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炮团训练(1/2)
有次陈振华来视察,正好赶上试射训练,72门炮在三分钟内打出三百多发空炮弹,如果是实弹发射,那弹幕保准像一张火网罩住了靶场,看得他连连点头:“就该这么练!小鬼子想靠冲锋占便宜,就让他们尝尝炮弹比子弹还密的滋味!”
与此同时,365师各团的炮营也在悄然组建,每个团配属一个九二式炮营,下辖三个九二式步兵炮连,每个连2门火炮,看似编制不大,火力却比之前翻了三倍。
独立四团一营营长张铁柱是个老步兵,以前总嫌炮打得慢,现在却天天泡在炮营:“以前冲锋靠命填,现在好了,老远就能把鬼子的机枪点了,弟兄们的伤亡至少能降一半!”
这种火力提升在一次小规模遭遇战中显现得淋漓尽致。独立三团之前在正太铁路附近伏击日军一个中队,按以前的打法,至少要付出两个连的伤亡才能拿下。
可这次,炮营先打了一轮齐射,6门九二式步兵炮精准敲掉了鬼子的三个机枪巢,2门九二式火炮,以及日军的掷弹筒阵地炸成了火海。
等步兵冲锋时,小鬼子的防线已经垮了,整个战斗下来,三团只牺牲了17人,却缴获了6门九二式重机枪,2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18具掷弹筒。
消息传到黎城,朱瑞三个团长更坐不住了,155毫米榴弹炮团的试射精度已经稳定在10米以内,105毫米榴弹炮团能在移动中命中8公里外的碉堡,博福斯炮团的最快射速提到了每分钟8发。他们联名给陈振华写报告,请求参战,字里行间全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陈振华却把请战报告压了下来。他站在平定县城的山头上,望着太原的方向,那里的日军正在增修工事,飞机天天在天上侦察。
“还不到时候,”他对身边的参谋说,“这些重炮是咱们的底牌,得在最关键的时刻亮出来,一出手就得把鬼子打懵。”
他给三个炮团团长加了一道命令:继续隐蔽训练,同时开始构筑秘密炮位。155毫米榴弹炮团的阵地选在太原以北的云中山,那里地势高,射程能覆盖整个太原城。
105毫米榴弹炮团则藏在阳曲县的山沟里,随时能支援卧虎山前线;博福斯炮团最灵活,被拆成十几个小股,藏在正太铁路两侧的隧道里,只等命令就能沿着铁路快速机动。
黎城的晨雾还没散尽,博福斯火炮团的阵地上已经腾起了第一缕硝烟。李有才光着膀子,手里攥着根磨得发亮的炮刷,正蹲在一门瑞典造山炮前,盯着炮膛里的膛线出神。
他身后,七十多个炮手正分成十二组,在泥泞里操练着架炮动作,裤腿上的泥浆甩得老高,却没人敢放慢速度——李有才的规矩,架炮超时一秒,全组就得抱着炮轮绕场跑十圈。
“王三愣!你那炮架歪了半寸!”李有才突然吼了一嗓子,声音穿透了炮轮滚动的吱呀声。一个满脸青春痘的炮手吓得一哆嗦,连忙调整炮架的支腿,可越急越乱,支腿在泥地里打滑,差点把炮身掀翻。
李有才几步冲过去,抬脚就踹在炮架的横梁上,“哐当”一声,炮身稳稳落定。
“瞅啥?给老子看水平仪!”他指着炮身上的气泡仪,“气泡偏了一丝,炮弹就能飞出去半里地,到时候打不着鬼子,倒把自己人炸了,你担待得起?”
王三愣脸涨得通红,双手死死按住水平仪,直到气泡居中才敢抬头。旁边的老兵赶紧递过毛巾,低声劝:“李团长的脾气你还不知道?对炮比对亲儿子还上心,熬过这阵就好了。”
李有才却没歇着,转身走向下一个炮组。博福斯山炮的炮闩是螺式结构,比日式山炮复杂得多,光是旋开炮闩就得转三圈半。
他盯着一个炮手的动作,突然伸手按住对方的手腕:“慢了!用巧劲,不是蛮劲!”说着,他亲自示范,手腕轻转,炮闩“咔嗒”一声旋开,动作行云流水,
“看到没?这玩意儿跟姑娘家的绣花针似的,得顺着纹路来,你当是劈柴呢?”
太阳升到头顶时,炮手们开始练装填。博福斯炮的炮弹是定装式,弹头和药筒连在一起,比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重了近五斤。
李有才让人在炮口挂了个沙袋,要求炮手们在跑动中完成装填,沙袋晃一下就得重来。
有个叫二柱子的炮手,连续三次都让沙袋晃了,急得直掉眼泪。李有才走过去,拿起炮弹掂量了一下:“知道为啥晃?你胳膊发力不对,得用腰劲!”
他拽着二柱子的胳膊,手把手教他转身、送弹、推闩,“再试一次,打偏了算我的!”
二柱子咬着牙,按照李有才的法子再来,炮弹稳稳推入炮膛,沙袋纹丝不动。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李有才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难得露出点笑意:
“这就对了!记住,炮是死的,人是活的,摸透了脾气,它就能跟你一条心。”
就在博福斯炮团的训练喊声震彻山谷时,三公里外的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团阵地,正弥漫着一股柴油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