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975章 进攻晋中

第975章 进攻晋中(1/2)

目录

陈振华踏着月光来视察时,正看到三个团长聚在篝火旁,争论着哪种炮的威力更厉害。李有才拍着胸脯说博福斯炮射速快,赵章成梗着脖子说105毫米榴弹炮精度高,朱瑞没说话,只是往火里添了块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亮了他嘴角的笑意。

“都厉害。”陈振华在他们身后坐下,“李有才的炮是快刀,能斩乱麻;赵章成的炮是利箭,能穿坚甲;朱瑞的炮是重锤,能砸顽石。”

他望着远处太原的方向,“等打起来,快刀斩外围,利箭穿碉堡,重锤砸核心,缺一不可。”

三个团长同时站起身,火光在他们眼里跳动。李有才的手按在腰间的炮刷上,赵章成攥紧了怀里的测高仪,朱瑞抚摸着大衣口袋里的瞄准镜图纸——他们知道,这些沉默的钢铁,终将在不久后发出震彻山谷的轰鸣,而那轰鸣,将是属于365师的胜利序曲。

夜风吹过炮阵,带来远处的虫鸣。6门155毫米重炮在月光下泛着冷光,18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口指向夜空,36门博福斯山炮的炮轮上还沾着白日的泥浆,72门四一式山炮则是威武的站立着。

它们像一支沉默的军团,在黎城的山谷里积蓄着力量,只待一声令下,便会向着太原,发出雷霆万钧的怒吼。

秋意渐浓,晋中平原上的玉米地泛着金黄,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陈振华率领的独立四团、独立十一团沿着正太铁路西侧一路西进,队伍像一条灰色的长龙,在旷野上蜿蜒前行。

侦察兵传回的消息显示,晋绥军34军的两个师就驻扎在晋中县城及周边村镇,其中142师师长张子放的防区,正好挡在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张子放,是个典型的‘骑墙派’。”陈振华坐在马背上,手里把玩着马鞭,对身边的孔清德说,

“王靖国和郭静云跟他谈了半个月,他既不答应投诚,也不明确拒绝,就拖着,想看看咱们能不能打下阳泉和平定。现在阳泉和平定拿下来了,他该坐不住了。”

孔清德咧嘴一笑:“坐不住才好!我看他就是欠揍,等咱们把炮架在县城门口,保管他比谁都跑得快。”

“别急。”陈振华摇摇头,“张子放跟崔紫云不一样,他手里的142师是34军的主力,装备不算差,手下还有几个能打的团长。真打起来,咱们虽然能赢,但是弟兄们也要流血,尤其是他还有一个晋造75毫米山炮团,听说火力强悍,之前在阳曲的时候,打的小鬼子抬不起头来,对于张子放,能争取,还是尽量争取。”

他勒住马缰,望向远处的晋中县城轮廓,“王靖国说,张子放最在乎的是‘面子’,觉得投诚后从师长变团长,脸上挂不住,咱们得给他个台阶下。”

队伍在离县城十里的关帝庙扎营。陈振华没急着攻城,反而让人把阳泉和平定县城战役中缴获的日军旗帜、晋绥军35旅的军械清单贴在了营外,又让俘虏的几个晋绥军士兵回去给张子放捎信,说“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愿意留的编入八路军,想回家的发路费”。

晋中县城的初秋,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湿冷。142师师部的窗棂上糊着新纸,却挡不住穿堂而过的风,将张子放案头的电报吹得簌簌作响。

他捏着那封王靖国亲笔写就的劝降信,指腹反复摩挲着“共军待我不薄,兄若来归,前途可期”几个字,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已经是王靖国发来的第三封信了。自王靖国在繁峙县城外被“反正“后,这位昔日的晋绥军同僚便成了八路军的说客,信里翻来覆去无非是“抗日不分阵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

张子放把信纸往桌上一拍,嘴角撇出几分不屑:“说得轻巧。他王靖国不过是个非主力师长,降了尚能混个团长,我张子放是堂堂少将师长,难不成要去给八路军当营长?”

旁边的参谋官连忙递上茶杯:“师座息怒,王靖国和郭静云算什么东西?一个是败军之将,一个是临阵倒戈的小人,他们的话怎能当真?阎长官昨天还来电报,说要给咱们补充一个团的武器弹药,让咱们死守晋中,堵住八路军西进的路呢。”

张子放端起茶杯,却没喝。他心里清楚,阎长官的承诺向来是画饼充饥。去年说好的冬装,到现在还没影子;上个月申请的迫击炮,只来了两门旧货,炮管上全是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