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内阁重臣(2/2)
“然,孤有一事不明,欲请教天使。”姬长伯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昔年,楚国强盛之时,北上中原,吞并汉淮诸姬,如息、如邓、如蓼,彼时,天子何在?诸侯何在?可曾有一纸诏书,命楚国罢兵,归还诸姬社稷?”
周公离脸色一僵,张了张嘴,却无法回答。当年楚国势大,周王室衰微,中原诸侯自顾不暇,谁又敢去触楚国的霉头?
“楚国恃强凌弱,僭越称王,不尊周室,非止一日。其罪,岂在今日之汉国?”姬长伯继续道,声音提高了几分,“我汉国立国于巴蜀,承继的亦是姬姓血脉,开拓的亦是先王故土。楚王无道,内不能安民,外不能守土,致使申地百姓翘首以盼王师。我汉军入申,非为侵伐,实为吊民伐罪,解民倒悬!”
他这番话,直接将汉国的行动拔高到了“正义”的层面,同时狠狠揭开了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在面对楚国扩张时的无力与双标。
“至于天下诸侯共讨之……”姬长伯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孤,在江州,静候便是。只是不知,晋公、齐侯、秦伯,此刻是愿意派兵远涉山水,来这巴蜀之地与我一战,还是更愿意坐观成败,甚至……趁机瓜分楚地?”
这话直指要害。中原诸侯各怀鬼胎,所谓的“共讨”根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无人会真正执行。
周公黑肩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握着诏书的手微微颤抖。他深知姬长伯所言皆是事实,周天子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此番前来,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甚至是被中原诸侯当枪使。
姬长伯见他如此,也不再逼迫,语气稍缓:“天使远来辛苦。诏书,孤收下了。然,兵者,国之大事,关乎汉国存亡与百万生民福祉,岂能因一纸空文而废?请天使回禀天子,汉国之心,在于安民止戈,若楚国愿罢兵休战,归还昔日侵占之巴蜀故地,并保证不再犯边,汉国自当与楚修好。否则,为保境安民,汉国将士,唯有死战到底!”
说罢,他示意身旁的侍从接过那卷沉重的诏书,却看也未看一眼。
“送天使至馆驿休息,好生款待。”姬长伯吩咐道,随即转身,重新登上王榻跪坐,目光扫向群臣,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沉稳与决断,“迁都事务,南方战事,一切照旧!我汉国,不惧任何虚言恫吓!”
“王上圣明!”群臣齐声高呼,声震殿宇。
周公离看着这一幕,心中一片冰凉。
他知道,周王室最后一次试图以天下共主身份干预诸侯事务的努力,在这新兴的汉国面前,彻底失败了。
时代的车轮,早已碾碎了旧的秩序,而新的规则,正由像姬长伯这样的雄主,用实力来书写。
汉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周天子的调停!
姬长伯在宣政殿上强硬回绝周天子诏令的举动,如同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江州,并随着驿道和江水传向汉国各地乃至诸侯列国。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对内,它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尤其是军中士气。
汉王不畏周室权威,坚持“吊民伐罪”之策,让将士们感受到了王权的坚定和国家的底气。
原本对迁都或持续用兵尚有微词的地方势力和部分文官,也在这股强硬的姿态下收敛了声音,转而全力支持中枢的决策。
对外,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打在了形同虚设的周王室脸上,也打在了那些暗中推动此事的晋、齐等中原诸侯脸上。
然而,正如姬长伯所预料,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愿意真正出兵,跨越千山万水来讨伐一个正在崛起的、地处偏远的汉国。
所谓的“天下共讨”,最终只停留在外交谴责和洛邑的叹息之中。
借此契机,姬长伯和他的汉国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绝,坚持执行姬长伯的王令!
迁都江州的进程骤然提速。
原本预计半月完成的官员及家眷安置工作,在强有力的协调下,十日之内便基本完成。
旧的江州王宫经过大规模修缮和扩建,虽不及洛邑王城恢弘,却更显实用和肃杀。
玄黑色的汉国王旗在宫墙之上猎猎作响,象征着新的权力中心已然稳固。
内阁、六部等中枢衙署迅速入驻各自官邸,文书往来,政令下达,效率倍增。
来自巴蜀、汉中、乌江等各地的报告、请示、物资清单如雪片般汇入江州,又经过处理决策后,化作一道道清晰的指令,发往全国各地。
江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真正成为了汉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的心脏。
在姬长伯的亲自督导下,新的汉国的战争潜力被彻底激发。
汉中 → 苍溪 → 前线: 汉中新探明的煤矿、铁矿被加大开采,通过用水泥浇筑,并改善后的褒斜道、金牛道,源源不断地运往苍溪、阆中这两个巨大的“兵工厂”。
苍溪的工匠日夜不停,将矿石冶炼成铁,再锻造成锋利的刀剑、精良的枪炮、坚固的甲胄和致命的弩箭。
这些精良的武器被打包成箱,装上漕船,顺嘉陵江而下,直抵江州。
蜀地 → 垫江: 蜀地平原的粮仓大开,征收的粮秣经由岷江、沱江等水系,汇聚到垫江这个水陆枢纽。
垫江码头上,粮包堆积如山,征发的民夫和官奴在官吏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将粮食转运到更大的船只上。
乌江 → 江州: 乌江流域特产的草药,在被当地的药工初步加工后,也通过水道集中运往江州。
江州新设的“太医署”下属作坊,将这些草药配制成金疮药、祛疫散等军需成药,直接供应大军。
这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江州的物资,在经过清点、分配后,再次启程。
庞大的运输船队顺着长江东下,经过扼守峡江的平都三镇,穿过险峻的巫峡,在鱼复等地进行最后的补给和检查,然后根据需求,一部分北上丹水,支援邓麋驻守的丹阳;大部分则继续东进,通过汉水等水道,运抵姬子越牢牢控制的申城。
这条跨越千里的补给线,如同汉国伸向东方前线的动脉,将巴蜀腹地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征战的肢体。
随着后方稳定和物资充盈,姬长伯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调动,准备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对楚国的压制乃至下一步的行动中。
蜀北的杨朝南部率先接到命令。这支长期在蜀北屯垦、防备羌戎的精锐,留下部分守备部队后,主力一万五千人拔营而起,顺江而下,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江州,接受整编和补给,准备作为战略预备队或新的攻击矛头。
蜀南的米福安部也开始行动。这支军队在平定西南夷、稳定蜀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他们同样留下必要守军,主力万人也沿江而下,向江州靠拢。
汉中方向的换防同步进行。一直驻防梓潼,兼顾汉中与蜀地联系的姬去疾部,奉命开赴汉中,接替原本由吕熊部负责的汉中防务。而吕熊部这支两万余人的生力军,在完成防务交接后,将直接向东,顺汉水而下,屯兵上庸!
这一系列的调动,目的明确:将长期用于内部维稳和边境防御的精锐野战部队解放出来,向核心区域江州、上庸集结。
一旦这些部队完成集结和休整,汉国将在南方(申城、丹阳)之外,手握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无论是北上中原,还是东出上庸,继续加大对楚国的压力,姬长伯都有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