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72章 寻道传南海正信仰 游曲阜少年谋契机

第172章 寻道传南海正信仰 游曲阜少年谋契机(1/2)

目录

程风大喜,再次行礼致谢:“如此便有劳真人了,有诸位道友相助,此事定能顺利推进。”

今阳真人摆了摆手:“此乃善举,于国于民皆有益,贫道自当尽力。只是海外情况复杂,你们此行也需小心谨慎。”

程风点点头,脸上满是坚定:“真人放心,那南海诸岛上没有达官显贵,也没有什么地主士绅,有的只是普通民众,又乖巧又听话,安全上绝对有保障。”

今阳真人望向程风,目光满是期许:“有你这份担当,贫道相信道教定能在南海诸岛生根发芽。待过个十年八年,贫道相信南海诸岛处处能闻道音。”

程风笑道:“若真能如此,那便是我中华之幸,道教之幸。”

随后,程风与今阳真人又就具体事宜商议了一番。待诸事商定,今阳真人才带着程风离开吕祖洞,前往泰山之巅的碧霞祠。

刚到碧霞祠门口,便见一位年轻道童匆匆赶来,在今阳真人耳边低语几句。

今阳真人点点头,旋即对程风道:“小道友请先在祠内稍事休息,待贫道先入碧霞祠子掌教永云师兄商议选派高徒海外传教之事,有了结果再来道友汇报。”

程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然后独自一人缓缓地走向正殿。进入正殿,只见那碧霞元君端坐在正殿的宝座上,身姿端庄,仪态威严,然而在那威严之中,又透露出一丝慈祥。

程风站定在殿前,凝视着碧霞元君,深吸一口气,然后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膝盖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然而,程风的声音却异常低沉,嘟嘟囔囔地说了好一会儿,旁人根本无法听清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程风在完成跪拜仪式后,缓缓地站起身来,然后轻轻地打了个盘腿,稳稳地坐在了那柔软的蒲团之上。他调整好自己的坐姿,让身体保持平衡和舒适,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此时,程风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湖面一般,没有丝毫波澜。他闭上双眼,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深处,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在他身旁,一群年轻的道士们正虔诚地吟唱着道经。他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程风静静地聆听着这美妙的吟唱,让那悠扬的旋律和神圣的经文在他的耳边萦绕。他的心灵逐渐被这宁静的氛围所浸润,思绪也渐渐飘远,进入了一种空灵的状态。

那声音犹如天籁一般,清脆而响亮,每一个字都如同珍珠般圆润、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程风完全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当道士们唱完道经时,程风才如梦初醒,他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与那位领头的道士交谈起来。

经过一番交流,程风了解到这位道士法号明尘,不仅对道教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还怀有一颗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

程风心中忽地一动,仿佛有一道灵光闪过,他觉得这是一个与明尘深入交流的好机会。于是,他微笑着开口,与明尘谈起了南海诸岛的种种事情。

明尘静静地聆听着,他的目光专注而温和,偶尔会微微点头,表示对程风所说的话有所认同。

当程风提到南海诸岛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时,明尘的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光芒,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程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丝光芒,他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话题引起了明尘的兴趣。他继续讲述着南海诸岛的种种奇妙之处,以及那里的人们对道教的敬仰和渴望。

明尘越听越入神,他不禁被程风口中的南海诸岛所吸引。当程风讲完后,明尘略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程风,主动提出愿意随他一同前往南海诸岛,传播道教。

程风闻言,心中一阵激动。他原本只是想与明尘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却没想到明尘竟然如此积极地响应,甚至主动提出要一同前往。

这让他对明尘的印象更加深刻,特别是明尘举止优雅,动作娴熟,显然对于所做之事非常熟练。

而他专注的神情和认真的态度,让人不禁对他的能力和责任心产生高度的赞赏,明尘无疑是此次海外传教的合适人选之一。

他不仅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这对于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程风正想再好好了解一下明尘,今阳真人和永云掌教从后殿来,程风和众道士起身相迎。

永云道人来到程风面前,唱了一声道号:“福生无量天尊,小友就是闻名天下的大明游玩使程虚谷?”

程风拱手回礼:“福生无量天尊,小可正是登州程虚谷。”

永云真人上下打量程风良久,这才点头赞道:“江湖传言登州程虚谷宅心仁厚,救下不少的流民难民,今日一见,公子果然长得慈眉善目,颇具灵根,看来江湖传言不差。

又听今阳道友说起公子想要我道门出海外传道,贫道只想问一句,这是公子你的意思?还是当今朝廷的意思?”

程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答道:“掌教真人,此事既是小可的心愿,也是旧港宣慰使司的意思。

如今南海诸岛归属于我中华,今后与中原的交流会日益渐多,加之岛上百姓对我中华文化多有向往,在岛上传播我道家文化,也是教化民众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因为过去百余年南海诸岛百姓受西域绿教影响,其精神信仰与我中华有些脱节严重,这不利于对当地民众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朝廷希望能在信仰上引导当地民众归入正途,旧港也欲借此良机传播教化,争取把年轻一代民众的宗教信仰回归到正途来。

道教作为我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部分,朝廷也希望道门能走出去,若能在海外生根发芽,也是我中华传统之幸事。”

永云真人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道:“如此甚好,只是海外传教并非易事,需有能担大任之人前往,贫道还是想多问一句,朝廷对海外传教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程风自信一笑,说道:“朝廷有多大的支持力度小可不敢说,但是旧港官方的支持力度那是全方位的。

在传道场所方面,政府已经在各城市新建了七家道观,并在各地风景秀丽之地,建有大型道场,经过近三年的修建,这些建筑基本已经完成,现在缺的就是传道的道友入驻。

在政策方面,官府会成立一个宗教事务管理局,并在管理局的管理下,组织道教协会,把所有的道观纳入道教协会的统一管理中。

而且各道观的道友,在官府均有正规编制,官府会根据各观道友的人数,配备各种生活补给,以此来保证各位道友的生活所需。

如果道友中有懂得医术的,还可以允许在道观中设置道医院,为百姓治病,各种药材由朝廷调配。

人力上,若有需要,可调配当地驻军协助;政策上,会给予道门诸多便利,比如免税等优惠。且当地官府也会配合,保障传教活动顺利开展。”

永云真人听后,眼中露出满意之色:“有朝廷如此支持,此事可成。只是不知需要多少道友前去?”

“旧港宣慰司所辖之地,共有城市十三座。每座城市有道观7座,每处道观最少需要三十人,加上今后还会有新的城市增加,目前最少需要三千人以上的道友。”

永云真人听了沉默了良久,这才说道:“如此巨大的数量,就算把贫道这道观的人全部搬空也是不够的。

更何况出去传道之人还得头脑清醒,口齿伶利,一般的道友也做不了。

贫道认为,这是件大事,需要所有道门参与,才有机会凑够这么巨大的人数,道友不如在此盘多盘序几日。

等贫道联系岱庙,乾元观,王母池,玉帝观,长春观等道友商议商议,想来他们也是愿意在道观中挑选德才兼备的高徒,一同前往南海诸岛。”

程风大喜,再次行礼:“如此便有劳掌教真人了,有诸位道长相助,道教定能在南海诸岛开枝散叶。”

今阳真人也笑道:“福寿无量天尊,善哉善哉,此乃我道门之幸,亦是南海诸岛百姓之福。”

程风抱拳说道:“若能如此,实乃幸事。掌教真人只管切安排,小可上泰山就是为了此事而来,自然是可以等到此事商量出个结果。

在说这泰山风景秀丽,在这里住上个十天半月的都不是问题,只是要多打扰掌教真人几日了。”

永云真人思索片刻道:“此事虽急,但也需慎重,大约半月时间,定能给小道友一个答复。”

程风点头,随后便在掌教真人的安排下住进了碧霞祠。为了让碧霞祠没有接待压力,程风用道家弟子的身份给碧霞祠资助了两千两生活费。

接下来几日,程风在碧霞祠中每天按照既定的时辰,认真的朝拜碧霞元君,一边听明尘等道士吟唱道家经典,与他们探讨道教教义,分享南海诸岛见闻,彼此愈发熟络。

在这过去的半个月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般,显得格外漫长。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来自各个道观的掌教真人们纷纷踏进了碧霞祠的山门。

最先到来的是长春观的掌教玄圆真人,带着十几名坤道。紧随其后的是玉母池的掌教静慈真人,身边也带着十几名坤道。

坤道们刚进入碧霞祠,祠堂里的光线都亮了好几分。

隔了一天,岱庙的掌教真人永虚子进了碧霞祠,两天后,乾元观的的掌教圆和真人也赶到了。

这些掌教真人,都是各自道观中的领袖人物,他们身负着传承道统、弘扬道教的重任。此次齐聚碧霞祠,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盛会,吸引了众多目光。

碧霞祠,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其庄严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当掌教真人们陆续抵达这里时,整个碧霞祠都弥漫着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气息。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各道观中的弟子翻来覆去筛选了好几遍,最终也挑选不出来三千名德才兼备,口齿伶俐的高徒。

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既然在泰安境内找不出三千德才兼备且口齿伶俐的徒弟来,那就扩大范围,让各道观推举出来的德才兼备口齿伶俐的高徒出去云游。

奔赴山东各地有名的道观,从山东各地的道观中筛选,实在是不行,那就散开到两京十三省去。

为了不耽误程风的行程,最后大家约定无论人数是否足够,大家最终都在九月底到南京嘉禾庙汇集。

对此程风还特别强调,既然要全部铺开,那就大胆一点,筛选的人员不怕多,只怕少。

不管是三千,五千还是一万,只要愿意去的都可以。大少的这个表态,给了道士们更大的信心,道士们更是斗志昂扬起来。

这些年天灾不断,道家生活也愈发的艰难,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开枝散叶的契机, 各道观哪敢放过机会,全都全力以赴。

程风看着这些意气风发的道士,带着把道教传遍全天下的理想,四散而去,奔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道观。

大少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一场传播中华文化与道教智慧的征程即将开启,南海诸岛也将迎来新的变化,一场规模宏大的海外传教的计划,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送走各观道友,程风也带着护卫下了山,也没在泰安停留,直接去了曲阜。

从到曲阜开始,大少就换了新名字叫种花无敌,大少顶着新名字在曲阜游玩了好几天,把曲阜和孔家周边的山山水水走了个遍。

也顺带着把那曲阜周边的大小响马山寨也拜访了一遍,因为他的热情拜访,好几个响马山寨的当家人被迫下台。

没过多久,山东新出了一个叫种花无敌的小响马,就带着二百来人,专门挑战各地响马寨的事,慢慢的传扬开来。

大少非常认真的把曲阜周边的山寨都访问了一遍,把所有能藏人的山头都了解清楚。这才开始研究从曲阜到鳌山卫,再到大海边的夏河寨海巡千户所的路是怎么走的。

大少离开了曲阜后,一路沿着泗水,平邑,走蒙山山脉的官道,走得是晃晃悠悠,沿途的大小山头,沟沟壑壑也是观察的仔细,绘制得明白,比那专业游山玩水的徐霞客搞得还清楚。

路上遇见逃荒的难民,大少还会好心的给他们指一条生路,让他们到成山卫去投奔程千户,只要到了程千户的地盘,就能有饱饭吃,有田地种。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偶然也会遭遇收过路费的响马,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少很是热情的亲自登上这些响马的山寨,与那些响马们进行一次深入而友好的交流。

这段路程总计不过六七百里,但大少一行人却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完。

在这一个月里,大少一行人不辞辛劳地又访问了沿途大大小小二十来座下山收他过路费的山寨。

每到一处,他都会以真诚和耐心去说服响马们,并试图与他们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对于那些对他不太友好的山寨当家们,大少并没有采取特别强硬手段,而是以一种非常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通过与其他响马们的火力沟通和协商,总是能成功让这些不欢迎他的当家们很开心的寿终正寝。山寨都进行了自然替换,让山寨的管理更加合理和有序。

大少人还没走到目的地,种花无敌的大名在山东绿林中已经是相当的响亮,大有要坐上山东绿林好汉第一把交椅的趋势。

因为沿途又要绘制地图,又要替山寨的响马主持公道,大少的路走得是慢的不行。

沿途走走停停,二百人骑马一天只能走三十来里,真的是把游山玩水用到了极致,直到六月中旬才走到鳌山卫的地界。

留下二十人在卫城外绘制地图,又在城里留下五人绘制城市道路图,又留下五人进入夏河寨前卫千户所,绘制那里的地图。

自己也没在鳌山卫城停留,直接穿城而过,去了灵山卫。

到了灵山卫,程风依旧按惯例留下人手绘制地图。

他自己继续往前走进入大篙卫,在大篙卫又留下二十人后,大少身边只有一百三十人了。

不过下一座卫城就是靖海卫,过了靖海卫就是寻山所,也算是到家了。

终于抵达靖海卫,靖海卫大少没来过,只是进入卫所地界,发现这一片荒凉程度远胜其他。

比之当年的寻山所有过之无不及荒芜的土地,稀少的人丁,让一个卫所管辖区却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大少站在城门口,目光扫过城墙和城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失望。

进了城后,他的护卫们迅速分成几个小队,四散开来。他们的任务就是绘制这座城市的地图,还有另外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四处千户所,以便大少更好地了解这里的地理环境。

最后大少身边只留下了五十名护卫,他们跟随着大少,漫步在靖海卫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

街道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风格各异,城里,除了人少一点,店铺冷清一点,但是没看到有什么流民乞丐之类的存在,反而感觉显得这个城市井井有条起来。

也许是因为这靖海卫与寻山所紧挨着,自从寻山所那一边的税务被千户所承包之后,那里的百姓再也不怕没银子交税。也敢种玉米土豆之类的粮食了。

不说吃得好吧,至少能吃得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靖海卫吃不上饭的百姓都跑到寻山所去了。

正当程风思索着靖海卫的状况时,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喧闹声。

程风好奇,这在大街上敲锣打鼓的,莫非有什么喜事?他带着护卫快步走去,只见一群官兵正在敲着锣打杂着鼓,在那里搞宣传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