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72章 寻道传南海正信仰 游曲阜少年谋契机

第172章 寻道传南海正信仰 游曲阜少年谋契机(2/2)

目录

大少很是好奇,让护卫找了一家酒楼进去吃饭。等点了菜单后,见小二空闲下来,程风笑呵呵的问小二:“小二哥,向你这里打听点事。”

小二知道这位小公子,虽然穿着朴素,可身边带的护卫不得了,知道是个贵人。自然是非常小心的伺候着,一点不敢怠慢。

见小公子要向自己打听消息,顿时满脸微笑,哈腰询问:“这位客官想问什么只管问来,只要是小人知道的,小的绝不隐瞒。”

程风笑问:“我听着街上敲锣打鼓的,有人在大声吆喝,那是在干什么的?”

原来是打听大街上发生的事情,小二顿时就笑了:“客官问的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官兵在干什么吗?”

程风点头:“正是,他们是在干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

小二笑道:“他们是卫所的亲兵,在帮卫所招矿工,所以在那里敲锣打鼓的吆喝,只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少奇了:“这真是奇了怪了,现在这年头,饿死的比吃饱的多,这矿场还能招不到干苦力的人?他们是不给工钱吗?”

小二笑道:“那倒不是,以前确实是只给口饭吃,不给工钱的。

只是因为最近这几年寻山所那一边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了起来,啥事都有官府解决,百姓们再不会为了税收的事情发愁,所以靖海卫的百姓自然心生向往。

不仅如此,那边还无条件地接纳来自各地的难民,靖海卫周边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们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这里离那寻山所那么的近,又没个围墙,卫所在边交处设卡也没用,百姓们抓住机会就往那边跑,这几年下来,卫所周边早就跑得快没人了。

而靖海卫的石炭,寻山所那边又大量的收购,每一天需要的石炭量都很大。只是没田地的老百姓都跑光了,石炭厂现在想招挖矿的苦力都找不到。

现在石炭场给的工钱不错,只是挖那个石炭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死人,现在的百姓又不是没有出路,谁愿意去干那危险的事,所以现在的石炭厂人手紧缺得很。

别看他们每天敲锣打鼓的吆喝着招人,可真招不到什么人,小的估计啊,再这么下去他们恐怕是要抓壮丁了。”

程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心中暗自思忖着:“原来是这样,那可不能让这帮家伙知道我在这里,要不然非得被他们烦死。”

程风笑笑,给了小二两钱碎银,小二连忙谢过,欢欢喜喜地退下了。

程风看看窗外那萧条的景象,回头对身旁的护卫们说道:“看来此地不宜久留啊!待得时间久了,恐怕会有麻烦,咱们还是赶紧吃饭走人。”

护卫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松的笑容:“公子所言极是,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还是速速用完餐食,早些启程为妙。”

因为靖海卫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罪魁祸首程风也不敢在这里多待,怕被卫所的指挥使知道了找麻烦。

一群人吃饱喝足后就迅速的出了卫城,也不游山玩水了,一路快马加鞭,跑出了靖海卫的地界。

进入寻山所地界后,两边的情形完全就不一样了,虽说灾害两地都差不多,但是寻山所这边因为有卫所兜底,百姓们种的都是耐旱的玉米,红薯。

虽然因为缺水,长势并不是太好,但也比隔壁那荒芜的土地强多了。

等大少一行人来到寻山千户所的新驻地,这边的规模都快赶上靖海卫的卫城了。

因为是一座全新的城市,早早的就有正规的规划,城市的街道宽阔,两边的房屋结构也很标准,全是那种三十六户一个区院,外围房屋即围墙的防御形民居。

虽说整个城市没有高大的围墙,但是那一座座小型的防御型民居也不是一般的盗贼敢进来招惹是非的,程风看着寻山所热闹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大少几人刚进寻山所新驻地,就遇见了安全巡逻的队伍,虽说大少就来过这里一次,但那一次原寻山千户所的军户们大多都见过他的。

虽说好几年过去,大少也长大了,但那圆嘟嘟的胖脸并没消瘦多少,还是有很高的辨识度的。

巡逻队见有几十名骑士进了寻山所,正准备拦下查问情况,队伍里就有老军户认出了大少。

带队的小旗确定的问一下手下:“各位,俺咋看着前面这位小爷这么眼熟呢?好像是咱们千户家的程大少爷?”

众人仔细的辨认,都觉得应该是,巡逻的队伍也不好都上去查问了。

小旗官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朝着程风躬身拱手一礼:“请问这位公子,可是知秋少爷大人。”

程风笑着点点头,“正是我。”

小旗官一听,高兴的对巡逻队喊:“真是我们家少爷,大家快来。”

军户们知道真的是千户家的传奇大少爷,全都小跑到程风面前列队,整齐地行礼:“见过程少爷!”

程风笑着点头回礼:“各位乡亲们好,大家巡逻辛苦。”

巡逻队全体异口同声:“不辛苦,为少爷服务,天经地义。”

程风听得脸上的肉直抽抽,强忍着笑意,摆了摆手说:“大家辛苦,谢谢大家,请各位继续巡逻吧,有小旗给我引路就行了。”

巡逻队整齐划一拱手:“是。”这才整齐转身,继续执行巡逻任务。

小旗官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忙说道:“少爷,您可算是想起咱们寻山所来了,上一次少爷来的时候,俺们这里破墙倒壁的,连个正儿八经的住处都没有。

害得少爷在这里都没好好的住过一晚,几位百户大人都觉得惭愧的紧。

可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咱们寻山所变化可大了,咱们一直希望少爷能再来寻山所一次,给俺们一次招待少爷的机会,这日盼夜盼的,今日果真把少爷盼来了。”

程风饶有兴致地问道:“哦?招待的事先放一放,能不能先跟我说说,这寻山所现在有啥变化?”

小旗官上前一手牵住程风的马缰绳,牵着马往那千户所走,兴奋地介绍起来,“自从少爷您上次来后,姜大人带着我们按你的法子干,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地里种上了耐旱作物,粮食收成有保障,还新修了不少房子,孩子也都能去学堂念书了。

去年千户所又获得了一些希奇的农耕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种植庄稼可省了不少的力气。”

大少在大街上静静的走着,听着这小旗官侃侃而谈,不知不觉的到了寻山千户所衙门。

程风远远的就看到姜云升站在衙门口,好像是在等着自己。

程风下了马,笑着走上前,给姜云升行了礼,说道:“侄儿见过姜伯伯。”

姜云升看看程风,两年没见,人都长高了一大截,已经不再是那个小胖墩,而是一个半大小伙子了。

姜云升直接放弃了想抱他起来的冲动,笑道:“听手下的人说,风哥儿你到寻山来了我还不信,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按理说你应该随船队到南方去了,怎的想起来到这寻山所来。”

程风笑笑:“路上有些事耽搁了,就没有随船队南下,只能是走的陆路回家。”

姜云升看看程风身后的护卫,心中顿时一紧:“风哥儿,我记得你有二百多护卫,怎么只剩这几个人了?”

程风笑着解释道:“姜伯伯莫急,沿途我让一些护卫去办别的事去了,没有全部随我同行,所以身边人少了些。”

姜云升这才松了口气,拉着程风的手说:“快进屋里说,这一路定然是辛苦万分,要是你早到两日,你爹也在这里,你们父子也能早日相见。”

程风笑笑:“这都到家了,父子相见不过早两日晚两日的事情,也不急于这一两天。”

姜云升引领着程风进入衙署,这种新建的衙役并不像传统的官衙那样,秉承着有钱不修衙门的理念,个个衙门都破破烂烂。

他们倒是把程风的理念贯彻得很清楚,官衙修得是高大明亮又气派,屋内布置典雅,桌椅整齐摆放,窗明几净。

一看就是那种可以带着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官衙。

姜云升热情地招呼程风入座,并吩咐下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

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佳肴便摆满了整张桌子,令人垂涎欲滴。程风看着这满桌的美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意。

在用餐过程中,程风和姜云升相谈甚欢。程风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他在泰安、曲阜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生动地描绘着沿途的风景、风土人情,以及遇到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当谈到路上的经历时,程风特别提到了他如何运用武力调解响马山寨,沿途把那些山寨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事情。

姜云升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对程风的勇气和智慧表示赞赏。

姜云升听后,大笑道:“你这一路上倒是精彩,如今你在山东绿林也是声名远扬了,要是再让你在山东境内晃荡个两三年,你不得成了山东绿林的第一扛把子。”

饭后,姜云升又带程风去参观寻山所的新变化,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学堂里书声琅琅,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程风看到这些,和这沿途过来的几个卫所的情况一比较,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他对姜云升说:“姜伯伯,咱们寻山所越来越好,只可惜周边的几个卫所依然是穷困潦倒,还有很多的军户连饱饭都吃不起。可惜咱们没那本事,让更多地方的军户都像寻山所一样,人人有饭吃,户户有屋住。”

姜云升拍着程风的肩膀说:“风哥儿,伯伯相信你,有你在,寻山所的未来一片光明。

你现在还小,不用着急,等你再长大一点,你的本事更厉害一些,相信周边的卫所也会受你的影响得到改变的。”

程风在寻山所小住了两日,便和姜云升告辞回青山堡。

回程路上,程风一直在思索姜云升的话。快到青山堡时,前方突然尘土飞扬,一群骑马的人疾驰而来。两队人马很快打了照面。

看着前面领队的两人,程风有些兴奋,跳下马来跑向下马的两人,直接扑进了一个人的怀里,声音里都带着哭腔:“爹,两年没见了,我好想你。”

原来是他父亲程二虎和大爷程大龙在城楼上,用望远镜看到了他的身影。兄弟俩带了人前来迎接。父子相见,自是一番欢喜。

来到青山堡外,大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设计杰作,依山崖建成的高大城墙,足足有十五米,五层楼那么高,只比北京的城墙矮了半米。

更绝的是城墙顶用水泥浇筑了一米宽的挑梁,挑梁上有光滑如镜的六十五度斜坡面,斜坡长达两米,外口到墙顶距离超过一米。

就算有本事顺着楼梯爬上来了,那斜坡的高度也超过人的身高,任你有通天的本事也到不了顶。

以现在的攻坚手段,只要不出内鬼,天王老子也打不进来。

城墙外两条与海水联通的,单条宽度达三十米的护城河,第二条距离城墙足有五十米,两条护城河中间隔着五十米。

护城河总宽度达到一百六十米,除了重型火炮,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武器都没办法打到城墙上。

每条河中间还有座桥楼,桥楼前后各有一座吊桥组成,想要通过护城河到达城墙下,需要过四座吊桥。

到了城门洞,城门也是有内外两道,外面一道城门朝内开,里面一道城门朝外开,除了城门后面横着三道大门栓之外,还有两条从城墙上插下去木门销。

打开城门不但要打开加了私自开城门的难度。

两条护城河的普通泥土都被挖到了城墙上做了夯土,

看着这条不到三百米长,一头还深入到大海里的高大城墙,处处充满着安全感,大少满意极了。

回到青山堡,程风见到自己的老娘,又是抱着老娘亲哭得是眼泪鼻涕横流。程王氏也是快一年没见过自己的这个野人儿子,也是抱着儿子泪流满面。

只有六岁的程思雨站在母亲旁边,愣愣的看着这个自己已经记不清长啥样的哥哥,如同陌生人一般不知该怎么办。

程风回到青山堡,大家很高兴,居委会还特意办了一个接风宴,欢迎大少的回归。程风在接风宴上把一路上的见闻详细说给大家听,听得大伙一会儿欢呼,一会儿忧郁的。

最后说到了他回来的这一路上所见到的各种悲惨场景,尤其提到各地那些荒芜的卫所和缺人手的矿场。

一边是荒芜的无人耕种的土地和招不到工人的矿场,一边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两个极端竟然会汇合在一起,说来也是无比的讽刺。

程大龙摸着下巴,沉思片刻道:“哥儿,各地卫所的军户生活困难,咱们离得太远,也没有办法去帮扶他们。

只有咱们隔壁的靖海卫勉强可以,要不咱们和他们合作合作,帮扶他们一把如何?”

程风摇摇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再等个一二年吧,如果到崇祯五年的时候,山东没出什么大变故,咱们再与他们合作也不晚。”

转眼间,时间到了六月二十日,程风终于等到了登州府送来的消息,京城来的传旨太监,两日后就会到达青山堡,知府大人怕这边没有准备,特意派人过来通知。

程风问来送信的府兵,得知登莱重新恢复了行都司,新任巡抚已经到任。按照流程,应该是今日传旨太监才会宣读圣旨。

府兵们对新巡抚的了解不是特别的清楚,只是听说是从辽东行都司调过来的懂兵事的大人,姓孙,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姓孙的巡抚,那就没什么怀疑的,定是孙元化无疑了。孙元化总算是到任,程风心里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

六月二十二日,欢迎队伍早早的就在十里外列队相迎,大家等到正午时分,终于看到了远处走来一支队伍。

各种旗子迎风飘扬,看的是威风凛凛,传旨太监总算是到了,程风站在最前面,身后跟着的是程家龙虎两兄弟。

至于为什么会是程风站在最前面,两兄弟也不知道,也没想问原由,在他俩人的心目中,程风做什么都是对的。

直到那传旨太监王如海下了马车,躬身先给程风行礼,口称见过大明巡察使大人时,众乡亲这才知道,自家程大少爷应该是又有了新的官职,好像和以前那个如同儿戏的名头不一样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