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梦维艰 > 第267章 寻找新大陆(三)

第267章 寻找新大陆(三)(1/2)

目录

晨光熹微时,肆虐整夜的暴风雨终于敛去了锋芒。寅时末的海面褪去了昨夜的墨黑,先是泛出一层淡淡的青灰,继而被东方天际漏出的金红霞光染透,朝阳像被揉碎的熔金,从云层缝隙里淌下来,洒在粼粼的波面上,漾开千万点细碎的光。

海雾还未散尽,薄纱似的笼在舰艏,带着雨后特有的清新,冲淡了空气中残留的咸腥。浪头已变得温顺,只是偶尔轻轻拍打着舰体,不像昨夜那般如巨兽般咆哮,连海风都软了下来,拂过甲板时带着几分暖意。

甲板上早已忙碌起来。水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有的蹲在地上擦拭甲板上的积水与血渍,有的踮脚检查火晶管线的接口,还有人捧着热粥靠在护栏边,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的海面,那里只剩几缕淡淡的油迹和漂浮的木箱碎片,昨夜一同航行的运输船与补给船,终究没能熬过风暴。

“昨夜最后一次通讯时,补给船的货舱已经进水了……” 一名年轻水兵低声呢喃,声音里满是惋惜,身旁的老兵拍了拍他的肩,目光凝重地望着搜救艇归来的方向,艇上空空如也,答案不言而喻。

舰队此刻仍保持着松散的编队,只是队列里明显缺了两个身影。镇海级战列舰的铁甲上留着几道深深的划痕,那是昨夜被巨浪裹挟的礁石撞击所致;靖海级巡洋舰的上层甲板上,几名水兵正用钢索重新固定松动的副炮;宁海级护卫舰的舰艏有些变形,正在进行维修。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几艘侥幸脱险的运输船,甲板上的货舱门歪斜着,里面的粮食袋湿漉漉地堆着,水兵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其搬到阳光下晾晒,试图挽回些损失。

镇海级的舰桥内,舰队司令官卢雪娥正俯身盯着海图,指尖按在标注着 “既定航线” 的蓝色墨线上,眉头微蹙。

副司令官王孝光捧着罗盘走近,声音带着几分凝重:“司令官,方才校准了方位,风暴把我们推得太狠,现在的位置,已偏离既定航线约三十海里,偏向东南方向了。”

卢雪娥抬眼,目光扫过罗盘上的指针,又落回海图上未标注的空白区域:“东南方向…… 原计划里这片海域只有茫茫大洋,看来这场风暴,倒让我们走了条‘陌生路’。”

王孝光点头:“补给船丢了,后续物资得省着用,若是一两天找不到新的补给点,我们恐怕便得被迫返航了。”

就在这时,了望哨突然在舰桥顶端高喊:“左舷前方发现陆地!是群岛!” 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惊喜,瞬间打断了两人的对话。

舰队瞬间安静下来,水兵们纷纷直起身,顺着了望哨指的方向望去,晨雾渐散的远方,几座墨绿色的岛屿错落有致地浮在海面,岛上隐约能看到成片的棕榈树,风一吹,树叶的影子在晨光里晃动。

待舰队缓缓靠近,更清晰的景象映入眼帘:岛屿的岸边停着几艘木质小船,船旁有穿着白色长袍、裹着深色头巾的人在走动,有的正弯腰整理渔网,有的则牵着骆驼往岛上的土黄色房屋走去,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晨光里织成淡淡的烟丝。

那些人的轮廓在风里若隐若现,让这支远航多日的舰队瞬间沸腾起来,不仅意外找到了陆地,还遇到了居民,这场暴风雨带来的损失与航线偏离的忧虑,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冲淡了几分。

“靠过去!快!”卢雪娥脸上带着兴奋之色下达了命令。

这片群岛明显没有建设给大型舰船停泊的深水码头,舰队在距离岸边一段距离之后,不得不先派遣登陆艇过去探查一下情况。

舰队副官姚淑娴带领一个班的士兵登上海岸,探查了两个时辰,才返回旗舰之上。

姚淑娴的脚步带着几分仓促,刚登上镇海级旗舰的甲板,便快步冲向舰桥 —— 她袖口还沾着岛岸的湿泥,脸上满是掩不住的沮丧,见着卢雪娥的第一刻,声音便带着急意:“司令官大人,行不通!语言完全不通,我们根本没法和岛上的人交流,连‘附近是否有大陆’都问不出来,半点儿有用的信息都没打探到!”

卢雪娥原本正站在舰桥窗前,目光还落在远方雾霭未散的群岛上,方才因发现陆地而起的雀跃,瞬间被这声汇报浇得冰凉。她下意识攥紧了手中的海图,指尖将纸面压出一道浅痕,眉头重新蹙起,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焦虑:“这可如何是好?”

要知道,此次随舰出征的军官,皆是帝国军事学院的顶尖毕业生 —— 他们不仅熟稔帝国通用语,更将德玛拉大陆的官方语言烂熟于心,就连不少德玛拉强国的地方方言,也能应对自如。出发前,卢雪娥还曾笃定,凭着这般扎实的语言储备,即便遇到陌生部族,也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可眼下,这片新探索海域的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却是他们从未听过的陌生语种:无论是尝试用德玛拉官方语问候,还是用手势比划 “大陆” 的轮廓,岛上的人都只是茫然地摇头,偶尔发出的音节,也与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无关联。

连最基础的沟通都无法实现,更别提询问 “是否有大片陆地”“距离此处多远” 这类关键信息。卢雪娥望着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岛岸,心中刚燃起的希望又沉了下去 —— 原本以为找到居民便能解开 “新大陆在哪” 的谜题,没成想,这道突如其来的语言壁垒,竟成了比 “偏离航线” 更棘手的难题。

卢雪娥在舰桥沉思片刻,转头对姚淑娴说道:“语言既然不通那就用实物去试试,带些库房里的铁农具、精细棉布和瓷碗,再登岛试试。”

第二次登岸,姚淑娴率士兵抬着木箱在岸边铺开 —— 锃亮的锄头、印着暗纹的棉布、釉色温润的瓷碗,很快吸引了岛上居民的目光。

起初众人仍有戒备,直到一个梳着双髻的孩童被瓷碗上的缠枝纹吸引,慢慢凑到箱边。姚淑娴见状,拿起一把锄头递向孩童,又指了指远处的农田,轻声说 “种地”。

孩童捧着锄头跑向一位白须老人,嘴里念叨着陌生音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