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铁马冰河十六国 > 第115章 长安来人

第115章 长安来人(1/2)

目录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泾河岸边,虽然只短短四句词,来回循环音调渐声,姜瑜以一种近乎吟诵的方式,娓娓道来,一曲唱完,又紧紧握住身边妻子的素手。

“好美的曲子,阿郎从何处听来的?”

赵鸢仿佛沉浸在悠扬的歌曲之中,回味良久后,才轻轻靠在姜瑜身侧,柔声问道。

“昔日在长安太学时,偶然在一本旧书中得来,美人在侧,又见此情此景,便不由地唱了出来。”

“妾身险些忘了,夫君竟也是读过太学的,敢问夫君,可有曲名呢?”

“此曲名曰《竹枝词》,当初读时便觉宛转悠扬,饱含情意,正好聊赠细君,倒是和咱们的竹纸,相得益彰了。”

姜瑜笑笑,轻声答复道。

大婚后几日,姜瑜总算给自己放了假,整日与赵鸢二人不是腻在婚帐之中磨练技艺,就是在新平四周游玩,在赵盛之明里暗里威吓之下,偌大个右将军府,倒是没有不开眼的,敢来烦扰。

“阿郎,你说我们若是生在太平时节,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呢?”

赵鸢深知良辰不可久,言语之中,暗含愁苦之意。

“太平时节啊,让我想想……”姜瑜以左手左枕,平躺在草地上,右手握着妻子。

一百多年后,确实会有太平盛世,若和阿鸢生在那时,到底如何呢。

遂又说道:“那咱们就在秦州经营竹纸,阿鸢主内管生产,我主外,主管贩卖,把咱们秦州的纸,卖到长安,卖到整个天下,让那些个读书人啊,都用上咱们的纸,让他们将诗词歌赋都写在上面,留于世人传唱,到时候啊,咱们就是秦州首屈一指的巨富,亦如此时一样,悠闲自乐。”

“那不行,经商是贱业,阿郎得去长安求取功名,只妾身一人在秦州经营就好……”

“辛苦娘子造竹纸,辛苦娘子造竹纸啊……”

姜瑜想起电影中的桥段,带着戏腔模仿道。

“阿鸢,我倒是有个礼物送给你,打开看看,可还喜欢?”

姜瑜从身边皮囊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红色漆盒,递给妻子。

“百工院令印,何谓百工院?”

与这个时代所有的女性一样,既然已经嫁为人妇,大婚之后,赵鸢便把自己的甲胄长枪收了起来,换了一身妇人打扮,将自己的喜好与梦想,悄然藏了起来。

“我要在右将军府下,设百工院,掌竹纸、盐铁等匠作诸事,为夫征战沙场,这钱粮之事,还要多多劳烦细君。”

姜瑜起身拜道。

“妾身一介女流,如何……”

“阿鸢,你我自幼相识,我知你不是寻常女子,虽然已经成亲,但也不想将你困于宅院之中,广阔天地,以卿之才,足有作为。

细君武艺不弱于为夫,但女子力弱,实在不适合战场厮杀。

竹纸产量大增,且质量并没有明显降低,多是卿之功劳,盐铁诸事,让尹纬去做恶人,去与那些个豪强纠缠,但毕竟军中缺乏人才,他还是要随军出征,所以我想这百工之事,干脆设立百工院,交由你统一掌管。”

赵鸢听罢抿嘴轻笑,“夫君好大的口气,仅竹纸、盐、铁三项,如何能称为百工?

再者,竹纸已经步入正轨,妾身管着倒也无妨,盐、铁自有州府管辖,妾身如何能越俎代庖?”

面对赵鸢接连提出的问题,姜瑜知道赵鸢喜欢这份礼物,于是耐心解释道。

“为夫设立百工院,其目的,并非主管这些物件的生产、售卖,这些事情,自然可以交由州府,或是行商来做的。”

“那妾身这个百工院令,岂不成了空架子?”

“非也,非也。百工院真正的目的,乃是去研究、优化各类匠作工艺,在我看来,世间万物,只要努力去探究其本源,研究其原理,终会有所得。

再者,如竹纸这般咱们独有的秘方、秘法,还需要细君来掌控,物依稀为贵,这大半年,仅竹纸一项收入都快抵得上天水一年的赋税,这么大的利润,咱们必须得守严实,虽然技术终会扩散,但总要多赚他几年。”

长安大战,秦州竹纸的主要销路,就放在凉州与蜀地,至于出了这两个地方,再销往何处,已经脱离了姜氏商会的掌控,但竹纸销售依然是供不应求,虽然兵荒马乱,但短短时间,已经让赵鸢获利颇丰。

“说来说去,还不是只有竹纸一项?”赵鸢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分少女的娇憨来。

姜瑜继续从皮囊中抽出一份书卷,递给身侧的妻子,“细君再看看这个。”

“前汉时河东盐利,可供天下半,只不过现在因为天下丧乱,庙堂之令已难出长安,遑论河东。虽然陇西、北地多有粗盐或是泥盐出产,但质量低劣,一斤盐里,半斤砂石不说,口感更是苦涩,又易潮解,军士百姓久食粗盐,多患瘿疾。

我虽然去了一趟河东,这几月来,军中逐渐缺盐,为夫也是想尽办法,带人多次试验,才得此法。”

说着又取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后,竟是如雪白一般的细盐。

“玉盐?”

赵鸢也是大族出身,见识自然不差,一眼就辨认出这小布袋中是贡品级的盐,姜瑜出身大族,又多次被苻坚召见,倒也不足为奇。

“是玉盐,但又不是,这些是为夫从北地郡出产的泥盐中提取得来。”

赵鸢满脸惊奇,伸出手指,从袋中沾了少许,放入嘴中,细细品尝,只觉咸而不苦,于是惊奇更甚。

魏晋时期,很多技术相较于汉时,都有长足的发展,大致几十年后,《齐民要术》就会成书,其中便记载有“造花盐法”,姜瑜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后世的知识,在提高成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已。

赵鸢三两下看完书卷,立即收拢卷起后,塞进自己的皮囊,又环视周围,见侍从皆在远处,才放下心来。

“一斤粗盐,出细盐十一两?夫君,有此盐利,当真可富甲一方!难怪夫君不愿多征军屯的赋税。”

“这么快就藏起来了,哈哈哈……原来阿鸢也是个财迷,参与这些事的,都是我的亲卫,随后我将他们全都拨给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