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家乡的欢迎(1/2)
在杭州的第三日,天光未亮。
林向安已整肃衣冠,开始了临行前最为关键的辞行。
首先前往各大衙门,向布政使、按察使等封疆大员一一拜别。
言辞恳切,将礼数做周全。
便统一用这番说辞:“承蒙老大人厚爱,晚辈本应多留时日,朝夕请教。然家兄婚期迫近,高堂年迈,诸多事宜尚需筹备。为人子、为人弟者,不敢以公务之名废人伦之责,万望老大人体恤。”
说得滴水不漏,将孝悌二字置于首位,既彰显德行,又让人无从挽留。
众高官非但不以为忤,反觉此子重情明理,纷纷温言勉励。
而在辞行之际,他顺势奉上大红金柬:“届时若蒙老大人赏光,寒舍蓬荜生辉。”
基本都应下了,想来这群人即便不来,也会派人送上贺礼。
待回到驿馆,他即刻伏案续写昨日未尽的请柬。
这些请柬的对象,是那些虽品阶不高,却在浙江各界扎根深厚的同乡、同年。
他们才是日后经营乡梓、通达实务的真正倚仗。
也不能真遇到事,才临时抱佛脚去找人?
而且鸡毛蒜皮之事惊动上官,大材小用,也消耗情分。
正好借兄长大婚之机,可将这些中坚力量齐聚一堂。
于是对林远细细嘱咐:
“这些请柬,须得你亲自登门。就说我归心似箭,不及逐一拜会,特备京城薄礼,恭请赏光。待婚宴之上,定当满饮三杯谢罪。”
此举既全了礼数,又借“状元敬酒”之名给足颜面。
想来收到请柬者也会倍感荣幸。
快到巳时,林向安派人将李砚之请至驿馆。
准备在离杭前,最后一次商谈确认。
二人对坐细论,从迎宾流程到席次安排等,又确认一遍。
林向安言语温润,既充分尊重李家意见,又在关键处稳稳持守林家作为男方的主导之权。
窗外日影渐移,室内共识渐成。待送走李砚之,已是日近中天。
杭州码头,冠盖云集。
布政使、按察使虽未亲至,但两位参政肃立前方,杭州知府与钱塘、仁和两县知县依次排列,一众青袍属官静候其后。
这已是给予新科状元的极高礼遇。
“贤弟此去,一路顺风!”杭州知府拱手笑道,神色间已颇为熟稔。
林向安向众官团团一揖,声清气和:
“连日叨扰,承蒙诸位老大人、父母官盛情相待,向安感念于心。待婚期再会,定当杯酒相谢,以表寸诚。”
揖别既毕,他转身登上官船。
“解缆——起航——”
号子声落,官船缓缓驶离码头。
桅杆上“状元及第”与“翰林院”的旗帜在午后的阳光下分外醒目。
官船驶入运河主流,向着太湖、向着湖州府的方向,徐徐驶去。
*
官船由杭州官方备办,沿途夜里依制停宿。
次日傍晚,才抵湖州府归安官驿码头。
湖州知府率府衙属官及归安知县早已列队相迎,仪仗齐整。
这位知府甫一上任,治下便出了新科状元,于政绩、于教化皆是锦上添花,因而接待格外殷切。
码头上除了迎候的官员,更有闻讯而来的本地士民,欢声雷动,皆欲一睹状元风采。
当晚,知府在府衙设接风宴,虽规制稍减于省城,却因乡土之谊更显真切。
林向安从容应对,既全礼数,亦不逾矩。
翌日,一早先去拜访了湖州最高致仕官员。
在午时,在知府陪同下去了府学宫。
未作长篇讲学。
只循例巡视学舍,与遴选的优秀生员问答数句,题匾勉励,言简意深。
停留在归安期间,亲自将婚宴请柬奉至知府及几位要员手中。
在湖州盘桓整一日后,次日辰时,知府率众官亲送至码头。
官船缓缓驶入苕溪清流,朝着最终的目的地乌程县。
两地水路不过四十余里,行驶差不多两个半时辰,就看到了乌程官方码头苕溪驿。
然而,官船未至,声威已达。
远远便望见乌程码头已是人潮如织,旌旗翻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