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贞观风流 > 第413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第413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1/2)

目录

战争结束了,没有什么悬念。

毕竟如今的大唐,比起原来的历史时空的上的大唐,强了何止一个档次。

区区高句丽,拦不住大唐的天兵,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战场上的战争结束了,战后重建,扶民,将高句丽全境真正纳入大唐的统治范围,乃至于封赏有功之臣,才是真正繁杂,真正费思量的事情。

高句丽,毕竟已经立国数百年。

高氏王族对高句丽子民的统治,也早已深入高丽百姓的骨髓。

要他们一时间接受自己从高句丽人到唐人的转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李世民并未急着班师回朝。

而是率领大军入驻平壤,打通了自营州抵达平壤之间的粮道,预备以平壤为中心,对高句丽国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入住平壤城后,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高句丽国号,废除了高句丽的文字,全面推行汉语。

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民族的历史,断掉一个民族的传承,首先要做的,就是毁掉那个民族的文字,这话其实一点不假。

高句丽,虽然汉化的程度很高,国中勋贵官员也以说汉语为荣。

但高氏王族为了加深自己在高句丽国中的统治,却是彻底断绝了高句丽百姓与大唐的来往。

既不允许国中百姓接触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也不允许国中百姓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因此,如今的高句丽国中,大多数人会的,还是一种类似于蝌蚪的文字。

高句丽国中把这种文字称之为朝鲜语,据说是起源于箕子朝鲜时期。

而废除了高句丽的文字,全面推行汉语之后,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地着手以辽东城为核心设立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顾名思义,便是取安定辽东之意。

而安东都护府的职责,除了管辖原高句丽辖境之中的一切军政要务之外,还负责统筹整合辽东的少数民族势力。

如奚,契丹,靺鞨,室韦,新罗,百济,倭国等身为大唐附属的小国,也全都包含在内。

其职能与在西域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漠北草原设立的安北都护府完全相同。

此外,李世民还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高句丽百姓内迁,允许高句丽人与唐人联姻通婚,由中央财政拨款,于高句丽境内建造蒙学之类的政策。

而李世民之所以做出这些决定,究其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将高句丽变成历史的尘埃。

从今往后,世上只有大唐安东都护府,再无高句丽。

此外,李世民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那便是准备动用十余万高句丽降俘掘辽泽之水,以泄平原,打算改泽为田,将辽东与华北彻底连成一片。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工程,很难。

因为辽泽东西宽三百余里,南北长两千多里,蓄水量更是远超大唐国境之内任何一个湖泊。

想要将这么一个大泽之水,完全泄入大海之中,只怕没个几十上百年,是无法做到的。

但再难,这事儿也得做。

因为,这不单单让中央朝廷为了更好的控制辽东,更是为了将辽东变成第二个蜀中,变成大唐的第二个粮仓。

只要辽泽之水泄完,辽东便会与营州连成一片,两两相加,大唐立即就会多出一个近三十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平原。

这个平原,将会超过大唐现有的所有粮食产区,它的面积,将会是关中平原的十倍,乃至于与中原相当。

这么大面积的耕地,哪怕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种出来的粮食,也足够让大唐的粮食总量再增加两成余。

为大唐计,为民族计,为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计,这件事情再难,也必须要去做。

最后,就是封赏有功之臣了,不过此事自有兵部核算,倒也不用李世民操心。

但尽管如此,等到李世民忙完这一切,时间也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

.......

贞观十八年的仲春,辽东风雪化冻,一片春和景明,李世民,也终于决定班师回朝。

随着李世民下达班师回朝的命令,也意味着这场从贞观十五年便开始谋划,由贞观十七年正式发起的东征之战,圆满落幕。

大军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

此战,大唐出动了十五万大军,总共战损一万余人。

直到此刻,大军的数量,仍旧保持在十四万左右。

大军一路北归,来到鸭绿水畔,军中四万水师回营,准备自海路而归。

李世民继续领着余下十万大军北上,最终抵达辽东城下。

随着安东都护府的见礼,辽东城从今往后,将彻底成为辽东城的中心城市,与营州遥相呼应。

李世民在辽东城下,留下了英国公李绩与四万大军,作为安东都护府的第一任大都护和驻军,旋即带着剩下的六万人,直奔营州。

一年光阴过去了,营州城高大的水泥城墙,依旧高耸。

当李世民率领六万大军抵达营州之时,李承乾前来接驾的仪仗也到了。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李承乾会跑来营州接驾,就像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不趁着主管大军后勤之事时直接登基称帝一样。

反正,在柴令武看来,要是他处在李承乾的位置,指不定就要重演一番父辞子笑了。

甚至,连李世民都有些惊讶。

但惊讶过后,就是无尽的赞赏。

此战,李世民之所以能带着十几万大军在高句丽国境之内横冲直撞,不夸张的说,其中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李承乾。

鬼知道李承乾为了供应上十几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并且时不时的还要组织人手前往辽东接收一些战俘有多难。

好在,再难的事情,也都过去了。

接下来,就是海阔天空。

大军于营州休整了半月,便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来时匆匆,回时悠闲。

此次南下,李世民并未选择走晋州,而是直接从幽州转道向南,准备巡视一下山东之地。

而到了山东,有两个地方,肯定是要去的。

一处是位于泰州的泰山,另一处则是位于曲阜的孔府。

必须要去泰山的原因,就不必多说了,五岳之首,勾连天地,为历代帝王封天禅地必选之所。

至于孔府,也很简单,那里有至圣先师的牌位。

别管孔氏的后人有多不堪,但至圣先师的思想不容置疑。

而在这两地之间,李世民决定先去泰山。

其实很久以前的时候,李世民便一直有一个去泰山封禅的梦想。

尤其是在他灭掉薛延陀与吐谷浑后,去泰山封禅的心思更是达到了顶峰。

因为,他自以为他的功已经足够高,已经远超历代帝王。

但可惜的是,每一次他刚有这个念头,魏徵就会跳出来阻拦。

并且用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他放弃这个想法。

而去年秋天,他还在高句丽境内攻城拔寨之时,魏徵那个碎嘴子的家伙也终于病死了。

照理说,魏徵死了,便没有人阻止他封禅了,他回到长安之后,也没人会在他耳边叨逼叨了。

但等他真到了泰山底下,他却反倒是没了封禅的心思。

因为他突然想起了魏徵当初和他打过的比喻。

那就是他上泰山封禅,纵然再怎么节俭,至少需要靡费百万贯钱。

别的不说,光是在泰山上修建行宫,搭建祭坛的钱,拿出来就足够数十万百姓吃上三年。

为了一场仪式,靡费数十万百姓三年的口粮,有意思吗?

其实挺没意思的!

所以,到了泰山脚下之后,李世民也只是带上三柱香,在几名老将的护卫下爬上了泰山山顶,面朝东方拜了一拜,便下了山。

是的,就这么简单,他甚至连在泰山上游玩一番的心思都没有。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便是他发现,当去除掉泰山身上的那一层神话色彩之后,泰山的险峻与雄奇,甚至还不如关中的太华山。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游玩的呢?

他想爬山,等回到长安之后,完全可以去太华山爬个够,风景更好不说,还能让柴小子再写几首诗词,命人篆刻到太华山的悬崖绝壁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