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70章 李继迁寨培训新手 古城重建袄儿都司

第170章 李继迁寨培训新手 古城重建袄儿都司(1/2)

目录

李来享笑道:“不是我找你叔有事,你过去告诉你叔李鸿基一声,就说救他出监狱,还送他三套书和二十两跑路银子的恩人来了,让他赶紧过来拜见。”

李过一愣,这事他知道,送书的时候自己就在言旁边,他俩说的话自己也记得清楚。

二叔还经常拿着那书在自己面前读,虽说很多自己都听不明白,但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送书的事总共只有四个人知道,除了自己和二叔,就只有米脂县的李掌柜和他的小东家,程小公子知道。

看对面并没有李掌柜的身影,莫非是那正主恩人大明游玩使程小公子来了。

“你等着,俺马上去通报。”李过不敢耽误,那可是堂叔救命的恩人,万一怠慢了怕是要挨揍。

李过一溜烟跑回李鸿基身边,附在他耳边把李来享的话和自己的猜测一五一十说了。

李鸿基先是一愣,随即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他一把推开李过,撒开脚丫子就朝着程风这边跑来。

跑了没有几步,突然想起了什么又站住了脚,远远的观看不远处的队伍,左右看看,没一个认识的。

李鸿基不敢太靠近,只能远远的问:“草民李鸿基,不知那位是恩公程知秋?”

程风在马上朝李鸿基拱手道:“我就是山东登州府程风程知秋。”

李鸿基闻言,扑通一声就跪下了,重重地磕了个头:“恩公在上,请受李鸿基一拜,当日若不是恩公出手相助,草民早已命丧狱中,这份大恩,草民没齿难忘。”

程风抬手示意:“李英雄请起,一点小事不必如此多礼,举手之劳而已。”

李鸿基站起身来:“.谢谢恩公,恩公不仅救草民性命,还送草民那三本奇书,让草民受益匪浅。

草民本该遵循恩公的教诲,好好的报效朝廷,无奈形式所逼,草民走了杀官造反的路,实在对不起恩公。

草民知道恩公里朝廷的官,如今恩公不远万里前来寻草民,不知是要剿灭了草民,还是要招安了草民?

如果草民的命对恩公升职有用,无论是要草民降还是要草民死,只需恩公一句话,草民心甘情愿,万死不辞。”

程风笑道:“起来吧,我不是来剿灭你的,当然是来招安你的,但也不是来完全招安你的。

我这次从山东过来,要到榆林去,在米脂县城外听那些逃荒的百姓说,李家站村来了一群叛军,正在这里招兵买马,吓得米脂县城都严查起来。

我一想,今年会来米脂县招兵买马的只有可能是你李鸿基,再加上你是在李家站,这也肯定了是你回老家招人。所以过来看看你,顺便找你谈谈人生。”

李鸿基听得云山雾罩的,完全就听不懂,忙道:“这是啥意思?草民完全听不明白,恩人有话尽管直说,草民必定听从。”

程风看了看周围乱糟糟的人群,说道:“这里荒郊野岭的,也不是个谈话的地,你不准备请我进村子里去坐坐?”

李鸿基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草民见到恩公太高兴了,竟然忘了请恩公入村款待,真是该死,恩公请随草民入村。”

程风跟着李鸿基进了村子,被迎进了一间相对宽敞的屋子。屋内虽简陋,但收拾得还算整洁。

李鸿基忙前忙后,端来茶水,满脸真诚地说:“恩公,这是咱当地的粗茶,您将就着喝。”

程风坐下,抿了口茶,缓缓说道:“我此次路过,见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也知道你造反也是被这世道所逼,这怪不得你。

但我也是怕你造反没有个目标,盲目的造反一味蛮干,结果就是失了造反的初衷,最后造成老百姓更加遭殃。”

李鸿基眉头紧锁,认真听着,说道:“恩公所言极是,可草民已骑虎难下,军中三月不发军饷,千里勤王还不给饭吃,兄弟们都快饿死啦,不反实在活不下去。”

程风看着他,目光中带着笑意:“这个我知道,当初送你兵书和路费让你去甘州投军时,就知道你要走这条路。

这是你的宿命,谁也改变不了,而且今后有很多事须要你做,所以我现在不会招安你。”

李鸿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恩公,你是白莲教的人?”

程风无语:“别乱说,我可是正经的道教弟子,朝廷的人,可不是那群道教佛教都分不清楚的江湖骗子。

自称是弥勒转世,拜的又是无当老母,就他们那个水平也就骗骗无知的百姓。”

见李鸿基脸上的喜色没了,程风这才正色道:“看你的眼神,也不是觉得我不是白莲教的人你很失望?我之所以不招安你,又要找你谈心,就怕你会像白莲教那样走上歧途。

纵观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最早的周朝国人暴动开始,农民不断的造反,总计近万次。

可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就没有那支造反的农民队伍真正成功过,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李鸿基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草民不知,请恩公解惑。”

程风放下茶杯,神色郑重道:“农民造反大多是为了温饱生存,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

例如你心中的那个白莲教,他们从唐朝开始就在造反,宋,元,明就没消停过。

唐朝时,他们帮着安禄山史思明造唐朝的反,宋朝时他们帮着蒙古人造宋朝的反。

蒙古人灭了宋后,他们又开始造元朝的反,元未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农民军的队伍里就有他们的白莲教的人。

可等太祖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之后,他们又开始造大明的反,那白莲教好像天生就是为造反而成存在的。

可为什么他们造了上千年的反,依然没有一次能够成功?

原因就是他们仅仅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他们并不知道如果造反成功之后,自己该做什么。

而且他们的队伍纪律性极差,烧杀抢夺那是家常便饭,根本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他们都抢。

他们不但纪律极差,还特别容易腐败变质,一旦稍有点点成就,便开始贪图享乐,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

再者,他们缺乏优秀的人才和战略眼光,他们的手段就是利用封建迷信,到处招揽信众。

然后鼓动信众,跟着他们一起闹事,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他们造了一千多年的反,依然是乌合之众。

你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克服上面这些问题,造反要有自己的纲领,更要知道自己造反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才算成功。”

李鸿基听得入神,不住点头:“恩公说得对,鸿基以前从未想过这些。只是如今我手下都是些穷苦百姓,该如何改变?”

程风微微一笑:“你可选拔有才能之人,加以培养,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赏罚制度。同时,要有明确的纲领,让百姓知道为何而战。”

李鸿基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多谢恩公指点,鸿基定当铭记于心。日后若有机会,定不负恩公所望。”

程风笑笑:“说到纲领,我问你个问题,你可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农民总是没饭吃?”

李鸿基挠了挠头,思索道:“草民在边军里混时,听上官说过,因为皇帝昏庸无道,才引来天灾不断,庄稼收成又不好,再加上官府赋税太重,百姓实在难以维持生计,这才没有饭吃。”

程风点头,接着引导:“你听到的这些都是那些当官的灌输给你的错误思想,明明是他们在

北京的那个小皇帝能知道什么,一辈子就只见过巴掌这么大的天。他所听到的,所看到的,都是那些大官愿意让他看到的。

凡是那些大官不愿意让他知道的事情,他连一个字都听不到,那小皇帝就是一个眼瞎耳聋的傀儡,他那紫禁城内的事情他都不能完全搞清楚,别说紫禁城外面了。

崇祯元年陕西就有人造反,那小皇帝直到今年才知道,全天下的官员干了坏事,都会说是皇帝让他干的,反正你也找不到皇帝对质真假。

所以不要相信当官的说什么皇帝昏庸无道,不顾百姓死活的鬼话,真正不顾百姓死活的,就是这些官僚士绅。

把所有的缺德事都扣在皇帝的头上,那只是他们盘剥百姓,欺压百姓的借口而已。

百姓吃不上饭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昏庸无道,而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要承担大量的赋税,自然就没饭吃。

农民无地可种,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高额地租,若在平时风调雨顺的,交了地租之后,多少能剩上几口吃的,紧紧裤裆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可是一旦遇到天灾,粮食减产,交了地租就没有剩下的,农民除了饿死就没别的路可走啦。”

李鸿基恍然大悟,握紧拳头道:“恩公所言极是,如此看来,我等若要让百姓有饭吃,便要解决土地问题。”

程风赞许地点点头:“对,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可是你知道,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里,你可想过,如何才能从他们的手里把土地拿出来?”

李鸿基咬咬牙:“直接找他们要,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给的,只有把他们都杀了,土地自然就出来了。”

程风笑笑:“对,你很有悟性,百姓挨饿的根本就在这里,有地主在,你们就不可能有饭吃,你们想要有饭吃,就得把地主士绅全清理干净。”

程风又提醒道:“你要造反可不能盲目的瞎造,你要知道你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

就是我跟你说的造反要有一个纲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但凡没有政治纲领的造反,从来就没有人成功过。”

李鸿基听得似懂非懂,他好奇的问:“太祖造反的时候,他的纲领是什么?”

程风笑笑:“太祖的政治纲领很简单,就八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凭这八个字,当时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提着脑袋跟他干,这才成就了太祖爷的万里江山!”

李鸿基沉思了好久,这才抬头,惭愧的看着程风:“恩公,草民愚笨得很,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纲领好。”

程风笑笑:“这个就很简单啊。太祖的时候,在中国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那时的蒙古贵族才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敌人。

所以太祖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因为这个口号,不管是当时有良知的士绅大族还是吃不饱饭的平民百姓,都和他站在一起,成了他的自己人。

而你现在不一样,你是因为吃不饱饭才造反,所以大明的大士绅大贵族就成了你天生的敌人。

而你天生的盟友就是那些饥寒交迫,面临饿死的普通百姓。所以你的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这就是你今后的造反纲领。

但是光有了纲领还不够,还要有严明的军队纪律才行,像那种攻城拔寨的时候,用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去填护城河的做法万万做不得。

记住一定要约束好手下之人,不可随意烧杀抢掠,胡乱烧杀抢夺百姓的那是土匪,不是起义军,那样的队伍会遭老百姓恨。

起义军,起义军那就要占了义字,要让百姓看到你是为他们谋福祉,而不是像土匪和官兵那样,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这样老百姓才会和你一条心。

还要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战斗力,作为一支军队,贵在精而不在多,一万人的精兵,远胜十万人的乌合之众。

就像我带的这二百来个人,人数虽然少,但是我们敢面对四五千的建奴军队还能全胜,这就是兵贵精不贵多。

万万不可像以往的农民军,从来不好好的约束军队纪律,也不好好的训练队伍,只知打家劫舍。

结果就是稍微遇着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一击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完全的乌合之众。”

李鸿基连忙称是:“恩公放心,草民定会约束好弟兄们,若有人违反,定严惩不贷。也会好好的练兵,练出一支精兵来。”

程风见他态度诚恳,心中欣慰:“如此甚好,我相信你若能做到这些,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记住,你的主要敌人是那些拥有大量田地的大地主大士绅大官僚,在这个天灾不断的年月,只有他们的手里才有你需要的粮食和金钱。”

李鸿基点点头,又摇摇头:“恩公,草民也知道地主士绅有钱粮,可他们同时也有高墙大院,草民的实力很难打得进去。”

程风笑笑:“这个简易,你知道火药是如何做出来的吗?”

李鸿基一脸茫然地摇摇头:“草民只知道一点点,不知,还望恩公赐教。”

程风清了清嗓子道:“这个简单,我会在你这里住三天,教会你如何制造火药,再教你如何制造火药包炸围墙,有了火药包,那些大地主大士绅的高墙大院便不足为惧。”

程风接着说:“不过制造火药并非易事,需谨慎操作,防止意外发生。而且你要强调保密,莫要让这技术落入敌人手中。”

李鸿基忙不迭点头:“恩公放心,草民定会妥善安排。”

程风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有了明确纲领,又有了攻克地主士绅的办法,接下来就看你如何带领兄弟们行动了。

我相信,只要你能做到军纪严明、目标明确,必能赢得百姓支持,成就一番大业。你要记住一点,在前期的时候,不要去占领什么县城,对你没好处。

就算是把县城打下来了,也别在里面住,收拾好战利品就回农村来,但别去干那种推倒城墙,烧光城市所有房屋的蠢事。

你就在农村,以农村为基础,打土豪,分田地,然后才能以农村去包围城市。”

李鸿基单膝跪地,郑重道:“多谢恩公指点,草民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程风又道:“还有,你要广纳贤才,尽力招揽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你出谋划策,助你成就大事。”

李鸿基忙应下:“恩公提醒得是,草民记下了。”

接下来的三天,程风悉心教导李鸿基制造火药包的方法,并顺带着教了他很多有关农民革命的知识。

李鸿基学得认真,手下人也都用心记着。待程风觉得他们已掌握要领,便准备离去。

李鸿基带着众人前来送行,眼中满是感激:“恩公大恩,草民无以为报,日后若有需要,草民定当赴汤蹈火。”

程风微笑着点点头:“你只需牢记今日所言,为百姓谋福祉,等到你为天下穷苦百姓扫干净了那些蛀虫,我会派人来找你。

那时候就是你身份转变的时间,好好干好你的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我这一次到榆林去,是要到关外去建个基地整合蒙古人,解决蒙古这个心腹之患。今后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派人到外面去找我的人。

或者在各个县城去找带环球称号的商铺和镖局给我代话,那些商铺镖局都是我开的,不管你到哪个城看到了这类商铺,请保护好它,别误伤着。

如果哪一天,你觉得你手里的饥民百姓实在太多,你快养不起,想让他们死的时候,记得派人通知我的人一声,我会把他们接走,我需要大量的中国百姓帮我做事,他们不能死。”

说罢,翻身上马,带着队伍渐渐远去。李鸿基望着那远去的背影,握紧拳头,再次跪地叩谢:“多谢恩公教诲,鸿基定不辜负恩公期望。”

这三天的专场指导,仿佛为李鸿基的造反之路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加快了李自成的壮大速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