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妥协与牺牲(1/2)
休整的时日转瞬即过,移民的远徙再一次开始了。
虽然人们此前已经走过了两千里长路,但那是在关中的广袤平原上。战事确实已经与他们远离,可他们接下来要走的路,才是真正坎坷难行的路。因为自进入陈仓道开始,他们终于要开始翻越秦岭了。
过大散关,进入陈仓道,两岸的山峰如同屏风般陡然合拢,只留下一条容三辆车并肩行走的狭道,人们拥挤在其中,发现视野也因此收窄。他们向前望,道路就如同一条蜿蜒不断的长蛇,很快就消逝在群山的夹缝之中,根本不知道尽头在何处,而头顶的风声也在山林中变得凄厉,大概是因为搀杂了猿声与鸟鸣的缘故,就像是鬼魂在呻吟。
尤其是在入山的第二日,移民们又遇到了一场秋雨。道路寒气逼人,脚下的栈道又吱吱呀呀,似乎随时会轰然倒塌似的,这不禁叫移民们胆战心惊。到了晚上,大家在山林间烤火歇息,见山中黑影摇曳,听雨点敲击树叶,好似有什么在嘤嘤哭泣,不免更加难以入眠。
不过这里面不包括刘羡,他不是第一次进入陈仓道了。上一次来到陈仓道的时候,还是在六年前,当时他也曾惊叹于这里险绝的地势。不过在这六年里,他经过了一轮又一轮惨烈的政变与死亡,这些都使得他更深刻地感悟到,再险峻的地势也是可以征服的,可人心的骚动却是永不停止的。
自己虽然离开了洛阳,但仍然要长久地与人心搏斗。
人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但越是杰出的领袖,就越需要明白,人心是具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念头,自己的欲望,这是无法根除的。
因此,一位好的君主,要学会聆听,聆听每一个人的心声。然后消灭仇恨的心声,安抚躁动的心声,鼓舞消极的心声,宽解郁结的心声。而且人心是易变的,一个人上一刻的想法,完全可能与下一步截然相反。因此,君主还需要永保警惕,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而在得知仇池杨氏具体的条件后,刘羡就极为清楚,这是一件极为需要警惕的大事。这不是一桩简单的政治联姻,它不只会干扰自己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涉及到现在关西各方的政治平衡,更牵扯到己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自己该作何应对呢?
通用的政治手段是拖延,拖延到自己有好的办法再处置。可这种拖延是要建立在绝对的权威之上的。而眼下是刘羡依赖杨氏父子最多的时刻,既然依赖对方,也就没有足够的筹码,更无法拖延了。
那就只能选择谈判,谈判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可什么样的结果能让仇池人接受呢?他们的底线在哪里呢?对此,自己又要牺牲哪些人的利益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这个雨夜里,刘羡直接来到了绿珠母子的营帐。
刘羡掀开帐幕的时候,绿珠正在篝火旁整理行李。两人相视间,绿珠先愣了一下,随即又释然笑了。
在过了十九年以后,绿珠的气质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年在金谷园的时候,她风华绝代,但又透着一种生人勿进的冷硬,好似初春时梅花枝头的冰雪。但在现在,她的美貌依旧,可却不再张扬,而是带有一种温热黄酒的甘美余韵,初看时并不觉惊艳,但细看之后才发觉,她的一瞥一笑,一忧一喜,皆是如此动人心弦,令人沉醉。
刘羡知道原因,因为她已经做了十年的母亲了。
“奉药睡了么?”刘羡向绿珠身后望去,正见刘朗躺在床榻上,头蒙在寒衾里,不由低声问道。
“睡了有一两刻了。”绿珠也压低了声音,笑容中带着一点对孩子的由衷骄傲,对丈夫说道:“他今天骑了一日的马,已经骑得很熟练了。”
“是吗?”刘羡又看了眼刘朗,打量着寒衾里孩子尚未完全发育的体型,想象着他骑马的样子,笑道:“那真是了不起,我在他这个年纪,也才刚刚开始学骑马,当时真是战战兢兢。”
“都是世回教得好,这孩子也勤奋。”绿珠又向他道:“前些日子,世回不忙的时候,他天天找世回练剑习射,这几日,世回和你都忙,奉药就一边骑马,一边读书。你看,这都是奉药自己的批注呢!”
原来,绿珠是在为刘朗整理书籍。刘羡从中接过一卷,打开细看,原来是《史记·留侯世家》。正如绿珠所言,上面可以看见儿子的批注,因为年纪尚轻,还不懂得书法,这些字迹还有些歪歪扭扭的。
而仔细一看,刘羡又有些啼笑皆非。
刘朗到底还是孩子,在史书上写得不是什么读史心得,而是一种孩子式的戏谑褒贬。
他在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处,看到司马迁写张良逃亡,更改姓名,就写:“改得何姓名?”;读到张良为圯上老人找履时,又见张良“欲殴之,为其老,彊忍”,就又写:“既不能殴,为何不骂?”;最离奇的是,在最后,司马迁写到张良貌美如女子,这孩子竟跟着写了一句:“比我母如何?”
放下再看其余刘朗看过的书卷,类似的孩子气批注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刘羡摇摇头,对绿珠失笑道:“这孩子,怎么不懂得爱惜纸张?你跟他说说,要写这种东西,那要自己先抄写一遍。不然,别人怎么看?”
“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我替他抄书。”见丈夫没有夸奖儿子,绿珠似乎有些生气,她强调道:“奉药很用功。”
“是,是,我是说,奉药还小,不用这么着急。”刘羡连忙道
“我也不想着急,是奉药自己着急。”
绿珠放下手中的书卷,转而凝视刘羡片刻,徐徐说道:“辟疾,自从你回来后,他总是很焦虑,常常问我说,他最近表现得好不好,配不配做你的儿子。”
“嗯……”
“他也经常问,你为什么不来多看看他?是不是他平日不够用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