸殿上嘉奖群臣,却不知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传旨,” 他声音冷得像冰,“将张瑾、兵部尚书之子等人打入天牢,秋后问斩!所有参与走私的扶桑贵族,取消贸易资格,永不准踏入大周疆域!”

处理完这些,朱五六觉得身心俱疲。他走到御书房的窗前,望着外面的宫墙。墙头上的爬山虎长得正旺,绿意盎然,可谁能想到,墙根下竟藏着这么多龌龊。

“陛下,阿雪姑娘求见。”

李德全轻声禀报。

朱五六点头。

“让她进来。”

阿雪捧着一匹锦缎走进来,锦缎上织着一幅《海晏河清图》,有大唐的商船,有扶桑的渔船,还有海鸥在海上翱翔,一派祥和景象。

“这是我和板垣、王掌柜一起织的,” 阿雪轻声说,“想送给陛下。”

朱五六接过锦缎,指尖抚过那些细密的纹路。他忽然发现,在商船的桅杆上,织着一面小小的旗子,上面是个 “和” 字。

“清查贪腐,会不会让织工们害怕?”

他忽然问。

阿雪摇头。

“不会。织工们都说,陛下是青天大老爷,替他们做主了。前几日板垣还说,要把陛下的画像织进锦缎里呢。”

朱五六笑了,笑得有些释然。他想起那些被解救的织工,想起他们脸上的感激,忽然明白,整肃吏治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更是为了保护好人。

“阿雪,” 他说,“朕打算在三岛设立织学馆,让唐织和倭织的技艺能传下去。你愿意去当教习吗?”

阿雪眼睛一亮,忙点头:“愿意!我还要让板垣也去,他虽然少了根手指,可织起锦来,比谁都用心。”

朱五六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他觉得,这才是江山该有的样子 —— 有严明的法度,也有温暖的人情;有铁面无私的整治,也有润物无声的传承。

窗外的金桂又落了些花瓣,香气弥漫。

朱五六知道,清查贪腐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挑战。

但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只要守住民心,守住公正,这大周的江山,就会像那匹锦缎一样,美丽而坚韧。

........

半年后,长安的春天格外明媚。

朱雀大街上的柳树抽出新芽,织锦坊的幌子在春风里招展,上面大多绣着 “御赐织师” 的字样。

经过半年的整肃,吏治清明了许多,官员们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贪腐,办事效率也高了不少。

朱五六穿着常服,带着李德全微服出巡。他们没坐马车,就像普通百姓一样走着,听着沿街的叫卖声,看着孩子们在巷口追逐打闹,心里舒畅极了。

走到西市,他们被一家织锦铺吸引了。铺子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缎,有唐式的缠枝莲纹,有倭式的樱花纹,还有些是两种纹样结合的,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掌柜的,这锦缎怎么卖?”

朱五六拿起一匹问。

掌柜的是个中年妇人,笑着说.

“客官好眼光,这是新出的‘合欢锦’,用的是三岛的蚕丝和蜀地的金线,又结实又好看。好多胡商都来抢呢!”

朱五六问.

“生意这么好,税重吗?”

妇人摆手。

“不重不重。自从陛下免了织锦坊十年赋税,又整治了贪官,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上个月我还添了台新织机呢!”

走出铺子,朱五六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个说书先生,听他讲齐王李元霸跨海征三岛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陛下,您看,百姓们都记着您的好呢。”

朱五六没说话,只是往前走。

走到一座桥上,他停下脚步,望着桥下的护城河。河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柳影和天上的白云,几只鸭子在水里悠闲地游着。

“李德全,” 他忽然说,“你说这河水,为什么能这么清?”

李德全想了想。

“因为有人疏浚,有人守护,不让脏东西进去。”

朱五六点头。

“是啊,江山就像这河水,要时时疏浚,处处守护,才能清澈见底,奔流不息。”

他想起了阿雪和板垣在织学馆里教织工们织布的样子,想起了宋濂在清查司里熬夜核对账目的身影,想起了李世民带着天策府的人巡视海疆的坚毅,想起了李元霸在朝堂上为百姓说话的憨直。

他忽然明白,所谓江山,不只是皇帝一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

有严明的法度约束,有正直的官员守护,有勤劳的百姓建设,才能像那江海一样,汇聚百川,奔腾向前。

“回宫吧。”

朱五六转身,步履沉稳。

李德全跟在后面,看着皇帝的背影,觉得比以前更高大了些。

他知道,经过这次整肃,大周会越来越好,就像这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宫墙内的紫宸殿里,那匹《海晏河清图》锦缎被挂在显眼的位置。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金线闪烁,仿佛真的有江海在奔流。

朱五六坐在御案后,看着奏折,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他知道,治理江山是条漫长的路,但只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终会走到海晏河清的那一天。

而长安的百姓们,依旧过着他们的日子。

卖胡饼的老汉还在鏊子上敲着铁铲,穿绿袍的小吏还在和人议论着朝堂的事,织锦坊的织工们还在织着美丽的锦缎。

他们或许不知道皇帝为了江山付出了多少心血,但他们能感受到日子越来越安稳,越来越有盼头,这就足够了。

因为江山万里,终究是为了这烟火人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